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高句丽

增加 80,250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noteTA |1=zh-hans:扶余; zh-hant:夫馀; |2=zh-hans:夫余; zh-hant:夫馀; |3=zh-hans:卒本扶余; zh-hant:卒本夫馀; }} {{distinguish|高句丽县|高丽 (9…”
{{noteTA
|1=zh-hans:扶余; zh-hant:夫馀;
|2=zh-hans:夫余; zh-hant:夫馀;
|3=zh-hans:卒本扶余; zh-hant:卒本夫馀;
}}
{{distinguish|高句丽县|高丽 (918年-1392年)}}

{{Infobox Former Country
|native_name = {{lang|ko|고구려 (高句丽)}}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高句丽
|common_name = 高句丽
|continent = [[亚洲]]
|region = 东北亚
|country =
|era = 古代
|government_type = [[君主制]]
|
|year_start = 前37年
|year_end = 668年
|
|event_start = 建立
|date_start =
|event_end = 灭亡
|date_end =
|
|event1 = 引入[[佛教]]
|date_event1 = 372
|event2 = [[好太王]]的扩张
|date_event2 = 391–413
|event3 =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与隋朝的战争]]
|date_event3 = 598–614
|event4 =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与唐朝的战争]]
|date_event4 = 645–668
|
|event_pre =
|date_pre =
|
|p1 = 扶馀国
|flag_p1 =
|s1 = 安东都护府
|flag_s1 =
|s2 = 统一新罗
|flag_s2 =
|image_flag = Military Flag of Goguryeo.svg
|flag =
|flag_type = 军旗
|image_map = Map of Goguryeo.jpg
|image_map_caption = 高句丽鼎盛时期的疆域
|capital = [[纥升骨城|卒本城]]<small>(前37年–3年)</small><br />[[国内城]][[丸都城]]<small>(3年–427年)</small><br />[[平壤城 (高句丽)|平壤城]]<small>(427年–586年)</small><br />[[长安城 (高句丽)|长安城]]<small>(586年–668年)</small>
|latd=
|national_motto =
|common_languages = [[高句丽语]]
|religion = [[佛教]]、[[道教]]、[[萨满教]]<ref>{{cite web |url =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321038/Koguryo |title = Koguryo |work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date = June 27, 2017}}</ref>
|currency =
|stat_area1 =
|today = {{flag|CHN}}<br/>{{flag|North Korea}}<br/>{{flag|South Korea}}<br/>{{flag|Russia}}
}}
{{Infobox East Asian
| title = 高句丽
| tablewidth = 280
| hangul = 고구려
| hanja = 高句丽
| rr = Goguryeo
| mr = Koguryŏ
| tradchi = 高句丽
| simpchi = 高句丽
| pinyin = Gāogōulí
| zhuyin = ㄍㄠ ㄍㄡ ㄌㄧˊ
| cyrillic = Когурё({{IPA2|kogurʲo}})
}}

'''高句丽'''({{Lang-pinyin|Gāogōulí}}、[[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lang|ko|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时期|朝鲜三国]]之一<ref>{{cite book| author=汪高鑫| title=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 publisher=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year=2006| isbn=9787563917105| url=http://book.qq.com/s/book/0/5/5214/index.shtml|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23005501/http://book.qq.com/s/book/0/5/5214/index.shtml| archive-date=2007-02-23| deadurl=yes}}</ref><ref>{{cite journal| author=杨世新| title=略论隋唐朝与朝鲜三国的文化交流| journal=《大家》| year=2010| volume=7期| url=http://hk.plm.org.cn/gnews/20101123/20101123215389.html| accessdate=2016-02-22|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83324/http://hk.plm.org.cn/gnews/20101123/20101123215389.html| archivedate=2016-03-04}}</ref><ref>{{cite journal| author=李岩 | title=朝鲜三国时期思想文化与佛教的本土化历程考析 | journal=当代韩国 | year=2008 | volume=3 }}</ref>。

'''高句丽'''后又称'''高丽''';“[[高句骊]]”最早见于《[[汉书]]》,“[[高句丽|句骊]]”是它的简称;“高句丽”最早见于《[[三国志]]》,“句丽”是它的简称;“[[高丽]]”最早见于《[[宋书]]》、《[[魏书]]》,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称号;中原王朝开始以“句骊”作为“高句骊”的简称,后以“句丽”作为“高句丽”的简称,南北朝时期应高句丽统治者的请求,改以“高丽”作为“高句丽”的正式简称,高句丽的统治者也被冠以“高丽王”的称号,并且逐渐以“高丽”作为正式国号,常被中原王朝封为“高丽王”,取代了“高句丽”的称号。自此“高丽”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高丽太祖|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馀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馀]]、[[沃沮]]、[[东濊]]并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ref>《三国史记・高句丽纪十》记载“总章二年夏四月,高宗移三万八千三百户于江淮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ref>,成为唐朝境内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f>{{cite journal | title=高句丽人哪儿去了 | journal=华夏人文地理 | year=2006 | volume=3 | url=http://www.trends.com.cn/travel/a/1-83541.htm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03094634/http://www.trends.com.cn/travel/a/1-83541.htm | archive-date=2007-06-03 | deadurl=yes }}</ref>。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ref>《新唐书·高丽传》:“[[总章]]二年,己巳二月,王之庶子'''安胜''',率四千馀户,投新罗。”</ref><ref>《通典》186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ref><ref>《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六》载:“高句丽贵臣渊净土(盖苏文弟)以城十二、户736、口3543来投。”</ref>。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高句丽与倭的战争|与倭]]和[[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文化|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f>《三国史记》第三十二卷杂志第一祭祀·乐“玄琴之作也,新罗古记云:"初,晋人以七絃琴,送高句丽。丽人虽知其爲乐器,而不知其声音及鼓之之法,购国人能识其音而鼓之者,厚赏。时,第二相王山岳,存其本样,颇改易其法制而造之,兼製一百馀曲,以奏之。于时,玄鹤来舞,遂名玄鹤琴,后但云玄琴。”</ref><ref>{{cite journal | author1=郑欣 |author2 =刘兆伟 | ur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NTK200501016.htm | title=论高句丽、渤海及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及价值 | journal=辽宁体育科技 | year=2015| volume=01}}</ref><ref>Byington, Mark.“The Creation of an Ancient Minority Nationality: Koguryo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In Embracing the Other: The Interaction of Korean and Foreign Cul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World Congress of Korean Studies, III. Songnam, Republic of Korea: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2002.</ref>。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ref>《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始居中国北地,则渐东迁于浿水之侧</ref>,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东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zh-hans:朝鲜;zh-hant:朝鲜;}-]]大部及[[大韩民国|-{zh-hans:韩国;zh-hant:韩国;}-]]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ref>{{cite book| author=江上波夫 | title=骑马民族国家―日本古代史へのアプローチ
| publisher=中央公论新社 | year=1991 | isbn=978-4-12-180147-0 | language=日语 }}</ref><ref>{{cite book| title=日本史 | author=吴廷璆 | publisher=南开大学出版社 | year=1994 | isbn=9787310005222 | url=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559335/ | quote=据研究,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国北部北京猿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经由朝鲜来到日本……从语言学上看,日本语在语法结构、音韵组织方面具有蒙古语和朝鲜语的一些共同特点。再从地质学上看,洪积世的日本同亚洲大陆相连,西日本又同中国、朝鲜接近。}}</ref>。

