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朱家角
,無編輯摘要
|}
'''朱家角'''属于 [[ 上海 ]] 市青浦区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2000年原沈巷镇并入朱家角。号称“上海第一大镇”。朱家角有 [[ 北大街 ]] 、东井街、西井街、 [[ 大新街 ]] 、东市街、胜利街、 [[ 漕河街 ]] 、东湖街、西湖街等几条老街。 其中北大街在2005年11月被评选为“上海市十大休闲街”之一。<ref>[https://www.360kuai.com/pc/9e50fedc4ac7b811c?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重磅】区领导调研朱家角镇总体规划:对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引领青西联动发展,率先实现西翼腾飞] ,快资讯 2019-01-09 </ref>
==概述==
朱家角现在的行政区全称是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朱家角镇中心所在的位置大约是东经121.11°、北纬31.05°,在 [[ 上海 ]] 市中心西偏南约49公里处,属亚热带气候。朱家角在上海、苏州、嘉兴三个城市所围成的三角形中心。
东邻青浦,东南方是松江区的小昆山,南边是练塘,西南是属于 [[ 金泽镇 ]] 的西岑,西面隔淀山湖与金泽镇的商塌相望,北面与江苏省昆山市的淀山湖镇相邻。
朱家角的西部,有一座淀山,原在淀山湖中,淀山湖由此得名。黄浦江的上游拦路港在镇西流过。漕港穿镇而过,流经青浦,北上汇入苏州河。
朱家角镇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为 [[ 青浦 ]] 、昆山、 [[ 松江 ]] 、吴江、 [[ 嘉善 ]] 五区(市)毗邻之中心,历来为江、浙、沪两省一市重要集镇之一。民国时期,三县联防指挥部等许多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境内公路密布,北通沪宁高速公路,南接沪杭线320国道,有沪朱、青平、青枫、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线,水路横有淀浦河,纵有朱泖河直通黄浦江,并与太湖水系相通。水运航道宽阔,四通八达。
朱家角镇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明代就办有书院、义塾等,清代以后,兴建众多学堂。民国时期开始兴办中学。解放后,不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而且在幼儿教育、中等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及业余教育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1991年,共有29所中小学,镇区有中学3所,小学3所,幼托设施完善。至2000年,经过调整,有各类学校7所,在校职工619人,在校学生3874人。
朱家角镇因经济繁荣,文化倡明,宗教活动也源远流长,非常活跃。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淀山顶上就建有 [[ 普光寺 ]] ,为朱家角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寺院,具有相当规模,其佛事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明清期间为佛教活动全盛时期,有不同类型的庙宇20多处,规模较大的有圆津禅院、 [[ 慈门寺 ]] 等。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圆津禅院以典藏名家书画而成为清代名刹。位于淀山湖畔的报国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于明代,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后,二三百年香火不断,佛手极盛。20世纪80年代后,上海市佛教协会几次修缮扩建,现占地面积38.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气势恢宏,香客盈门,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处淀山湖畔,风景秀丽,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内外。另外,还有 [[ 道教 ]] 、天主教、 [[ 基督教 ]] 、伊斯兰教等,都在朱家角镇建活动场所。
==行政区划==
朱家镇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贸云集,往来不绝,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标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珠里分属于五十七个三区之二图、十一图和一区二十五图。清末实行地方自洽,本地域称珠蔚自治区,为 [[ 江苏 ]] 省青浦县管辖的十六个自治区之一。
清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地方自治,改称珠葑自治区,区董掌管地方事宜,为青浦县下辖的16个自治区之一: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实行乡镇归并,全县设青东(青龙)、青西(淀泖)两个区署,珠溪镇及安庄、葑沃乡均属青西区署;
