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圆山遗址

增加 22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经1897年、1953年陆续出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该遗址主要有两个文化层,上层为圆山文化,下层则为粗绳纹陶文化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bc84e001000916.html 圆山遗址],新浪博客,2007-04-23 </ref> ,1990年代之后,该遗址更辨认出大坌坑文化、植物园文化、十三行文化等不同时期的史前文化内涵。
1988年4月25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宣告圆山遗址为国家第一级古迹,并积极规划圆山史迹公园。2006年5月1日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重新指定圆山遗址为国定遗址。(公告文号:文资筹研字第09500017951号)
圆山文化的年代大约是距今3000年至距今2000年前,这是继台湾大坌坑文化及细绳纹陶文化之后,于台北盆地北侧的发展的史前文化。圆山文化的遗留分布于现今圆山、芝山岩、关渡、八里区大坌坑、五股区慈法宫、中和区等地。大致区域为[[淡水]]河两岸及新店溪下游的河岸阶地,并可能沿着[[基隆河]]河谷分布到[[基隆]][[港口]]附近的海岸平原。根据1964年开始的陆续碳十四测试,该文化年代可能存在时间约在距今3000年至距今2000年,时间持续1000年左右。圆山文化因地形等因素,文化相貌改变很少。
贝冢为该遗址或圆山文化的最大特色,保存大量食用后的[[贝壳]]、兽骨、鱼骨及各类陶、石、[[骨角器]] <ref>[https://taiwan.cncn.com/jingdian/yuanshanwenhuayizhi/profile 圆山文化遗址简介], 欣欣旅游网</ref> ,而其中贝壳种类有[[乌蚬]]、[[牡蛎]]、[[九孔螺]]、芋螺、榧螺、川蜷螺、千手螺、窗贝等等,这些种类多半属于半淡半咸水性的贝类,可验证圆山时期台北湖为一咸淡水交杂[[湖泊]]。又依贝冢所保存下来[[食物]]残渣推测,当时代人已知饲养家畜,能种植稻米等种子植物,且熟习狩猎和捞部河湖甚至[[海洋]]中的鱼贝,其生活以捞贝、渔猎及农耕维生,聚居于一较小范围而呈集居状态,并具有严谨的社会组织和象征[[信仰]]体系的农耕礼仪。另外日治时期于该遗址挖掘出五座墓葬得知,当时居民有拔牙甚至可能有被猎头[[习俗]],而死后采仰身直肢或曲肢的瓮棺葬,瓮棺内并可见精美的玉制耳玦陪葬。以通行历史文化区分,圆山文化应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史前文化。
==视频==
270,64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