==历史==
[[File:Korea-Goguryeo-King.crown-01.jpg|200px|thumb|left|高句丽王冠]]
{{朝鲜历史}}
{{中国东北历史}}

===建国神话===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韩国史书,公元前37年,扶馀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鸭绿江]]沿岸的[[卒本扶馀]],建立高句丽。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中记载:‘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一些史籍推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1世纪中期。不过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濊貊人自称自己为高句丽。首次将高句丽和濊貊部落联系起来的是《[[汉书]]》对公元前14年高句丽起义摆脱[[玄菟郡]]的记载<ref>《后汉书》:“莽大说,更名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于是貊人寇边愈甚。”</ref><ref>'Mark E. Byington, "A History of the Puyo State, it's History and Legacy", p. 233'</ref>。[[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ref>《三国史记》:“三十三年 春正月 立王子无恤为太子 委以军国之事 秋八月 王命乌伊・摩离 领兵二万 西伐梁貊 灭其国 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ref>。西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内城]]。

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新成立的东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

[[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濊貊]]人和[[扶余]]人组成的<ref>Rhee, Song nai (1992) Secondary State Formation: The Case of Koguryo State. In ''Pacific Northeast Asia in Prehistory: Hunter-fisher-gatherers, Farmers, and Sociopolitical Elites'', edited by C. Melvin Aikens and Song Nai Rhee, pp. 191-196. WSU Press, Pullman ISBN 978-0-87422-092-6.</ref>。据《[[三国志]]》记载,濊的“言语法俗大抵与句丽同”<ref>《[[三国志]]》记载:“濊... ...言语法俗大抵与句丽同”</ref>。《[[三国史记]]》说[[高句丽王]]是来自黄帝之孙[[高阳氏]]、黄帝之曾孙[[高辛氏]]<ref>{{Cite book|author=[[金光林 (歴史学者)|金光林]]|date=2014|title=A Comparison of the Korean and Japanese Approaches to Foreign Family Names|publisher=Journal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East Asia Vol.5 [[东アジア文化交涉学会]]|url=http://www.sciea.org/wp-content/uploads/2014/05/03_JIN.pdf |isbn=}}p30</ref><ref>{{Cite book||author=[[国史编纂委员会]]|date=|title=三国史记 卷第二十八 百济本纪 第六|publisher=[[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url=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etId=1&itemId=sg&synonym=off&chinessChar=on&position=0&levelId=sg_028_0020_0430|ISBN=}}</ref><ref>{{Cite book||author=[[国史编纂委员会]]|date=|title=三国史记 卷第十八 髙句丽本纪 第六|publisher=[[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url=http://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ort=levelId&dir=ASC&start=1&limit=20&page=1&setId=2&prevPage=0&prevLimit=&itemId=sg&types=&synonym=off&chinessChar=on&levelId=sg_018_0050_0170&position=1|ISBN=}}</ref><ref>{{Cite book||author=|date=|title=NAVER知识検索 원문과 함께 읽는 삼국사기 의자왕 义慈王|publisher=[[韩国人文古典研究所]]|url=http://terms.naver.com/entry.nhn?docId=1642804&cid=49625&categoryId=49800&mobile#TABLE_OF_CONTENT18}}</ref><ref>{{Cite book||author=|date=|title=NAVER知识検索 원문과 함께 읽는 삼국사기 광개토왕 广开土王|publisher=[[韩国人文古典研究所]]|url=http://terms.naver.com/entry.nhn?docId=1642754&cid=49625&categoryId=49799&mobile}}</ref>。

据公元4世纪的[[好太王碑]]记载,高句丽的始建者[[朱蒙]]是扶馀国王([[解慕漱]])与[[河伯]]女儿[[柳花夫人]]的儿子,后被[[金蛙王]]收养。朱蒙遭到金蛙王的长子[[带素]]的谋杀后,逃离[[东扶余]],来到[[卒本扶余]]。朱蒙与卒本扶余国王的女儿([[召西奴]])结婚,后又成为卒本扶余国国王,创建高句丽国。建国第一年驱逐勿吉,公元前36年,高句丽灭[[沸流国]];公元前33年,灭[[荇人国]];公元前28年,灭[[北沃沮]]<ref>《三国史记》*卷13:“十年秋九月鸾集于王台冬十一月王命扶尉伐北沃沮灭之以其地爲城邑”</ref>。[[大武神王]]时代杀[[东扶馀]]王[[带素]]。有观点认为高句丽一名,来自沸流国的高夷。高句丽的王族是[[桂娄部]]。沸流国的高夷是高句丽基本族源,溶入一部分扶馀与貊人, 靺鞨族。高句丽一字有人以它字根桂娄解释,说是城池,另一说法是貊人。

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认为高朱蒙是在古朝鲜部落[[句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于公元前27年建立朝鲜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主义国家。在[[主体史学]]中,高句丽为朝鲜的第二个国家主体。

高句丽的国名来源有较多说法,比较起来“建筑于高山上的城堡”这一说法较为被各方接受。除此之外还有“搞离”说、“山高水丽”说、“高大黑马”说、“介菜”说、“高台建屋”说、“双足驰行于高山曲谷间”说、“铜”与“黄铜”说、“中京”或“中国”说、“首邑”或“上京”说等等<ref>[http://www.jl.gov.cn/zt/lygj/jasly/zjggl/200811/t20081130_494425.htm 高句丽名称的由来]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2185442/http://www.jl.gov.cn/zt/lygj/jasly/zjggl/200811/t20081130_494425.htm |date=2013-11-02 }}</ref>。

===高句丽的起源与成立===
史书中多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论语]]疏云:“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臾]]([[扶馀]]),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曾隶属于扶余人的别支。扶余[[四出道]]中(东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ref>[http://zh.wikisource.org/wiki/%E4%B8%89%E5%9C%8B%E5%BF%97/%E5%8D%B730 三国志扶余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ref>。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高句丽县]],隶[[玄菟郡]]。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

中国史学界更多认为高句丽以扶余等民族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ref>1990年代的《中国东北史》(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书否认渤海与高句丽及朝鲜民族有关连性</ref>。[[高句丽人]]其实是在[[高句丽县]]中发展的民族(主体是[[沸流国]]的[[高夷]])融入[[貊人]]、[[濊人]]、一部分[[扶馀人]],[[朱蒙]]未出现在[[卒本]]前,[[沸流|沸流部]]是高句丽族头人(松让在见朱蒙时指自己累世为王),后松让与朱蒙斗,不胜,让位朱蒙,高句丽人在[[桂娄部]]之下建国<ref>[http://www.cn1n.com/history/acn/20091123/1414389606.htm 高句丽族属溯源]</ref>。高句丽源出扶馀是指朱蒙一族来自[[金蛙王]]。'''高句丽有五部''':'''桂娄部(又称黄部、内部)'''是高句丽王族,'''沸流部(又称消奴部)'''是以前沸流国王松让领那一部,'''椽那部(又称绝奴部)'''由北扶馀遗民与喝思构成,'''桓那部(又称顺奴部)'''由濊系民族组成,'''贯奴部(又称灌奴部)'''由盖马、句荼组成。卒本与沸流的土著才是高句丽人的主流,朱蒙只是带了一部分扶馀人走了,《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三国志》提到玄菟郡后来“徒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沃沮]]还属[[乐浪]]”,“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真番郡并入玄菟郡之后,玄菟郡才包括真番人,沃沮人和句丽人。玄菟郡所辖句丽见于史书记载远早于朱蒙所部南迁,句丽并不是指朱蒙所部,与后来的[[高句丽族]]也不是同一民族。《汉书·地理志》高句骊县注引应劭,认为高句丽县是“故句骊胡”,而高句丽由于在[[大武神王]]时代,高句丽为汉朝对扶余作战有功,在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被册封为[[高句丽王]]。高句丽国名晚于[[句骊胡]]和[[高句丽县]]出现。高句丽建国得名于玄菟郡的第二个郡治[[高句丽县]]<ref>[http://www.ljhis.com/edu/10/2010/0401/2817_2.html 高句丽族属溯源]{{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并长期臣服于玄菟郡,但与玄菟郡时有冲突<ref name="Mark Byington1">[http://hnn.us/articles/7077.html The War of Words Between South Korea and China Over An Ancient Kingdom: Why Both Sides Are Misguided] "In exchange, the Koguryo leaders gained Han recognition of their status, along with various prestige items and access to Han trade. Koguryo leaders were otherwise free to exercise government over their people as they wished."</ref>,404年,高句丽乘中原内战之机,占领辽东全境,玄菟郡为其占领,设玄菟城管领。

