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吴尚先

增加 4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吴尚先出生于文学世家。祖父吴锡麟,字圣征,乾隆年间进士,曾任编修官、祭酒,诗才超群,骈文清华明秀,名重一时。著有文集问世。父亲吴清鹏,嘉庆二十二年进士第三名,任编修官、顺天府府丞。后告归,主讲于乐仪书院。吴尚先幼承家学,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人。次年到京师,因病未参加应试,后八年客居广平(今河北广平)。自此他淡于功名,绝意仕途。后随父寓居扬州,平日除写诗赋文以外,兼学医为业。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他和弟弟官业带着母亲避乱至江苏泰州,并在东北乡俞家垛开业行医。战争时期,药物来源缺乏,平民因病致死者颇多。加之那一带居地潮湿,疫疾流行,当地又有沤田农作的习惯,每值春播,农民涉水耕种,故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发病率很高;此外血吸虫病流行,鼓胀患者亦较多,并有不少其他病证。民众限于经济和医药条件,得不到良医的治疗。有鉴于此,吴尚先为了解除贫民病痛,结合当时情况,广泛采用外治方法,其中尤以薄贴(即膏药)治病特色鲜明,疗效卓著。他的外治法除广泛吸取前人著述中有关学术经验外,个人对此亦有很多变创、发明。其主治范围很广,治法大多简便、无痛苦,治疗后往往不妨碍劳作,且可解穷人无钱购药之难,因此深受劳动群众的欢迎。《理瀹骈文》序跋中曾记载,吴尚先使用膏药为人治病,开始人们心存疑虑(久病、重病者尤甚),以为膏药疗效不佳,登门求医者每天只有一二十人,但往往在数次治疗后,疾病竟获痊愈。由于民众广泛宣传,求治者越来越多,门庭若市,每日竟达数百人。长期丰富的临床实践,使他的外治方法日臻完善。同治三年(1864年),他将自己多年研习医学、治疗疾病之心得著书立说,撰成《理瀹骈文》一书。同治四年(1865)他重返扬州城设存济药局,以益乡民识字习文,并为之治疗疾病。吴尚先一生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中年丧偶后未再娶妻,其子炳恒,孙男养和,均承其志,以行医为业。
  吴氏大半生在民间行医,着眼于偏僻乡村,利济乡民。治病不限时间,随到随治;不以贫富分贵贱,愿为贫苦大众治病解难。并谆谆告诫,不可乘人之急,挟货居奇。吴氏认为他倡用的外治法,具有内治法无可比拟的特点,一是对于不能内服汤药或不愿服药的病人不致于坐以待毙,有法可医;二是外治法不经过脾胃,不影响消化功能,对其他脏腑也无伤害;三是外治多用于局部,即使辨证有误,一般不会产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他强调医生修合膏药,切不可以假乱真,以次充良。由此可见,对于生命攸关的疾病,吴氏取慎重的态度,诊疗时既严且细。为了深入研究外治法,他刻苦钻研古今中医理论,追溯中医外治法的历史,探研历代医家应用外治法的特点,从其著作中所摘引的历代医籍内容可以看出,上自《内经》、《伤寒论》等医经典籍,下迄各代临床名著,无不兼收并蓄,反映其博览群书,勤求古训的治学态度。但他不满足于古人所取得的成果,而是勇于探索,力求创新,并结合诊疗心得,开创了一系列外治方法,推进了临床治疗学的发展,后人称他为“外治之宗”。<br>
他所著《理瀹骈文》内容丰富而严谨,凡因个人临床体验不多,而书中予以收载之膏药方,均予注明。吴氏对外治法虽有精深的造诣,仍不失谦逊、辩证的态度,鼓励后学学习外治,不必拘泥于他的膏方,应取诸家之长,知常达变,灵活应用。他处于西方医学逐步传播到中国的历史时代,但没有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而是立足于中医学术,亦取西医治法中的长处,故在《理瀹骈文》中也斟酌介绍了一些西医外治法。如在治吐血、衄血等症时指出:衄血,将头高枕,用冷水洒面或冷铁熨背脊;吐血,将头平枕,冷水洒面或冰块按胃上。大小肠、子宫出血,用水节射冷水入肛门、阴道,或用冰块塞之。书中还提到西方传入之输血法等。可见他具有实事求是、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此外,他的著作还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医学的治疗方法,如用蒙古秘方健阳丹(回春丹)治疗伤寒阴症;采用铜钱于胸背四肢刮透,即于伤处用蛋滚擦之苗人秘法治疗发斑。由此反映了他不仅注重向古人学习,而且重视学习不同地域的医疗经验。总之,吴尚先具有优秀的医德、医风和医术,深受当时民众和后世医家称颂。
1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