1,264
次編輯
變更
柏景伟
,無編輯摘要
清光绪三年(1877),关中发生饥荒。柏辞职回乡,专办教育,曾出面请巡抚发放仓存粮食救济灾民。他在家乡创办私塾学稼园,免费收教贫寒子弟;后主讲关中、泾干、味经各书院;主持各书院分设了经史、道学、政事、天文、地理、数学等课程,为社会培养人才。又刊印了冯从吾的关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实用书籍,建立了味经书院的刊书处。经他倡导,在陕西设立了官办书局。他还发起建立少墟书院、崇化文会等,为发展陕西文化事业尽力。十七年(1891)陕西巡抚和陕西学政都向清廷推荐柏入朝做官,慈禧太后批下部议。就在此时他因病而卒。二十五年(1899),陕西巡抚上奏清廷获准,将柏载入国史馆儒林传。他的著作有《柏沣西先生遗集》六卷和《沣西草堂集》等。
柏景伟,字子俊,学名沣西先生。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咸丰五年(1855)中举。初派定边训导,因家中有老人而没有赴任。曾受长安县令旨意,办地方团练。后随陕西提督傅宗生湖北募勇,被延聘入幕府。左宗棠率师西征,柏景伟向其建议采取措施,剿灭回民判军,深的左宗棠器重。刘果敏驻军三原时,柏景伟建议其收编北山(渭北一带)的土匪以壮军威,遭湘军籍主事周某嫉恨,以"出虎入狼"喻相阻。后刘忠壮采纳了柏的建议,收编了这些人,在由陕北延安进攻宁灵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左宗棠 ]] 认为柏景伟这个人很有才华,便让他总理陕西团练兼修城堡事。后因政令不通,他愤而辞职。同治元年(1862),柏景伟回到家乡,在终南山南五台胜宝泉读书,研究学问。他自己写的《竹林寺深夜读书》一诗,反映了当时的情景:"夜深群动息,涧水响琮琤。吾性本无物,萧然万虑清。偶向空中悟,非耶又是耶。道心何处认,月照紫薇花。"今南五台仍有"柏景伟读书处"题记。光绪二年(1876)受聘于泾干书院、味经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受陕西学使之约,移讲关中书院,任山长。光绪十五年(1889)因病辞归。两年后病逝,享年60岁。
柏景伟一生献身教育,发展教育。初到径干书院,即制定"学规六事",对学生严格要求。由味径书院移经关中书院,对不听从教育的全部让离开,等讲堂日有记,月有课(考核),一丝不苟。他相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曾说:士所贵者,品德为最;品不能治,虽才如卢陵,学如斑马,掇魏科,莅显位,人多訾之;行果无亏,居乡可为纯儒,如官可为纯臣,末世犹有余芳。他告诫学生,亦多读书,勤请教明公,增长见识。要有把纱帽提在手上、应掷去时即掷去的勇气和精神。他勉励宋伯鲁(礼泉人,清光绪年间任副督察御使)不要随波逐流,不能只做官不干事。他称赞 [[ 赵舒翘]](清光绪时任刑部尚书)果断处理"河南王树汶临刑呼怨"案,告诫他对成绩不可矜张,做"好官",做"清官"。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关中书院门人中举者50多人,一时传为佳话。柏景伟因此获"经师"、"人师"之美誉。
与此同时,柏景伟还积极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他54岁时,经常咯血,仍未离开讲堂。当接到陕西维新学派首领刘古愚约他筹办"求友斋"时,当时表示"虽不能为座上菩萨,仰或可为堂下护法",亲撰《求友斋课启》。柏景伟眼见西夷日强,恃水战踞我沿海各口,讲求陆战以窥内地,深感祸患已深,传统科举取士的学习内容难以挽回危局,非"实学"、"新学"不可。在"课启"中,他提出研学范围,已经、史、道、政事、天文、舆地、掌故、算学与士子相讲习,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三原胡砺廉观察出千金以为斋费,泾阳寡妇吴周氏以两千金益之,兼刻有用书籍。在"求友斋"和关中学院"志学斋"影响下,陕西学风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