===汉晋郡县和鲜卑政权的制约===
{{main|前燕与高句丽的战争}}
[[File:Ancient Korea Taihougun.png|thumb|200px|西元三世纪的朝鲜半岛|left]]
《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建国后,高句丽迅速向外扩张,先后吞并太白山东南人国和北沃沮<ref>《三国史记》:“六年秋八月神雀集宫庭冬十月王命乌伊扶芬奴伐太白山东南人国取其地为城邑。十年秋九月鸾集于王台冬十一月王命扶尉伐北沃沮灭之以其地为城邑”</ref>,公元12年,王莽强行将[[高句丽人]]编入辽西郡进攻匈奴等民族<ref name="王莽伐匈奴">[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h6wTL9EEEWAC&pg=PA147&lpg=PA147&dq=%E7%8E%8B%E8%8E%BD+%E4%BC%90%E5%8C%88%E5%A5%B4&source=bl&ots=Pb3dTbdGtS&sig=tusKfX5FQ_eAegreO-qgufjZny8&hl=en&ei=XNaASt2vK42CsgPq0oz8CA&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onepage&q=%E7%8E%8B%E8%8E%BD%20%E4%BC%90%E5%8C%88%E5%A5%B4&f=false 王莽伐匈奴]</ref><ref>《三国史记》卷13“三十一年 汉王莽发我兵伐胡 吾人不欲行 强迫遣之”</ref><ref name="谈金富轼对王莽朝记事的篡改">[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fww200701012.aspx 谈金富轼对王莽朝记事的篡改]</ref>。由于高句丽士卒脱逃,王莽怪罪于高句丽王并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又名乐鲜,仍属幽州。公元14年,[[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ref>《三国史记》:“三十三年 春正月 立王子无恤为太子 委以军国之事 秋八月 王命乌伊・摩离 领兵二万 西伐梁貊(梁水一带没内附的高句丽族) 灭其国 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ref>。王莽部将严尤诱杀高句丽的君主[[闵中王]]邑朱,高句丽遂意图脱离中国王朝[[新莽]]独立。[[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新成立的东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建武八年(公元33年),高句骊遣使朝贡,汉光武帝复令下句丽复名高句丽,并复高句骊国王号。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ref name="《三国史记》卷14:二十年 王袭乐浪 灭之">《三国史记》卷14:“二十年 王袭乐浪 灭之”</ref>。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郡,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ref>《三国史记》卷14:“二十七年 秋九月 汉光武帝遣兵渡海 伐乐浪 取其地 为郡县 萨水已南属汉”</ref>。

[[后汉书]]/卷85中记载:“太守耿夔击破之,斩其渠帅。安帝永初五年,宫遣使贡献,求属玄菟。”而12世纪《[[三国史记]]》记载[[新大王]]时期,“四年 汉玄菟郡太守耿临来侵 杀我军数百人 王自降乞属玄菟”。四年后,高句丽国相[[明临答夫]]在[[坐原战役]]中大胜东汉玄菟郡太守耿临的军队<ref>《三国史记》记载:"八年 冬十一月 汉以大兵向我 王问群臣 战守孰便 众议曰 汉兵恃众轻我 若不出战 彼以我为怯 数来 且我国山险而路隘 此所谓 一夫当关 万夫莫当者 也 汉兵虽众 无如我何 请出师御之 答夫曰 不然 汉国大民众 今以强兵远斗 其锋不可当也 而又兵众者宜战 兵少者宜守 兵家之常也 今汉人千里转粮 不能持久 若我深沟高垒 淸野以待之 彼必不过旬月 饥困而归 我以劲卒薄之 可以得志 王然之 婴城固守 汉人攻之不克 士卒饥饿引还 答夫帅数千骑追之 战于坐原 汉军大败 匹马不反 王大悦 赐答夫坐原及质山 为食邑"</ref>。

公元197年,[[公孙康]]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旧丸都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岩城]]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新丸都建立完毕后山上王将都城迁移。

曹魏联合高句丽灭了[[公孙渊]]后<ref>《三国志/卷30》:景初二年(238年),太尉司马王率众讨公孙渊,宫遣主簿大加将数千人助军。</ref>,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ref name="韩国历史与现代韩国By Jiang-zuo Jian">[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yW9Lyom56T4C&pg=RA1-PA8&lpg=RA1-PA8&dq=%E5%85%AC%E5%AD%AB%E5%BA%B7+%E9%AB%98%E5%8F%A5%E9%BA%97&source=bl&ots=BQF41kstZl&sig=xiEhSYNznQeW0RXWyTwBLL9SiTM&hl=en&ei=Xg2KSpffKpCwsgOj46HFDQ&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8#v=onepage&q=%E5%85%AC%E5%AD%AB%E5%BA%B7%20%E9%AB%98%E5%8F%A5%E9%BA%97&f=false 韩国历史与现代韩国By Jiang-zuo Jian]</ref>。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毌丘俭]]破高句丽[[东川王]],东川王败走,毌丘俭又屠杀新丸都内官员数千人,之后退兵。不久又再次进攻,东川王逃到买沟,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旧丸都城267年(公孙康破之70年后)又重建,[[美川王]]即位后还都国内-丸都地区。而此时辽东成为慕容鲜卑家族的势力范围。302年,[[美川王]]率三万军队侵入玄菟郡,俘虏八千人,迁至国内城附近的襄平城。311年8月,袭取辽东郡西安平。313年10月,入侵乐浪郡,314年,入侵带方郡。315年2月,攻克玄菟城。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丽,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新丸都城再次夷为平地。343年([[东晋]][[咸康]]八年),高句骊重建由于[[慕容皝]]东征而被毁坏的[[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个月后,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391年“广开土大王”即位后,高句丽再度从辽东复兴,并一度成为地区性大国。

====卒本城时期(公元前34-公元3年)====
传说中[[高朱蒙]]自[[东夫余]]避祸南逃,大约于公元前37年在卒本川建国称王。前34年,筑[[纥升骨城]]作为王都。纥升骨城又称卒本城,学术界大都认为高句骊在此定都历时40年以上。有关早期高句丽国君之记载,主要见于1145年的《三国史记》。而《三国志·魏书》有关这段时期的记载与之差异颇大,故难以相合。三国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后的历史为主,而后来的北朝[[魏书]]又追述了高句丽开国的神话。

