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771
次編輯
變更
照壁山铜矿遗址
,無編輯摘要
==发现==
1987年,考古工作人员在照壁山上发现了该铜矿遗址。根据出土文物的年代,考古人员推测该铜矿最晚在汉代时已有开采纪录,且直至 [[ 西夏 ]] 、 [[ 元朝 ]] 时仍有冶炼和开采活动:28。2006年,照壁山铜矿遗址被列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当年8月,照壁山铜矿被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地区已发现的最古老铜矿遗址。2012年和2015年,关于照壁山铜矿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立项先后两次被 [[ 国家文物局 ]] 驳回。
==结构==
照壁山铜矿遗址可分为古矿洞、冶炼遗址和居住遗址三部分,其中在照壁山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了27座古铜矿遗址,其矿洞入口可分为竖井式、斜坡式、平行坑道式三个种类,部分坑道被后来的开采活动破坏严重,大量坑道被山洪淤塞。考古人员在矿洞内发掘出了白釉斜壁碗、瓷灯、汉代博山陶炉、钱币以及其他 [[ 陶器 ]] 。冶炼遗址中共有10余座窑炉,窑炉内有炼铜后遗留下来的石渣和碳渣,以及部分堆积的灰层。考古人员在部分冶炼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陶器残片,其中以泥质灰陶为主,此外还有泥制红陶和夹砂 [[ 红陶 ]] 。冶炼遗址由于受到 [[ 自然 ]] 风化而损毁严重。在生活遗址中,考古队员发掘出了汉代的陶器残片和宋元时代的陶器残片。
==基本内容==
照壁山的古铜矿早在春秋 [[ 战国 ]] 时期可能就已开采, [[ 西汉 ]] 时期就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开采和冶炼,在西夏、元代亦持续开采冶炼,在我国西北地区极为少见,为进一步研究西北地区“青铜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该遗址由古矿洞、居住遗址和冶炼遗址三部分组成。在方圆约1公里的范围内有古铜矿27座,部分矿洞已受到后期人工开采的破坏,大部分洞口已被山洪堆积物封闭,洞口附近都留有大量的 [[ 铜矿 ]] 渣堆积。经初步调查,矿洞入口有竖井式、斜坡式、平行坑道式三种。在遗址表面,除发现汉代陶器残片及宋元瓷器残片外,还曾在矿洞内出土过白釉斜壁碗、瓷灯、汉代博山陶炉、钱币及其他陶器。
这处于1987年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我国古铜矿的研究方面有重要的 [[ 史料 ]] 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