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趙忠堯

增加 8,255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thumb|200px|赵忠尧 '''赵忠尧'''({{bd|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catIdx=Z趙}}),中国核物理中子物理、[…”
[[File:趙忠堯.jpg|thumb|200px|赵忠尧]]
'''赵忠尧'''({{bd|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catIdx=Z趙}}),中国[[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和启蒙者。[[浙江]][[绍兴]][[诸暨]]人。其早期对[[γ射线]]散射中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的实验发现,在[[正电子]]、[[反物质]]的科学发现史上有重要意义。他在1930年成為歷史上首名捕捉[[正電子]]的人,其研究直接促成物理學家[[卡尔·戴维·安德森]]於193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安德森在晚年承認他的研究是建基在趙忠堯的基礎之上。<ref>[http://darkwing.uoregon.edu/~chinaus/publications/Minerva-2004.pdf CONG CAO, "CHINESE SCIENCE AND THE ‘NOBEL PRIZE COMPLEX", Minerva 42: 151–172, 2004]</ref>

==生平==
1920年浙江[[诸暨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後改為[[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国立中央大學]]、[[国立南京大學]])数理化部,修读化学、数学、物理课程,师从[[任鸿隽]]、[[王季梁]]、[[孙洪芬]]、[[张子高]]、[[胡刚复]]、[[叶企孙]]、[[何鲁]]、[[熊庆来]]等人;因父亲去世,家境困难,1924年春留校在物理系担任助教,一面教书,一面听课、考试,补足学分,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1925年夏随同东大物理系教授叶企孙转往[[北京]][[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清华大学]])任教。

1927年夏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师从192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校长[[密立根]],1931年获博士学位。1931年赴[[德国]]在[[哈勒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32年返国,回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37年抗战爆发,全家辗转南下到[[昆明]],利用休假在[[云南大学]]任教;1938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建[[西南联合大学]],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应[[吴有训]]校长邀请回[[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任教,并担任物理系主任。

1946年,赴美国参观美国在[[太平洋]]中的[[原子弹]]实验,并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静电加速器实验室、卡内基地磁研究所、[[加州理工学院]]核反应实验室工作;其间购置核物理实验器材。1948年,獲選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1屆(數理科學組)院士<ref>[https://academicians.sinica.edu.tw/index.php?func=1-D 趙忠堯 逝世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ref>。1950年返国途中被美国政府拘留达数月之久。之后克服重重困难,于1950年底取道[[香港]]返回中国大陆,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兼任系主任。

1966年文革開始後,趙因為在三星鉛筆廠有股份,被定為「資本家」,又由於有滯留美國的經曆,被戴上「特務嫌疑」的帽子,關進了牛棚受到監視與審查。一直到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趙忠堯得以恢復工作,擔任副所長並主管實驗物理部的工作。

1998年5月28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发现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测到[[正电子]],实验发现[[反物质]]。1930年,赵忠尧发表《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和《硬γ射线的散射》等论文,发现了[[γ射线]]通过量子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即[[电子对湮灭|正负电子对湮灭]]现象,实验观测到正电子。该发现是[[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赵忠尧并没有因该项成就被授予诺贝尔奖。两年后,他的同学[[卡尔·戴维·安德森|安德逊]](C. D. Anderson)在[[云室|威尔逊云雾室]]中观测到宇宙线的反物质——正电子的径迹,获诺贝尔物理奖。安德森注意到有一个粒子,它在磁场中的弯曲方向与电子在磁场中的弯曲方向相反。因此他知道这个粒子带着一种不同的电荷,他还知道这个粒子的质量跟电子质量差不多。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个粒子的质量介于电子质量和质子质量之间。这是第一种被发现的反物质。他在回忆中提及:“我依稀记得,当时有一个研究生。我猜他跟其他研究生一样,没有读过所有的理论。因此他(看到实验结果后)没有立即认识到那就是反物质;而反物质此前就已经被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预言出来了。”安德森提及的这件事是指1929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生赵忠尧曾经也发现过相关的实验现象,但貌似他当时的论文重点放在了硬伽马射线的散射上,而不是正反物质的湮没现象。赵忠尧后来也没有再继续跟进或指出正电子的说法,因此诺贝尔物理学奖最终颁给了卡尔·安德森,并第一次与华人科学家擦肩而过。<ref>[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70724/384589 有关正电子的发现]</ref>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教授曾经评论:“要不是赵教授在30年代对正负电子湮灭发现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就不可能有[[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就没有今天的物理研究。”

*在中国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1932年回国后,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在[[清华大学]]建立了核物理教学实验室,从事γ射线、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的研究工作。期间发表了《硬γ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等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和论文。195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核物理方面的工作,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使中国加速器技术迈出了第一步,还发展了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对中国高技术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他主持下,以静电加速器为基础又建设了中国最早的核物理实验室,开展了中国最早用加速器的核物理实验。并且主持在[[中国科技大学]]建立起一个专业实验室,开设了β谱仪、气泡室、γ共振散射、[[穆斯堡尔效应]]、核反应等较先进的实验。此后北京开建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加速器]]、[[质谱仪]]和[[同步辐射]]应用设施等等并投入运行,都积累着赵忠尧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

*启蒙中国的核物理科学。首次在中国开设核物理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在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培养大批人才,为中国核物理宗师,被称为“中国原子能之父”。桃李满天下,学生中许多为有关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如[[王淦昌]]、[[钱三强]]、[[钱伟长]]、[[王大珩]]、[[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赵仁恺]]、[[冯端]]、[[朱清时]]等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诞生,第一枚氢弹爆炸,[[09I型核潜艇|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第一个高能量正负电子对撞机]]问世,[[秦山核电站|第一个核电站]]动土兴建……这些原子能开发领域的成果,有将近一半的技术力量来自赵忠尧和他的学生们。赵忠尧奠定了中国原子核能事业的基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Z赵}}
[[Category:中央研究院數理科學組院士]]
[[Category:中华民国物理学家]]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核物理学家]]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物理教育家]]
[[Category: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Category: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Category: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Category:国立中央大学校友|理]]
[[Category:南京大學校友|Z赵]]
[[Category:国立中央大学教授|Z]]
[[Category:南京大學教授|Z赵]]
[[Category:清华大学学者]]
[[Category:加州理工學院校友]]
[[Category:诸暨中学校友]]
[[Category:庚子赔款留学生]]
[[Category:文革被迫害学者]]
[[Category:绍兴人]]
[[Category:赵姓|Z忠]]
10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