三国史记的作者认为高句丽迅速向外扩张,先后吞并太白山东南人国和北沃沮<ref>《三国史记》:“六年秋八月神雀集宫庭冬十月王命乌伊扶芬奴伐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十年秋九月鸾集于王台冬十一月王命扶尉伐[[北沃沮]]灭之以其地为城邑”</ref>,并击败鲜卑使其臣服(琉璃明王时代)。而三国史记的种种无依据的记载也深深影响了后世对于朝鲜半岛历史的研究<ref>[http://www.ilib2.com/A-ISSN~1009-3370%282009%2901-0033-06.html 三国史记]{{dead link|date=十一月 2017 |bot=InternetArchiveBot }}</ref>。

====国内-丸都城时期(公元3 -427年)====
{{main|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
[[File:Goguryeo tomb mural.jpg|thumb|left|230px|高句丽壁画]]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并在国内附近建筑[[丸都城]]和平壤城(非[[乐浪郡]])作为卫城。公元12年,王莽强行将[[高句丽人]]编入辽西郡进攻匈奴等民族<ref name="王莽伐匈奴"/><ref>《三国史记》卷13“三十一年 汉王莽发我兵伐胡 吾人不欲行 强迫遣之”</ref><ref name="谈金富轼对王莽朝记事的篡改"/>。由于高句丽士卒脱逃,王莽怪罪于高句丽王并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又名乐鲜,仍属幽州。公元14年,[[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ref>《三国史记》:“三十三年 春正月 立王子无恤为太子 委以军国之事 秋八月 王命乌伊・摩离 领兵二万 西伐梁貊(梁水一带末归属的高句丽族) 灭其国 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ref>。

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ref name="《三国史记》卷14:二十年 王袭乐浪 灭之"/>。七年后(44年)—,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ref>《三国史记》卷14:“二十七年 秋九月 汉光武帝遣兵渡海 伐乐浪 取其地 为郡县 萨水已南属汉”</ref>。

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和加强。公元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ref>《三国史记》卷14:“四年 秋七月 伐东沃沮 取其土地为城邑 拓境东至沧海 南至萨水”</ref>。高句丽在这时期也开始接受其周边国家的朝贡<ref>'Gina L. Barnes', "State Formation in Korea", 2001 Curzon Press, page 22'</ref><ref>《三国史记》卷15:“二十五年 冬十月 扶余使来 献三角鹿・长尾兔 王以为瑞物 大赦...五十三年 春正月 扶余使来献虎 长丈二 毛色甚明而无尾...六十九年...肃愼使来 献紫狐裘及白鹰・白马 王宴劳以遣之"</ref>,也“遣使如汉”<ref>《三国史记》卷15:“太祖王五十七年遣使如汉 贺安帝加元服,后又遣使如汉 贡献方物 求属玄菟。”</ref>。与此同时,高句丽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多次发动攻势,意图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ref>'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24'</ref>。118年,高句丽联合[[濊貊]]攻打玄菟郡华丽城<ref>《三国史记》卷15:“六十六年 夏六月 王与秽貊袭汉玄菟 攻华丽城</ref>。121年,[[太祖王]]“攻玄菟、辽东二郡,焚其城郭,杀获二千余人”<ref>《三国史记》卷15:“攻玄菟、辽东二郡,焚其城郭,杀获二千余人”</ref>。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攻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同年冬,太祖王合马韩、濊貊共万余攻玄菟郡,但是由于扶余对汉军的援助,高句丽的攻击没能取得胜利。146年,太祖王袭扰[[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乐浪太守妻子<ref>《三国史记》卷15:“秋八月 王遣将 袭汉辽东西安平县 杀带方令 掠得乐浪太守妻子”</ref>。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玄菟、乐浪二郡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179年,[[新大王]]传位给[[故国川王]]。[[三国史记]]中叙述184年,故国川王亲自领兵打退乐浪军<ref>《三国史记》卷16:““六年 汉辽东太守兴师伐我 王遣王子须拒之 不克 王亲帅精骑往 与汉军战于坐原 败之 斩首山积”</ref>。191年,故国川王采纳精英政治制度,依照才能聘任大臣和官员。其中包括任用农民出身的晏留、[[乙巴素]](被任命为高句丽国相),使高句丽出现了治世。

197年,故国川王去世,其三弟山上王继位,遭到其兄反对,引发内乱。《[[三国志]]·[[s:三国志/卷08|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和《[[资治通鑑]]·[[s:资治通鑑/卷059|汉纪五十一]]》记载[[汉献帝]]时控制辽东的[[公孙度]]攻打高句丽,‘王辽东’,但后世三国史记记载公孙大败<ref>《三国史记》卷16 “公孙度从之 延优遣弟须 将兵御之 汉兵大败”</ref>。据[[三国志]]等记载[[公孙度]]之子[[公孙康]]在公元197年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旧丸都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岩城]]为新都城[[新丸都城]]。209年,新丸都城建立完毕后山上王将都城迁移<ref name="韩国历史与现代韩国By Jiang-zuo Jian"/>。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ref name="韩国历史与现代韩国By Jiang-zuo Jian"/>。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毌丘俭破高句丽东川王,东川王败走,毌丘俭又屠杀旧丸都内官员数千人,之后退兵。不久又再次进攻,东川王逃到买沟,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魏军进一步追击。但高句丽王终于在部下的忠诚保卫下击杀一小队魏军而得以隐匿。王颀军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huò)貊(mò)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整个征剿行动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毌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245年5月回师凯旋<ref>[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lishi/2289408.html 毌丘俭东征攻克高句丽首都]</ref><ref>[http://www.zgyb.org/beitie/wuqiujian001.htm 三国魏·毌丘俭纪功碑]{{dead link|date=十一月 2017 |bot=InternetArchiveBot }}</ref>。

曹魏的毌丘俭焚烧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70年后(267年),高句丽重建了旧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侵略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北部处于强势<ref>'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20</ref>。

高句丽的对外扩张几次招来险些亡国。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丽,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新[[丸都城]]再次夷为平地。343年([[东晋]]咸康八年),高句骊重修由于[[前燕]][[慕容皝]]东征而被摧毁的新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新丸都城。4个月后,旧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371年,[[百济]][[近肖古王]]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前[[乐浪郡]]治所),并在战场上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ref name="HarvMyGoguryeo">{{Harv|MyGoguryeo|Unknown year}}</ref>。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仿照中原公布“律令”(当于[[宪法]]和[[刑法]])。372年立[[佛教]]为高句丽国教,并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ref>'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38</ref>。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鼎盛时期===
{{main|百济与高句丽的战争}}
[[File:Map of Baekje(百济).jpg|thumb|200px|left|百济兴起前期图]]
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馀]]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馀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好太王与辽东地区的[[后燕]]也互有征战;并降服了北部的[[扶馀国]]和[[靺鞨]]部落;大败[[百济]];瓦解了[[伽椰]];并在[[高句丽与倭的战争|新罗与百济、伽椰和倭的战争]]中将[[新罗]]变为高句丽的保护国(399年)。就这样,在好太王时期,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长达50年的松散统一局面<ref>De Bary, Theodore and Peter H. Lee, "Sources of Korean Tradition", p. 25-26</ref>。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面积已达到半岛面积的一半。北部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大部分。
====平壤城时期(公元427 -586年)====
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城 (高句丽)|平壤城]]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于475年攻破百济首都[[慰礼城|汉山城]],杀百济[[盖卤王]],併吞汉江流域,使国家在半岛领土的面积增加成3/4,他又吞并了一些扶馀,[[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人口增加到九万户,疆域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馀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此时高句丽威名传至[[中原王朝|中原]],[[南北朝]]双方朝廷都对高句丽王以「乐浪郡王」的册封。[[File:百济鼎盛时期的版图-zh.jpg|200px|thumb|left|百济鼎盛时期的版图]]