1949年5月14日,朱家角全境解放,随即成立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青浦县朱家角市,下辖 [[ 沈巷 ]] 、万龙、 [[ 葑沃 ]] 、薛间四乡及朱家角镇。原属昆山县的 [[ 东井亭 ]] 、中井亭、西井亭三条街划归朱家角镇;
1951年4月撤销市建制,建立朱家角区,从所辖沈巷、薛间二乡各划出三个村,组成安庄乡,遂成五乡一镇。
1954年原属松江县的 [[ 天心 ]] 乡,划归朱家角区,同时把 [[ 万龙 ]] 乡的 [[ 诸家 ]] 村划归城厢区的城南乡,把 [[ 葑沃 ]] 乡的 [[ 南横 ]] 村划归松江县天马乡;是年夏,整编机构,撤销朱家角区。将沈巷、安庄、葑沃三乡划归练塘区,万龙、薛间、天心三乡划归城厢区。复建朱家角镇建制,直属县领导;
1955年重新建立朱家角区,对原划出的六个乡全部划回,并把城厢区的 [[ 盈中 ]] 、万寿、城南三个乡划归朱家角区管辖。朱家角镇仍为县属镇,镇人民政府改称镇人民委员会,建制不变;
1957年, [[ 叶龙 ]] 乡 [[ 万隆 ]] 片划归朱家角镇;
1958年9月朱家角镇和叶龙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
1991年,朱家角镇和朱家角乡合并成一个县属建制镇。
2000年 [[ 青浦 ]] 区行政区划调整中与 [[ 沈巷 ]] 镇合并为新建制镇--朱家角中心镇,是 [[ 上海 ]] 目前最大的集镇。
==地理位置==
1991年1月,乡、镇合并。1992年底,农、副、工产值53074万元,全镇固定资产已达18090万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2569元,农村人均收入1833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镇工业生产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引进高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辟600亩建立工业发展园区。至199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77家,形成了有色金属、化纤、轻工机械、丝绸服装四大行业集团。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21.83亿元,工业利润7460万元。
朱家角镇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为 [[ 青浦 ]] 、昆山、 [[ 松江 ]] 、吴江、嘉善五区(市)毗邻之中心,历来为江、浙、沪两省一市重要集镇之一。民国时期,三县联防指挥部等许多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境内公路密布,北通沪宁高速公路,南接沪杭线320国道,有沪朱、青平、青枫、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线,水路横有淀浦河,纵有朱泖河直通黄浦江,并与太湖水系相通。水运航道宽阔,四通八达。
朱家角镇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明代就办有书院、义塾等,清代以后,兴建众多学堂。民国时期开始兴办中学。解放后,不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而且在幼儿教育、中等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及业余教育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1991年,共有29所中小学,镇区有中学3所,小学3所,幼托设施完善。至2000年,经过调整,有各类学校7所,在校职工619人,在校学生3874人。
朱家角镇因经济繁荣,文化倡明,宗教活动也源远流长,非常活跃。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淀山顶上就建有 [[ 普光寺 ]] ,为朱家角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寺院,具有相当规模,其佛事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明清期间为佛教活动全盛时期,有不同类型的庙宇20多处,规模较大的有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圆津禅院以典藏名家书画而成为清代名刹。位于淀山湖畔的报国寺是 [[ 上海 ]][[ 玉佛寺 ]] 下院,建于明代,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后,二三百年香火不断,佛手极盛。20世纪80年代后,上海市佛教协会几次修缮扩建,现占地面积38.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气势恢宏,香客盈门,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处淀山湖畔,风景秀丽,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内外。另外,还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在朱家角镇建活动场所。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稣升天堂”是青浦县有影响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国34年(1945年)成为公堂,直属上海教区,并辖金泽等地6所小堂。现有信徒2000多人,教堂内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员2人,经费由上海教区发给。
==文儒荟萃==
