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61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武汉大学4个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其成立于2011年10月13日,是与袁隆平院士领导的湖南杂交水…”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武汉大学4个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其成立于2011年10月13日,是与袁隆平院士领导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建成立的。
==简介==
杂交水稻 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2011年3月29日 ,科技部发布了新建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排名第一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共同组建,主管部门为湖南省科技厅与教育部。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是适应国际 粮食安全新形势,立足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实际情况,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需求所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增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领先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该实验室主要依托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始终坚持以“理论技术—产品—产业”为导向,健全了杂交水稻学科,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的基础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引领了杂交水稻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验室依托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合作紧密、共建优势突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和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十分认同双方在学科、研究方向、研究条件、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互补性,一致认为双方联合共建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更利于整合科技资源,提升整体科研能力。
实验室将围绕杂交水稻持续增产这一主题,从水稻杂种优势机理、水稻发育与育性机理、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超级杂交稻育种、杂交水稻繁育与种子学、杂交水稻超高产生理生态等方向开展杂交水稻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实验室将打造成为一个聚集和培养一流优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先后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前期调研、专家评审、现场评议、复评等环节而最终确立。申报过程中得到了湖南省政府及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农科院等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袁隆平院士殷切希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应充分利用共建实验室的发展契机,加快科技资源的整合,紧密联系杂交水稻学科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而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共同开创杂交水稻研究新局面,为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 “中心”以杂交水稻育种为重点,进行高产、优质、多抗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并开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杂交水稻分子育种、转基因应用技术研究以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行杂交水稻亲本繁殖技术、杂交制种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等配套应用技术研究;进行杂交水稻资源收集与鉴定、种子纯度检测和米质分析等研究与服务;进行杂交水稻技术集成、中试和开发,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进行杂交水稻技术的国际培训。主持承担了国家攻关计划、“ 863”计划、“ 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项目、总理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重点课题。至2008年止,已取得科研成果100多项,其中育成杂交水稻组合及亲本94个、获得品种权和专利42项,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效果显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家级奖励15项、省部级奖60多项,其中,“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选育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籼粳亚种间优良杂交稻金优207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20多期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主持召开了6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有12名专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技术顾问,其中袁隆平院士为首席顾问。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和美国、菲律宾、越南、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以色列等国的一些机构建立了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关系。
武大水稻研究历史悠久。水稻的遗传和发育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40多年来一直进行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研究,先后在红莲型、马协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新质源的发现与利用、光敏核不育系研究与开发、水稻生殖生物学与细胞工程、野生稻资源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简介==
杂交水稻 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2011年3月29日 ,科技部发布了新建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排名第一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共同组建,主管部门为湖南省科技厅与教育部。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是适应国际 粮食安全新形势,立足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实际情况,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需求所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增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领先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该实验室主要依托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始终坚持以“理论技术—产品—产业”为导向,健全了杂交水稻学科,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的基础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引领了杂交水稻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验室依托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合作紧密、共建优势突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和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十分认同双方在学科、研究方向、研究条件、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互补性,一致认为双方联合共建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更利于整合科技资源,提升整体科研能力。
实验室将围绕杂交水稻持续增产这一主题,从水稻杂种优势机理、水稻发育与育性机理、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超级杂交稻育种、杂交水稻繁育与种子学、杂交水稻超高产生理生态等方向开展杂交水稻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实验室将打造成为一个聚集和培养一流优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先后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前期调研、专家评审、现场评议、复评等环节而最终确立。申报过程中得到了湖南省政府及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农科院等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袁隆平院士殷切希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应充分利用共建实验室的发展契机,加快科技资源的整合,紧密联系杂交水稻学科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而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共同开创杂交水稻研究新局面,为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 “中心”以杂交水稻育种为重点,进行高产、优质、多抗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并开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杂交水稻分子育种、转基因应用技术研究以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行杂交水稻亲本繁殖技术、杂交制种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等配套应用技术研究;进行杂交水稻资源收集与鉴定、种子纯度检测和米质分析等研究与服务;进行杂交水稻技术集成、中试和开发,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进行杂交水稻技术的国际培训。主持承担了国家攻关计划、“ 863”计划、“ 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项目、总理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重点课题。至2008年止,已取得科研成果100多项,其中育成杂交水稻组合及亲本94个、获得品种权和专利42项,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效果显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家级奖励15项、省部级奖60多项,其中,“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选育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籼粳亚种间优良杂交稻金优207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20多期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主持召开了6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有12名专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技术顾问,其中袁隆平院士为首席顾问。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和美国、菲律宾、越南、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以色列等国的一些机构建立了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关系。
武大水稻研究历史悠久。水稻的遗传和发育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40多年来一直进行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研究,先后在红莲型、马协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新质源的发现与利用、光敏核不育系研究与开发、水稻生殖生物学与细胞工程、野生稻资源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