491年[[长寿王]]死后,[[扶馀]]被[[勿吉国]]灭亡后扶余人内附于高句丽,国力达到最大状态。

而在朝鲜半岛也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态势。

====长安城时期(公元586 -668年)====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走向平世。[[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疆受到契丹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联合隋朝开始攻打高句丽。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高句丽[[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

注:唐军攻陷高句丽长安城后,唐史学家认为[[高句丽长安城]]就是[[平壤|平壤城]],而古籍中的[[平壤城 (高句丽)|平壤城]]更接近于[[国内城]]的[[卫城]],而非今天的朝鲜[[平壤市]]。

===6世纪末和7世纪初的混乱===
6世纪末和7世纪初,高句丽开始与[[隋朝|隋]]、[[唐朝|唐]]频频交战。高句丽与[[百济]]和[[新罗]]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很复杂,一会儿是友,一会儿是敌。

====丢失汉江流域====
[[File:576年的朝鲜三国.png|200px|left|thumb|6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
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从此失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半岛中部之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朝鲜半岛中部的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对百济的攻击使[[百济]]成了朝鲜半岛的最弱者。[[新罗]]由于攻取人口众多而富饶的汉江流域,给其日后统一朝鲜半岛奠定良好基础。相反,高句丽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另外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西界毗邻[[黄海]],使其可以和[[中原王朝]]直接贸易和建立外交。这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直接从中原王朝学到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新罗与中原王朝的直接沟通与联盟最终使得在七世纪中期邀请唐军赴朝鲜半岛作战,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main|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四月,[[隋朝|隋]]灭[[南陈]]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高句丽与隋朝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开皇十年(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淮备迎战[[隋朝]]大军。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突袭辽西的营州,激怒隋文帝,引发高句丽与隋朝第一次战争。隋文帝遣三十万兵分水陆两路攻打高句丽。但隋军因遭大雨,运粮困难,水军遭遇风暴,与高句丽交战损失惨重。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发现高句丽与隋朝的藩属'''[[突厥汗国]]'''缔结联盟,导致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亲率三十万军队兵分陆路和海路同时征伐高句丽,但遭到高句丽的强烈抵抗,隋军溃败。大业九年(613年)和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再次率军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起兵反[[隋炀帝]]和高句丽投降并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使得隋对高句丽的这两次战役无功而返。大业十二年(615年)杨广又打算进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没实行。

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衰落,早在征伐高句丽之前的大业六年(610年)和七年(611年)就先后爆发了民变,但被迅速镇压,在这之后就爆发[[隋末民变]]<ref>[http://www.wehoo.net/book/wlwh/a30022/03303.htm 东汉外戚宦官专政隋灭与唐兴]{{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619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也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
{{main|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隋朝攻打高句丽]]失利后,国内发生[[隋末民变|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ref>《旧唐书·高丽传》:“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ref><ref>《三国史记·高句丽本记八》:“荣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余里,凡十六年毕功”</ref>,并与突厥联盟<ref>《世界历史百科全书》第一卷,朝鲜三国时代,''Ency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Vol I, P465 Three Kingdoms, Korea</ref>。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九州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ref name="HarvMyGoguryeo"/>。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东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642年高句丽将军[[渊盖苏文]]刺杀[[荣留王]]后,[[渊盖苏文]]对唐的挑衅使唐与高句丽的关系紧张。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再一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但高句丽在[[渊盖苏文]]和安市城主(18世纪以后朝鲜的笔记小说称其名为[[杨万春]])的带领下击退了[[唐]]的入侵。649年,直至唐太宗离世前也一直经营海军意图大举拿下高句丽<ref>[http://zh.wikisource.org/wiki/%E8%88%8A%E5%94%90%E6%9B%B8/%E5%8D%B7199%E4%B8%8A 旧唐书]</ref>。660年,唐和新罗的联军灭了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又随后的661年—662年,唐与新罗的联军持续进攻高句丽。虽然唐的攻击给高句丽带来损失,但在[[渊盖苏文]]在世期间,唐和新罗一直都没能击灭高句丽<ref>'''[[资治通鑑]]''':[[s:资治通鑑/卷198|卷198]]、[[s:资治通鑑/卷199|卷199]]、[[s:资治通鑑/卷200|卷200]]、[[s:资治通鑑/卷201|卷201]]</ref><ref>'''[[三国史记]]''':卷22{{cite web |url=http://www.khaan.net/history/samkooksagi/sagi2122.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7-12-27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24064429/http://www.khaan.net/history/samkooksagi/sagi2122.htm |archivedate=2007-12-24 }}/[[:s: 三国史记|三国史记]][[:s:三国史记/卷22|卷22]]</ref>。

662年后,[[渊盖苏文]]离世后渊家族内部斗争间接导致了高句丽失去对辽东的影响力。

===灭亡===
666年,[[渊盖苏文]]去世后,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投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并被唐重用。渊男生率领唐军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许多高句丽护城将领见到渊男生纷纷放弃抵抗。渊男生投靠唐朝成为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渊男生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丽军事信息,唐朝于是大幅增加了攻打高句丽的兵力。[[十二月十八]],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吏部|司列]][[侍郎|少常伯]][[郝处俊]]副之,与契苾何力、庞同善率兵15万并力以击高句丽。诏[[独孤卿云]]由鸭渌道,[[郭待封]]由积利道,在百济故地驻守的[[刘仁愿]]由毕列道,新罗[[金仁问]]由海谷道,并为行军总管,与运粮使[[窦义积]],皆受[[李世勣]]节度,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667年,李勣在推进途中遇到极其顽强的抵抗,推进受到限制,但仍然攻下高句丽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由于新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对于高句丽西线战线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后薛仁贵以策略拿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领路的[[渊男生]]顺利在鸭绿江附近集合;李勣等攻取扶余城后,又攻下[[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经过了漫长的冬天,668年春夏,各路唐朝兵力在鸭绿江边会师。高句丽发动最后的反击,唐军依然继续推进到[[平壤城]]。高句丽经过了数个月的守城,[[渊男产]]被宝藏王委派投降,但[[渊男建]]拒绝投降。同年[[九月十二]],高句丽僧人[[信诚]]打开平壤城门,唐军有机会攻入平壤,[[渊男建]]被俘虏投降。

与此同时,在南线由于[[金庾信]]的攻势,渊盖苏文的弟弟[[渊净土]]向[[新罗]]投降。就这样高句丽由于内部纷争,长年饥荒和唐与新罗南北联合攻击下最终灭亡。

高句丽被灭后,唐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但遭到了[[新罗]]的反击。新罗拥立投降的[[渊净土]]的儿子[[安胜]]为高句丽王(史称[[报德王]]),赏赐金姓。并协助高句丽移民策动叛乱。经过数年的[[罗唐战争|反唐战争]],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后来掘起的[[渤海国]]占据。