朱家角自成繁华市镇后,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有清代学者 [[ 王昶 ]] 、御医 [[ 陈莲舫 ]] 、小说家 [[ 陆士谔 ]] 、报业巨子 [[ 席裕福 ]] 、画僧 [[ 语石 ]] 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民国时期,镇上有民众教育馆、书报社、戏院、书场等文化场所,有咏珠社、韵声社等文艺结社、民间艺人活动。镇上还先后有《 [[ 珠溪 ]] 》、《 [[ 薛浪 ]] 》、《 [[ 骊珠 ]] 》等20多种报刊出版发行。建国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先后建立了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广播站、电影院等。朱家角人又不断延续了这条悠悠文化之源,诞生出许许多多“特色角”,如京剧角、歌唱角、文学角、书画角、健身角等,比文化功底、讲文化品位、行文化消费、吮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朱家角人的生活时尚。20世纪90年代后,群众文化活动与创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1994年初,在全镇开展家庭读书等“庭院文化”十大系列活动,特别是朱家角的“民间藏书”,更是名扬海内外。镇上家庭藏书普及率达50%以上,民间藏书的总数10多万册,超过全区21个镇图书馆藏书的总和。
==经济发展==
===寺===
一寺,是 [[ 报国寺 ]] ,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内缅甸白玉雕成的 [[ 释迦牟尼玉佛 ]] 、新加坡赠送的第一尊白玉 [[ 观音 ]] 及千年古银杏,称为报国寺“三宝”。
===庙===
一庙,是 [[ 城隍庙 ]] ,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青瓦黄墙,飞龙翘角,吉祥葫芦,花格落地长窗,呈现古意盎然、香烟袅绕、肃穆壮丽的景象。其中“斗拱戏台”、“木刻横梁”及“中堂画轴”(现已废)被称为城隍庙“三宝”,十分罕见。
===厅===
===弄===
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镇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领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们的青睐,是一项颇有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 名镇朱家角迷人之处还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缆石、茶馆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清代学者 [[ 王昶 ]] 、御医 [[ 陈莲舫 ]] 、小说家 [[ 陆土谔 ]] 、报业巨头 [[ 席子佩 ]] 、画僧 [[ 语石 ]] 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历史上许多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园造宅,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风火墙、石库门、墙门人家随处可见。“三泖渔庄”、“王昶故居”、“福履绥祉”,还有席氏厅堂、陆氏世家、陈莲舫故居、仲家厅堂等数十处,还有无数沿街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明清风格组成一幅明清水墨画卷。 三是河埠、缆石、茶馆多。朱家角是水的故乡,水多桥多,河埠多,紧挨在一起的缆船石,也不计其数,那造型各异的水桥,那千姿百态的缆船石,布满全镇的大河小巷,这些江南水镇特有的景观,细细欣赏观察,不觉令人兴趣盎然,耐人寻味,简直是历史、文物、建筑、风情、艺术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有凸出石驳岸的“两面河滩”,有凹进石驳岸的“单面河滩”,更有“人从前门进,河滩从屋后出”的“隐身河埠”。而那些镶嵌在水巷石驳上的花岗石浮雕缆船石更是琳琅满目,趣味无穷,有的雕成牛角,有的凿成宝剑,
有的刻成怪兽,面目狰狞,有的琢成如意,呈现吉祥、古朴的美,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雕刻艺术将古镇点缀得更具风韵。古镇茶馆,大多集中在放生桥、北大街一带,不下十几爿之多,有豪华型新辟的“放生桥茶楼”,有年代久远古老的“俱乐部茶楼”,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楼”,也有排门板门面、几张桌子几条长凳,简易廉价的农家茶馆,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馆开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馆”,分为两层,舱内顶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还备有电视、扑克、象棋、干湿点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悠哉,不亦乐乎。 名镇朱家角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桥,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体现“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古镇朱家角,桥多、弄多、角多,显露出无限的水乡文化气息。朱家角因水而秀,因水而盛,数百年造就了无数豪杰,今天,朱家角人又不断延伸了这条悠悠文化之源。于是,朱家角诞生出许许多多"特色角",说是自娱自乐也罢,说是群众文化也罢,总之,"特色角"小荷才露尖尖角。比文化功底,讲文化品味,行文化消遣,吮文化内涵,已经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时尚,犹如绿叶衬牡丹,给水乡泽国添上重重一笔。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
