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32
次編輯
變更
汉城条约
,创建页面,内容为“《汉城条约》是1885年1月9日日本与朝鲜在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是为了处理“甲申政变”…”
《汉城条约》是1885年1月9日日本与朝鲜在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是为了处理“甲申政变”的善后事宜而缔结的。日本原本介入甲申政变,但被中国军队打败。事后日本反而以受到损失为由要求朝鲜方面谢罪、惩凶、赔款,并允许日本增加驻朝兵力,强迫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该条约不仅使日本挽回了在甲申政变中的损失,更将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朝鲜,加剧了与朝鲜的宗主国中国清朝的对立。
==简介==
《汉城条约》(朝鲜语:한성조약)是1885年1月9日日本与朝鲜在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是为了处理“甲申政变”的善后事宜而缔结的。日本原本介入甲申政变,但被中国军队打败。事后日本反而以受到损失为由要求朝鲜方面谢罪、惩凶、赔款,并允许日本增加驻朝兵力,强迫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该条约不仅使日本挽回了在甲申政变中的损失,更将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朝鲜,加剧了与朝鲜的宗主国中国清朝的对立。
==背景==
1876年,日本以武力轰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自此以后,日本便与朝鲜的宗主国清朝在朝鲜半岛展开争夺,这种竞争在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以后更加激烈。当时清朝和日本在朝鲜都有驻军,但清朝的势力明显占据优势。清朝的驻军数量为3000人,而日本的驻军只有500余人,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朝鲜君臣和百姓大多亲近中国而反感日本,朝中“事大党”占绝大多数。日本自然不甘心,于是以“文明开化”为诱饵,在朝鲜大力扶植亲日势力,“开化党”就是朝鲜亲日势力的代表。开化党以金玉均、洪英植、朴泳孝等年轻士族为主,对日本非常崇拜羡慕,而他们对内打算进行明治维新式的改革,对外完全依靠日本。日本政府起初对开化党大力培植资助,但后来又有所顾虑,对开化党的援助渐露难色。正巧此时驻朝清军由于中法战争的吃紧而从朝鲜调走一半,开化党遂准备借助日本力量发动武装政变,清洗事大党大臣,夺取政权,他们找到当时的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求助。竹添进一郎爽快答应,日本政府经过研究却并不赞成协助开化党发动政变。但在日本政府的指令到达朝鲜前,开化党已经于1884年12月4日发动了“甲申政变”,杀死6名亲清大臣和1名宦官,同时他们还强迫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给日本公使馆写求助谕旨,上面只有铅笔写的四个字“日使来卫”(一说“日本公使来护朕”)。竹添进一郎接到国王谕旨以后带了200名日军前来协助开化党夺权。12月6日,朝鲜事大党请来袁世凯、吴兆有率领的1500名驻朝清军进宫讨伐开化党。开化党和日军被清军打败,甲申政变被镇压下去。
甲申政变期间,朝鲜百姓认为开化党勾结日本挟持国王,窃取国柄,因此对开化党和日本人十分仇恨,排日风潮又起。数万汉城市民及部分中国侨民攻击日本商店和民居,3000多名日本侨民如潮水般涌入公使馆中避难。12月6日夜晚,开化党的金玉均、朴泳孝、徐载弼、徐光范也跟随竹添进一郎和日军败退公使馆中。竹添打算带着开化党人撤退,临行前烧毁公使馆机密文件,却不料失火将整个公使馆烧毁。竹添带着金玉均等人仓皇逃走,在仁川搭上日本邮轮“千岁丸”号,才得以逃回日本。在甲申政变中,日本军人及“商民”有33人死亡,10多人受伤,死者中官阶最高的是公使馆武官矶林大尉,他在撤退过程中被朝鲜百姓打死。
在甲申政变中,代表日本国的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不仅违反日本政府指令,还嗾使并积极参与这次政变,图谋颠覆朝鲜现政权,以便从中渔利。谁知最后引火烧身,给日本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竹添的行为非但与日本国法不容,还严重违背了国际法。但是日本政府恬不知耻,反而对国民大肆宣传清国和朝鲜无故损害日本的权益和尊严,将政变的责任全部推到中国和朝鲜身上。于是日本朝野为之愤怒,农商务卿西乡从道在内阁会议上,提议对清国宣战。一些右翼团体组织许多日本人在东京上野公园举行“清国膺惩大会”,并且游行示威抗议中国的“暴行”。一些人甚至组织义勇军,要求日本和法国联合进攻中国。日本政府虽然如此宣传,但自知理亏,也深知眼下还不是中国的对手,便暂时不准备动用武力,而是以外交手段来争取损失最小化,并趁机扩大日本在朝鲜的侵略势力。