===后继运动===
[[File:统一新罗图(Unified_Silla).jpg|thumb|200px|left|高句丽灭亡后的[[渤海国]]和统一新罗]]
{{main|高句丽遗民复兴高句丽的运动}}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反对[[唐]]和[[新罗]]联盟的运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剑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荣]]等。唐曾多次试图在高句丽东部故地建立都督府控制此地区,但都失败了。唐为管理原高句丽故地而设置的[[安东都护府]],最初是由[[薛仁贵]]来管理的。后来唐朝任命[[高句丽宝藏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由于宝藏王支持反唐被流放。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接管了安东都督府。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在其著《小高句丽国の研究》中描述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王族后代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建立了复兴政权[[小高句丽]]。但是由于史料较少,所以不被学术界所公认。

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大将[[剑牟岑]]最初在[[百济]]故地[[汉城]]立宝藏王后裔[[安胜]]为王,试图重建高句丽,并得到了新罗[[文武王 (新罗)|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后来由于内部纷争,剑牟岑被谋杀,安胜投靠到[[新罗]]。新罗给了安胜一片土地,让他建立了[[报德国]]。683年,新罗神文王因担心叛乱将报德国吞并。[[安胜]]被赐予新罗王室的“金”姓。

[[粟末靺鞨]]酋长[[乞乞仲象]]和他的儿子[[大祚荣]]原都是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大将。668年八月,高句丽灭亡,三十年后,即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并从唐朝手里征服了原属高句丽的部分国土。乞乞仲象去世后,713年,震国接受唐朝册封的'''渤海郡王''',与唐朝建立了藩属关系。渤海国宣称继承高句丽而控制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今中国东北地区东南部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部分地方。今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则隶属于[[新罗]]。

[[安史之乱]]期间,高句丽遗民[[李正己]]在营州加入唐朝[[平卢节度使]]军队,后随唐军南迁山东淄青,在成为[[淄青节度使]]后,成为今山东地区的割据藩镇,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ref>《新唐书》记载:“希逸初领淄青,甚著声称,理兵务农,远近美之。”“正己用刑严峻,所在不敢偶语;然法令齐一,赋均而轻,拥兵十万,雄据东方。”</ref>。这是在归化唐朝的高句丽人中,少有的历史名人<ref>[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25249&extra=page%3D20 试论唐代营州的高句丽武人集团(刊于《江苏社会科学》2007第2期)]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705163503/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25249&extra=page%3D20 |date=2009-07-05 }}</ref>。781年[[李正己]]病死后,其藩镇被其后裔[[李纳]]、[[李师古]]和[[李师道]]继承。李纳在唐朝削藩时,曾公开反唐,自称齐王,李氏政权直到819年灭亡。

905年,[[弓裔]]自称[[后高丽]]王,后改国号为[[泰封]]。918年,[[高丽太祖|王建]]称王,国号[[高丽]]。[[泰封]]和[[高丽]]先后相继,都自称继承高句丽。有些高句丽人到了日本。

==政治体制==
高句丽王位以世袭方式传承,王以下有部落首领,称大加、相加或古雏加,合称为「[[诸加]]」,与[[扶馀国]]相同。王的臣僚包括沛者或对卢(即[[宰相]])、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而诸加同样有类似臣僚制度。诸加可支配下户(百姓)、奴婢,数目达万人。受支配的下户、奴婢需向诸加供以穀物、鱼盐。

高句丽由诸加审理共论犯法案件,重罪者死,其妻没为[[奴婢]],窃盗罪赔偿12倍<ref>朱立熙(2003),《韩国史──悲剧的循环与宿命》,台北:三民书局,页13。</ref>。诸加也评论国政,高句丽的王有时也受制肘。

关于高句丽的官职,在各史料中记载皆有不同。现将各史料中高句丽官职列于下表:

{| class="wikitable"
|-----
!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 [[周书]] || [[隋书]] || [[通典]] || [[册府元龟]] || [[新唐书]]
|-----
| 相加 || 大对卢 || 太大兄 || 相加 / 吐捽<br/>大对卢 || 大对卢 || 大对卢<br/>吐捽
|-----
| 对卢 || 太大兄 || 大兄 || 对卢 / 太大兄 || 太大兄 || 鬱折
|-----
| 沛者 || 大兄 || 小兄 || 沛者 / 鬱折 || 小兄 || 太大使者
|-----
| 古邹加 || 小兄 || 对卢 || 古邹大加 / 太大夫人使者 || 小兄 || 早衣头大兄
|-----
| 主簿 || 意候奢 || 意候奢 || 主簿 / 早衣头大兄 || 意候奢 || 大使者
|-----
| 优台 || 乌拙 || 乌拙 || 优台<br/>-{于}-台 / 大使者 || 乌拙 || 大兄
|-----
| 丞 || 太大使者 || 太大使者 || 使者 / 大兄 || 太大使者 || 上位使者
|-----
| 使者 || 大使者 || 大使者 || 皂衣 / 收位使者 || (大使者) || 诸兄
|-----
| 皂衣 || 小使者 || 小使者 || 先人 / 上位使者 || 小使者 || 小使者
|-----
| 先人 || 褥奢 || 褥奢 || 小兄 || 褥奢 || 过节
|-----
| || 翳属 || 翳属 || 诸兄 || 翳属 || 先人
|-----
| || 仙人 || 仙人 || 过节 || 仙人 || 古邹大加
|-----
| || 褥萨 || || 不过节 || 褥萨 ||
|-----
| || || || || 先人 ||
|}

==社会文化==
[[File:Goguryeo-Gakjeochong-Ssireumdo-01.jpg|thumb|220px|[[高句丽壁画]]]]
公元前4世纪左右,随着[[中国文字]]、[[儒家]]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传入,学校教育开始在高句丽出现。据《[[三国史记]]》记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这是朝鲜半岛最早的学校教育。[[太学]]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传授中国的古典和儒学。高句丽在地方设有面向百姓的最早私学-扃堂,其教育内容主要是读书和[[射箭]]。{{r|韩文化|文化|hist|page1=146|page2=290|page3=37}}

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ref>[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7973111005184/20060915/887969.shtml 高句丽人的衣食]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09060112/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7973111005184/20060915/887969.shtml |date=2007-07-09 }},凤凰网,2006年9月15日</ref>。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祖神、隧穴神(衪有农业神的性质,从洞穴中迎出,移到鸭绿江边[[国内城]]的木製神象,象徵水神与日神交接,东盟的高潮),阳光与水是作物生产基础,有求丰收之意,其间人民饮酒歌舞庆祝。也有养马,朱蒙的[[果下马]]是高句丽的土种马。高句丽与勿吉、鲜卑不同,不剪髮与辫髮,而是结髮为[[髻]](与扶馀相同),这种东盟祭不是只是在桂娄部进行,五部也进行,但整个过程中主祭是国王。

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塚。高句丽有二座神庙,一是祭祀扶馀神([[柳花夫人]])由朱蒙立祀,一是祭祀登高神(朱蒙)由大武神王立。周书/卷49中记载:「一曰夫余神,刻木作妇人之象;一曰登高神,云是其始祖夫余神之子。并置官司,遣人守护。盖河伯女与朱蒙云。」[[旧唐书]]卷199上记载后世的高句丽「颇有[[箕子]]之遗风」,「其俗多淫祀,事灵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ref>[http://zh.wikisource.org/wiki/%E8%88%8A%E5%94%90%E6%9B%B8/%E5%8D%B7199%E4%B8%8A 其俗多淫祀,事灵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ref>