'''京剧角'''
成立于30年代的京剧票友组织"韵声社",其活动一直延续至今。镇上有一支老年业余京剧组,演员的平均年龄70岁,还常常"京韵袅袅绕古镇"。除传统剧目外,他们还演现代京剧《 [[ 智取威虎山 ]] 》、《 [[ 沙家浜 ]] 》等选段。他们的精彩表演时时被嘉定。松江、金山等区县邀请巡回演出。
'''歌唱角'''
家角有喜爱唱歌者10余人,自发汇聚在一起,几年来,他们每天坚持去公园、桥头练嗓,技艺日长夜进。他们通过专家辅导训练,有的已经走上舞台。 [[ 陈耀祖 ]] 先生一曲高亢流水般的《 [[ 我爱五指山 ]] 》歌曲,1996年获得全国农民演唱一等奖桂冠,他和另一位女业余歌手两重唱,曾被 [[ 上海 ]] 人民广播电台选为"星期广播音乐会"指定节目,多次代表青浦县参加比赛。其他几位歌手也硕果累累,分别在县、市级歌唱比赛中,屡屡获奖。
'''文学角'''
家角中学春晖文学社创立13年,已有200余人次,566篇作品在全国中学生报刊杂志上发表。仅1998年上半年又有20余篇作品分别在《 [[ 作品精粹 ]] 》、《 [[ 优秀日记 ]] 》图书中入选。 13年中,文学社员以诗歌散文小说通讯等各种体裁共创作了8200余篇习作,创刊至今的106期"春晖文学"期刊流传全国各地。该文学社在多次评比中获奖,1995年被授予"优秀校园文学社团"称号。864名春晖人从最初哺育他们的朱家角山山水水,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另一支"文学艺术创作组',系由朱家角镇文化馆牵头,成立至今已逾20余个春秋。这支队伍中有作者20余人,以作家、文学院创作员、微型小说会员、故事会会员居多,坚持业余,坚持笔耕,人称;古镇笔杆子。 "文学艺术创作组"累计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700余篇。其中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电影剧本几乎每年见于诸报。他们还出版了《午夜星空》诗歌集,《晚霞满地》报告文学集。一批作品已通过出版社审稿,也将陆续出版。他们的作品还分别被《 [[ 解放日报 ]] 》、《 [[ 小说界 ]] 》、《 [[ 青年一代 ]] 》、《 [[ 故事大王 ]] 》等市级刊物选编结集。 "文学艺术创作组"第二个特点,坚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20余年头,他们创作的小品、曲艺、故事、小戏,命中率相当高。曾经被上海币群众艺术馆称之为"乡村艺术家"。他们创作的评话《 [[ 情深似海 ]] 》获得上海市艺术文化节优秀创作奖;他们创作的故事《 [[ 浴室风波 ]] 》、《 [[ 双母夺女 ]] 》、《 [[ 遗恨终天 ]] 》等,曾获得上海市第九届故事会串创作一等奖、中篇通俗文学二等奖。他们创作的歌舞小品《 [[ 蝶花飘飘 ]] 》,96年参加上海市交流演出,获得该年度的群众文化创作、演出双连冠奖。朱家角"文学艺术创作组"现象已经引起有识人上的重视,《 [[ 新民晚报 ]] 》曾作过专门研究报道。
'''书画角'''
'''民间藏书'''
江南水乡朱家角,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文化古镇。朱家角的"文儒"是个个惜书如命,平民百姓也以读书、藏书为乐。1991年初,首届民间藏书开发利用研讨会在朱家角古镇召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文化艺术报、农民日报、劳动报,曾作了不同篇幅的专题报道。民间藏书的开发利用列人了上海市文化年鉴,并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编之列。 朱家角家庭藏书普及率达50%以上,民间藏书的总数逾10万册,是镇文化馆藏书总数的10倍,超过了全县21个镇图书馆藏书的总和。其中,藏书1000册以上18户;500册以上27户;300册以上的64户。藏书种类齐全,有政治哲学、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22大类、藏书者有80高龄老者,也有普通的家庭主妇和青少年,甚至有10龄童藏书者。 朱家角人善于动脑筋,读好书,用好书,藏好书,在"用"字下功夫。曾先后举办全镇性的《 [[ 特色家庭文化展览 ]] 》、《 [[ 深化利用民间藏书资源探讨会 ]] 》、《 [[ 新老藏书家联谊会 ]] 》、《 [[ 知识就是力量演讲会 ]] 》等,编写了《 [[ 地区民间藏书联合录 ]] 》,并把读、用、藏书作为五好家庭评比条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上海市图书馆专家参观了朱家角民间藏书特色家庭后,给予朱家用藏书者三顶桂冠,书痴、书翁、书迷。
[[File:朱家角6.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扎肉提香'''
朱家角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扎肉提香"表演。表演者先在自己的前臂上,用铁钩钩住,铁钩下面挂上香炉、铜锣,甚至挂上沉重的铁锚,显得十分坚强和英武。当然,表演"扎肉提香"非一般等闲之辈,乃是练了十几载气功者居多,铁钩钩住皮肉,居然未见滴血,实属怪也。"扎肉提香"队伍也有女性,但她们主要挂上份量较轻的香炉之类、现在这种表演已灭绝,也不可能再有这般残酷的表演了。[1]
== 相关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