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鲜白茅根

增加 35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白茅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分布于 [[ 东北 ]] 、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 [[ 甘肃 ]] 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鳞片状的叶鞘,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白茅根根茎呈长圆柱形,直径2至4毫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皱纹,环节明显,节间长1至3厘米。体轻,质韧,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多具放射状裂隙,有时中心可见一小孔。气微,味微甜。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白茅根、茅根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白茅根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用于吐血,尿血,热淋,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咳嗽。<ref>[httphttps://wwwwenku.xxxxso.html com/d/6a2353575249a291d781af51e24a4765  白茅根的药用, 章标题,网站名称] </ref>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白茅根'''| 图像 = [[File:白茅根,.jpg|缩略图|白茅根]][https://p1image.ssl.qhmsgso.com/t018c054762c9c36b50.jpg view?q=%E7%99%BD%E8%8C%85%E6%A0%B9&src=tab_wenku&correct=%E7%99%BD%E8%8C%85%E6%A0%B9&ancestor=list&cmsid=09333791f239d82dcc4baeee84682650&cmras=6&cn=0&gn=0&kn=38&crn=0&bxn=20&fsn=118&cuben=0&adstar=0&clw=247#id=48ec608e705b8d6fdb5f271c42843e33&currsn=0&ps=75&pc=75 原图链接] [https://baikeimage.socnhnb.com/docimage/jpeg/head/2019/06/02/1754843-18556432b183bcd1f8d4aa6bf7955a9d7a5113e.html jpeg 来自360百科]| 图像说明 = '''白茅根'''
}}
==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白茅根
种: 白茅根
== 折叠编辑本段 植物介绍==折叠形态特征===出处===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
<p style="text-indent:2em;">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 折叠别名===
<p style="text-indent:2em;">茅根、兰根、茹根(《神农本草经》),地菅、地筋(《名医别录》),白花茅根(《日华子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茅草根(《江苏植药志》),甜草根(《河北药材》),丝毛草根(《中药志》)。
折叠 === 来源===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l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K.Hubb的根茎。全国各地均有产,但以华北地区较多,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1]
折叠 === 地理分布===<p style="text-indent:2em;">分布于 [[ 非洲 ]] 北部、土耳其、 [[ 伊拉克 ]] [[ 伊朗 ]] 、中亚、高加索及地中海区域。模式标本采自法国南部。产于中国 [[ 河南 ]] [[ 辽宁 ]] [[ 河北 ]] [[ 山西 ]] [[ 山东 ]] [[ 陕西 ]] [[ 新疆 ]] 等北方地区;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
折叠编辑本段 === 功能介绍===
<p style="text-indent:2em;">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
⑦《动植物民间药》:"治脚气。"
折叠 === 利尿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煎剂和水浸剂灌服,对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给药5-10天,利尿作用最为明显,20天左右即不明显。但所用剂量特别是动物进水量均不清楚,又无对照组,尚需进一步研究。也有人认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与其所含的丰富钾盐有关。
折叠 === 止血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粉能明显缩短兔血浆的复钙时间。但白茅根含钙较多,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白茅根粉撒于犬或兔的股动脉出血处,压迫1-2分钟,有止血作用。临床用白茅根治疗鼻衄。
折叠 === 治疗急性肾炎===
<p style="text-indent:2em;">有较好效果,可以缩短病程。据数十例的观察,服药后通常在1~5天内小便即显著增多,每日可达1500~3000毫升左右。随之水肿即渐消失,高血压及尿检变化亦渐好转而趋正常。据部分病例统计,水肿消失时间平均约4~5天或1周左右;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在5~20天,平均7~9天;尿检变化平均消失时间,自11天至26.4天不等。用于慢性肾炎亦有利尿消肿及一定的降压作用。但对肝脏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则无利尿消肿作用或作用不显著。因此有人推测,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于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从而使肾血流量及肾滤过率增加而产生利尿效果;同时肾缺血改善,肾素产生减少,使血压恢复正常。故对急性肾炎疗效良好,慢性肾炎疗效较差,而对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肿几不奏效。服药期间除个别有轻微头晕或恶心外,未见不良反应。用法:一般以白茅根(干品)半斤,洗净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连服1~2周或至痊愈。亦有配合大蓟、小蓟、生地或麻黄组成复方治疗。服药同时,须注意卧床休息,限制水、盐的摄入,保暖。必要时可适当加用其它药物控制并发症及感染病灶等。
 折叠 ===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 ===
<p style="text-indent:2em;">用白茅根(干品)2两,水煎,每日两次分服。治疗28例,结果临床治愈(45天内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21例,好转(临床症状好转,45天内各项肝功能的数值下降超过半数,或45天后完全恢复正常)7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大多在10天内消失,肝脾肿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转氨酶经45天后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黄疸指数平均20.15天全转正常。未见副作用。
折叠 === 抗菌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煎剂在试管内对福氏及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志贺氏及舒氏痢疾杆菌却无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水醇综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对86Rb的摄取量增加。
折叠药毒理学
<p style="text-indent:2em;">家兔灌服煎剂25g/kg,36小时后活动受抑制,运动迟缓,呼吸增快,但很快恢复。静脉注射10-15g/kg,则出现呼吸增快,运动受抑制。1小时后逐渐恢复,剂量增加至25g/kg,6小时后死亡。
折叠 === 其他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对骨骼肌的收缩及代谢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镇静、解热镇痛、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水肿、黄疸等作用。
== 折叠 营养价值==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知识介绍: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白茅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鳞片状的叶鞘,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p style="text-indent:2em;">3. 热病津伤口渴,轻者可单用鲜品煎汤代茶饮,重者可配鲜石斛,天花粉、芦根等,以增强清热生津止渴之功。