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备的「[[婿屋]]」(在婿屋中受辱,通过[[外家]]考验,可结婚,待儿女长大,男方才可携妻儿返回男家),是母系社会产品。高句丽社会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其俗尚淫」,并不认为男女之间有染可耻。在这种风俗之下,「男女多相奔诱」。可见未婚男女和已婚男女中,性关系随便而不受约束,「兄死妻嫂」(如[[山上王]]续娶兄长[[故国川王]]之妻),寡妇改嫁,均属常见。「多诈伪,言辞鄙秽,不简亲疏,乃至同川而浴,共室而寝。风俗好淫,不以为愧。有游女者,夫无常人。婚娶之礼,略无财币,若受财者,谓之卖婢,俗甚耻之。」<ref>[http://zh.wikisource.org/wiki/ 周书/卷49周书中的高句丽民俗]</ref>

国王世代与绝奴部通婚,通过婚姻关系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ref>[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7973111005184/20060915/887973.shtml 高句丽人的婚俗]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09060135/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7973111005184/20060915/887973.shtml |date=2007-07-09 }},凤凰网,2006年9月15日</ref>。

===高句丽语言===
{{main|高句丽语}}
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语言已不存在。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高句丽语]]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语言属于同系,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形成[[扶余语系]]。此语言系列被认为与[[肃慎]]的语言有相当大的差异。由于朝鲜半岛南部居民先于北方人民从大陆迁徒而来,高句丽语与[[三韩]]的语言在用字上也有所不同。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百济语及古日本语联系在一起。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尝试透过约140个含有高句丽词语的地方面来重新构建高句丽语的发音。他发现:高句丽语在文法构词方面与[[日语]]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 ''-si''。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和高句丽人的共同源地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中国辽西地区;之后这个人群的一支向东越海到达[[日本]],而过了几百年后另一支则向东北迁徒,形成了高句丽人。只有这样才可能解释高句丽语和古代日本语的联系<ref>Christopher I. Beckwith, 2004. ''Koguryǒ: The Language of Japan's Continental Relat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cal-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Japanese-Koguryoic Languages, with a Preliminary Description of Archaic Northeastern Middle Chinese''.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SBN 978-90-04-13949-7.</ref>。[[白桂思]]教授的专著《高句丽语:日语在亚洲大陆的姐妹语言》认为[[高句丽语]]、古[[日语]]与[[阿尔泰语系]]差别极大,对于学术界一贯将二者划为[[阿尔泰语系]]的观点予以否定。作者在书的最后还探讨了[[高句丽语]]、古[[日语]]与[[朝鲜语]]([[韩语]])的联系<ref>[http://linguistlist.org/issues/19/19-2334.html Review: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eckwith (2007)]</ref>。不过,白桂思的这一的观点,遭到了很多的质疑。一些学者认为白桂思对古高句丽语言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是错误的<ref>[http://www.historyfoundation.or.kr/Data/DataGarden/Journal(02-2)(2).pdf Journal of Inner and East Asian Studies, volume 2-2 (2005)]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26195328/http://www.historyfoundation.or.kr/Data/DataGarden/Journal%2802-2%29%282%29.pdf |date=2009-02-26 }}</ref><ref>[http://linguistlist.org/issues/19/19-2334.html Review: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eckwith (2007)]</ref>。《三国史记》中记载的高句丽地名大多为高句丽佔领的原百济与濊的领地,之后更变为新罗的版图,故亦有看法认为重构的辞彙可能事实上属于百济语和濊语的范畴。此外,由于资料所限,重构辞彙中有相当部份仅有孤证或少数证据支持,故其精确度值得怀疑。有的研究者认为不甚可信,从而强调新罗、高句丽、百济三者语言间的亲缘关系(金东昭)。

中国史籍记载对高句丽与三韩及倭的语言相似相异与否没有明确的表述。只是记载说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貉的语言相似,而沃沮与挹娄语言相异<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724/15/24133_630050.shtml 高句丽语言]</ref>。朝鲜语就是在新罗语基础上发展而来<ref>[http://www.wyrck.cn/hanyu/110/ 韩语的概括和起源]</ref>。三世纪后,高句丽、新罗都是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文学===
高句丽在[[朝鲜三国|三国时期]]已经进入相当的文明时期{{r|通史|page=37-38}}。[[高句丽]]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编纂了大型的记事史书《留记》100卷。公元600年,高句丽太学博士李文真在《留记》的基础上,修撰了《新集》五大卷。后世的文献中还出现了大量朝鲜三国时期的史书名字{{r|通史|韦旭昇|page1=88-89|page2=28}}。不过,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献大多在历次战火中被焚毁,可供参考的留世典籍很少。据李德懋(1741-1793)之《青庄馆全书·纪年儿览序》,“唐李勣平高句丽,聚东方书籍于平壤,忌其文物不让中国,举以焚之。新罗之末,甄萱据完山,输置三国遗书,荡为灰烬。此三千年来二大厄也。”{{r|通史|李家源|page1=37-38|page2=9}}

《[[箜篌引]]》是首被翻译成汉语而保留下来的高句丽歌谣,记载于[[东汉]][[蔡邕]]的《琴操·九引》和[[西晋]][[崔豹]]的《古今注·音乐》中。此歌全篇仅16字,但意尤深远{{r|通史|韦旭昇|李家源|page1=68-70|page2=20|page3=11-12}}。朝鲜古籍中还留有少数《玄鹤》、《来远城》、《延阳》、《溟州》等高句丽乡曲的名称,但并没有留下歌词。这些乡曲在[[朝鲜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r|李家源|通史 |page1=36-37|page2=77}}。

[[琉璃明王]]创作的四言诗《[[黄鸟歌]]》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汉诗]]{{r|韦旭昇|page=31}}。曾到中国[[北周]]留学的高句丽僧人定法师在高句丽[[平原王]]在位期间创作有五言写景律诗《[[咏孤石]]》,流传至今{{r|通史|韦旭昇|page1=84-85|page2=31-32}}。《遣于仲文诗》是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在[[隋与高句丽的战争]]期间,写给隋将[[于仲文]]的五言诗,劝他“知足”退兵。该诗用词巧妙,不卑不亢,是首被历代称颂的作品{{r|韦旭昇|通史|page1=32-33|page2=86-87}}。

现存最早的朝鲜汉文散文是高句丽[[大武神王]]写给汉辽东太守的一封书函。公元28年,汉辽东太守率兵攻打高句丽,高句丽闭城固守。汉军原以为城内无水,久守城外期待高句丽不战自降。猜测出汉军意图后,高句丽大武神王从池中钓了一条[[鲤鱼]],用水草包裹好,并附了封信和酒,派人一起送到汉营。信上写道:“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上将军率百万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左右。”辽东军见到鲤鱼和水草后,认为城中有水,一时很难攻陷,逐退兵。{{r|韦旭昇|通史|page1=28-29|page2=89-90}}

现存的高句丽的散文还包括一些碑志和[[铭文]]。朝鲜[[平安南道]]龙冈地区发现的《龙冈拈蝉县神祠碑》是现存最早的碑志。该碑建于公元85年左右,碑面刻有200余字的碑文,记述当时高句丽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现存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的《[[好太王碑|好太王陵碑文]]》是高句丽[[长寿王]]于公元414年为其父[[广开土大王]]而立。整篇碑文共1800余字,由高句丽建国神话、广开土大王南征北伐的丰功业绩、守墓烟户情况以及有关守墓的教谕和制令四部分组成,是朝鲜古代碑志的代表作。{{r|通史|韦旭昇|page1=92-93|page2=29-30}}