==简介==
《汉城条约》(朝鲜语:한성조약)是1885年1月9日日本与朝鲜在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是为了处理“甲申政变”的善后事宜而缔结的。日本原本介入甲申政变,但被中国军队打败。事后日本反而以受到损失为由要求朝鲜方面谢罪、惩凶、赔款,并允许日本增加驻朝兵力,强迫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该条约不仅使日本挽回了在甲申政变中的损失,更将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朝鲜,加剧了与朝鲜的宗主国中国清朝的对立。
==背景==
1876年,日本以武力轰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自此以后,日本便与朝鲜的宗主国清朝在朝鲜半岛展开争夺,这种竞争在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以后更加激烈。当时清朝和日本在朝鲜都有驻军,但清朝的势力明显占据优势。清朝的驻军数量为3000人,而日本的驻军只有500余人,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朝鲜君臣和百姓大多亲近中国而反感日本,朝中“事大党”占绝大多数。日本自然不甘心,于是以“文明开化”为诱饵,在朝鲜大力扶植亲日势力,“开化党”就是朝鲜亲日势力的代表。开化党以金玉均、洪英植、朴泳孝等年轻士族为主,对日本非常崇拜羡慕,而他们对内打算进行明治维新式的改革,对外完全依靠日本。日本政府起初对开化党大力培植资助,但后来又有所顾虑,对开化党的援助渐露难色。正巧此时驻朝清军由于中法战争的吃紧而从朝鲜调走一半,开化党遂准备借助日本力量发动武装政变,清洗事大党大臣,夺取政权,他们找到当时的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求助。竹添进一郎爽快答应,日本政府经过研究却并不赞成协助开化党发动政变。但在日本政府的指令到达朝鲜前,开化党已经于1884年12月4日发动了“甲申政变”,杀死6名亲清大臣和1名宦官,同时他们还强迫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给日本公使馆写求助谕旨,上面只有铅笔写的四个字“日使来卫”(一说“日本公使来护朕”)。竹添进一郎接到国王谕旨以后带了200名日军前来协助开化党夺权。12月6日,朝鲜事大党请来袁世凯、吴兆有率领的1500名驻朝清军进宫讨伐开化党。开化党和日军被清军打败,甲申政变被镇压下去。
甲申政变期间,朝鲜百姓认为开化党勾结日本挟持国王,窃取国柄,因此对开化党和日本人十分仇恨,排日风潮又起。数万汉城市民及部分中国侨民攻击日本商店和民居,3000多名日本侨民如潮水般涌入公使馆中避难。12月6日夜晚,开化党的金玉均、朴泳孝、徐载弼、徐光范也跟随竹添进一郎和日军败退公使馆中。竹添打算带着开化党人撤退,临行前烧毁公使馆机密文件,却不料失火将整个公使馆烧毁。竹添带着金玉均等人仓皇逃走,在仁川搭上日本邮轮“千岁丸”号,才得以逃回日本。在甲申政变中,日本军人及“商民”有33人死亡,10多人受伤,死者中官阶最高的是公使馆武官矶林大尉,他在撤退过程中被朝鲜百姓打死。
在甲申政变中,代表日本国的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不仅违反日本政府指令,还嗾使并积极参与这次政变,图谋颠覆朝鲜现政权,以便从中渔利。谁知最后引火烧身,给日本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竹添的行为非但与日本国法不容,还严重违背了国际法。但是日本政府恬不知耻,反而对国民大肆宣传清国和朝鲜无故损害日本的权益和尊严,将政变的责任全部推到中国和朝鲜身上。于是日本朝野为之愤怒,农商务卿西乡从道在内阁会议上,提议对清国宣战。一些右翼团体组织许多日本人在东京上野公园举行“清国膺惩大会”,并且游行示威抗议中国的“暴行”。一些人甚至组织义勇军,要求日本和法国联合进攻中国。日本政府虽然如此宣传,但自知理亏,也深知眼下还不是中国的对手,便暂时不准备动用武力,而是以外交手段来争取损失最小化,并趁机扩大日本在朝鲜的侵略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