<p style="text-indent:2em;">4. 热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者,可与生石韦、 [[ 冬葵子 ]] [[ 滑石 ]] 等配伍。
== 折叠编辑本段 历史出处==折叠 === 出处===
1.《本草经集注》。
3.《纲目》: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
折叠 === 原形态===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本草经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丝茅(《纲目》),万根草(《铁岭县志》),茅草。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
<p style="text-indent:2em;">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 折叠编辑本段 理化性质==折叠化学成份===原形态===
<p style="text-indent:2em;">根茎含芦竹素(arundoin),印白茅素(cylindrin),薏苡素(coixol),羊齿烯醇(fernenol),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异山柑子萜醇(isoarborinol),白头翁素(anemonin);还含甾醇类: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osterol),糖类,多量蔗糖(sucros),葡萄糖(glucose)及少量果糖(fructose),木糖(sylose);简单酸类:枸橼酸(cittic acid)草酸(oxalic acid)及苹果酸(malic acid)。
折叠 === 理化鉴别===
<p style="text-indent:2em;">1.取该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热回流1h,滤过。取滤液1ml蒸干,残渣加醋酐1ml溶解,再加浓硫酸1-2滴,显红色,渐变成紫色、蓝紫,最后呈污绿色。
<p style="text-indent:2em;">(2)取该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min,滤过。滤液浓缩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试液1ml,置水浴中加热,发生棕红色沉淀。
折叠 === 白茅根性状鉴别===
<p style="text-indent:2em;">根茎长圆柱形,有时分枝,长短不一,长30~60cm,直径2-4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具纵皱纹,环节明显,节上残留灰棕色鳞叶及细根,节间长1-3cm。体轻,质韧,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多具放射状裂隙,有时中心可见一小孔。气微,味微甜。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小细胞,有的含硅质块。皮层较宽,最外为1-4列纤维,壁厚,木化;叶迹维管不10余个,环列,有限外韧型,具束鞘纤维,其旁常有裂隙;内皮层细胞内壁增厚,有的有硅质块。中柱内散有多数维管束,有限外韧型,近中柱鞘的维管束小而密,由纤维相连成环。中央常成空洞。
== 折叠 白茅根粉末特征==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粉末黄白色。
<p style="text-indent:2em;">④下皮纤维常具横隔。此外,有木纤维。
== 折叠编辑本段 相关信息==折叠 === 本草图经===
<p style="text-indent:2em;">茅根,今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折叠 === 纲目===
<p style="text-indent:2em;">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并名菅也。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本经》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视有光。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荻花,结实尖黑,长分许,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而微甘,亦可入药,功不及白茅,《尔雅》所谓白华野菅是也。黄茅似菅茅,而茎上开叶,茎下有白粉,根头有黄毛,根亦短而细硬,无节,秋深开花穗如菅,可为索綯,古名黄菅,《别录》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璚茅,生湖南及江淮间,叶有三脊,其气香芬,可以包藉及缩酒。芭茅丛生,叶如大蒲,长六、七尺,有二种,即芒也。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黄疸水肿,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致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折叠 ===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解白薯莨、南椰等中毒,用根煎水饮,亦为清凉利尿剂。
折叠 === 本经===
<p style="text-indent:2em;">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折叠 === 别录===
<p style="text-indent:2em;">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折叠 === 日华子本草===
<p style="text-indent:2em;">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折叠 === 滇南本草===
<p style="text-indent:2em;">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折叠 === 本经逢原===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本经》主治劳伤虚赢者,以甘寒能滋虚热,而无伤犯胃气之虞也。言补中益气,胃热去而中气复,是指客邪入伤中州,渐成虚赢而言,非劳伤本病所宜。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折叠 === 动植物民间药===
<p style="text-indent:2em;">治脚气。
折叠 === 本草经疏===
<p style="text-indent:2em;">劳伤虚羸,必内热,茅根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热,故主劳伤虚羸。益脾所以补中,除热所以益气,甘能益血,血热则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寒凉血,甘益血,热去则血和,和则瘀消而闭通,通则寒热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热也,热解则便自利。淋者,血分虚热所致也,凉血益血,则淋自愈,而肠胃之客热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补血凉肝,则筋坚矣。血热则崩,凉血和血,则崩自愈矣。血热则妄行,溢出上窍为吐、为咯、为鼻衄、齿衄,凉血和血,则诸证自除。益脾补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肿黄疸,而兼理伤寒哕逆也。
折叠 === 本草求原===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清脾胃伏热,生肺津以凉血,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
折叠 === 医学衷中参西录===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
折叠 === 本草正义===
<p style="text-indent:2em;">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呕吐,肺热气逆喘满。且甘寒而多汁液,虽降逆而异于苦燥,则又止渴生津,而清涤肺胃肠间之伏热,能疗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闭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妇女血热妄行,崩中淋带。又通利小水,泄热结之水肿,导瘀热之黄疸,皆甘寒通泄之实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专长,凡齿痛龈肿,牙疳口舌诸疮,及肺热郁窒之咽痛腐烂诸证,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无流弊。
== 相关视频 ==
===== 00后绝对没见过的童年野味“ 白茅根 ”,最后却变成了“鱼腥草”?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iDisplay:r0536p1ajj5v08599kszga|640|360|qq}}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3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