===宗教信仰===
[[File:Korean three-legged bird mural.jpg|230px|thumb|高句丽古墓中的三足乌、龙、凤壁画]]
高句丽人信仰多神崇拜,是[[萨满教|萨满]]文化的反映<ref>[http://www.lw23.com/pdf_4ab47a39-735e-4b2b-a9aa-dd21e3a72c83/lunwen.pdf 高句丽原始宗教文化论略]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16161315/http://www.lw23.com/pdf_4ab47a39-735e-4b2b-a9aa-dd21e3a72c83/lunwen.pdf |date=2014-12-16 }},黑龙江民族丛刊</ref>。《新唐书·高丽传》载高句丽「俗多淫祀」,表明高句丽的多神文化。据《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可见高句丽有祭天的风俗,并在每年的10月份举办盛大的祭天仪式。高句丽壁画墓多绘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辰崇拜。高句丽五盔坟四号墓“日月神绘于北角二层抹角石上,人首蛇身。日神居左,男相,披发,双手捧日轮于头上,日中有三足鸟,月神居右,长发女相,双手捧月轮于头上,月中有蟾蜍。”<ref>《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ref>长川一号墓后室藻井顶部绘日神(三足鸟)、月神(塘蜍与免)和北斗七星图<ref>耿铁华《高句丽壁画中的宗教与祭祀》,《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2期</ref>。高句丽古墓壁画中也有位列中国史籍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ref>《[[史记]]·三皇本纪》、《运斗枢》、《元命苞》</ref>、[[伏羲]]、[[女娲]]和[[神农氏]],[[箕子]]表明高句丽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影响。

高句丽人崇拜[[三足乌]]、[[龙]]和[[凤]]。高句丽的三足乌文化由中国中原地区传入。三足乌又被称为金乌,体现古代中国人对鸟和太阳的崇拜。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描述。

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高句丽,佛教地位在高句丽不断提高。[[故国壤王]]时期,[[佛教]]被定为高句丽国教<ref>据《三国史记》:「故国壤王九年(392)三月,下教,崇拜佛法,求福」,国王以政令形式要求国人信奉佛教,这标志着佛教正式成为高句丽“国教”。</ref>。

===高句丽舞蹈===
高句丽是个喜歌擅舞的民族。《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高句骊》记载:“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相聚,相就歌戏”。高句丽壁画上也绘有各种的舞蹈,其中中国集安高句丽古坟壁画绘有“长鼓舞”,朝鲜黄海道安岳第三号坟墓和八青里坟墓群的壁画上绘有“刀舞”。这些舞蹈形式在朝鲜族的传统舞蹈中传承<ref>[http://www.csscipaper.com/arts/music/7731.html 中国朝鲜族舞蹈源流及其民族特点]{{Dead link|date=2018年6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ref><ref>[http://dangdai.org/html/10366.htm 朝鲜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跳法特点]</ref>。高句丽壁画上的“西瓜游戏”、“扇舞”也可以看到现代朝鲜族“西瓜舞”、“扇舞”的影子。

===高句丽建筑===
{{main|高句丽建筑}}
高句丽建筑富有浓厚的高句丽地域和文化特色。今存遗迹多是山城和墓葬。

==世界文化遗产==
朝鲜从2000年开始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当初在2003年举行的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巴黎]]会议上淮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过由于中国的反对,未能列入。中国从2003年开始了申请,在2004年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苏州]]会议上,朝鲜的“Complex of '''Koguryo''' Tombs”([[高句丽墓葬群]])和中国东北的“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

王城: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

王陵:麻线0626号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0211号墓、七星山0871号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临江墓、禹山0992号墓、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

贵族墓: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号墓、五盔坟2号墓、五盔坟3号墓、五盔坟4号墓、五盔坟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号墓、四盔坟2号墓、四盔坟3号墓、四盔坟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

==高句丽旧地==
高句丽建立之初所在地区曾经是汉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的[[汉四郡]]之一的[[玄菟郡]],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置了安东都护府,重新建立起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的统治,不久高句丽遗民和新罗联合展开抗唐战争,最终是震国和新罗占据了辽东半岛以外的原高句丽疆域。

926年,震国被[[辽朝]](契丹)吞并后,自称继承高句丽的高丽王朝进行北伐政策,接着渤海遗民回复到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旧地。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不再区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徒。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923年—930年),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四百七十多年,怎么会出现一个[[高丽太祖|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开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但在近代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则产生了很多争议。

[[明朝]]以前,如[[辽朝]]、[[金朝]]等仍控制今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和[[图们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元朝]]亦一度统治着[[鸭绿江]]以南和图们江以南的部分地区。蒙古对中国的统治结束后高丽王朝再次进行北伐政策、再次回复到鸭绿江以南土地。[[朝鲜王朝]]建国过程中,继承高丽王朝的北伐政策,派兵占领图们江以南的土地。后来朝鲜王朝建立者[[李成桂]]得到[[明太祖]][[册封]],正式明确图们江为朝-{}-鲜和[[女真]]的界河。

[[File:Korea-Goguryeo-Roof.tiles-01.jpg|thumb|200px|[[汉江 (韩国)|汉江]]流域高句丽遗址出土的屋瓦,[[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 高句丽遗民 ==

高句丽遗民裡一部分变为[[新罗人]]、[[渤海人]]<ref>《[[:s:新唐书/卷219|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s:旧唐书/卷199下|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ref>,[[渤海国]]灭亡前后和复国运动过程中部分渤海人迁入到高丽王朝境内融入高丽人。复国运动过程中被[[契丹]]俘虏的一部分渤海人融入契丹。

多数高句丽王族和一部分百济王族被拉到唐朝境内,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发掘面世的高句丽王族[[泉男生]]、[[泉男产]]、[[泉献诚]]、[[高慈]]、[[高震]]、[[泉毖]],以及[[百济]]王族[[扶馀隆]]的墓志铭,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学者[[罗振玉]]编成《[[唐代海东藩阀志存]]》一书<ref>[http://souwen.cn/wenzhang/110/2006-4-29_8063146659.html 高句丽遗民高足酉墓志铭考释]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30081825/http://souwen.cn/wenzhang/110/2006-4-29_8063146659.html |date=2007-09-30 }},搜文网,2006年4月29日。</ref>。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保隆认为有1/3到一半的高句丽人曾被内迁至内地,并且成为中国内地一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f>http://www.trends.com.cn/travel/a/1-83541.htm</ref>。

高句丽王族[[高丽若光]]率领高句丽遗民1799人亡命到[[日本]],在日本[[武藏国]]<ref>大约在今日日本首都附近,具体位置是:[[埼玉县]]全县、[[东京都]][[隅田川]]以东的陆地及神奈川县东北部</ref>开拓[[高丽郡]],并建立[[高丽神社]]<ref>[http://www.komajinja.or.jp/ 高丽神社网站],2007年3月28日验证。</ref>。甲斐国巨麻郡,河内国大県郡,河内国若江郡巨麻郷,山城国相楽郡大狛郷、下狛郷也有[[高句丽人]]。

== 高句丽相关现代争议 ==
{{Main|高句丽争议}}
[[File:Goguryeo-Relations.jpg|thumb|200px|高句丽关系演化图]]

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中国大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与[[韩国]]学者存在争议。2004年8月22日,中韩两国就高句丽历史问题达成《五项谅解事项》{{r|宋成有|page=337}}。此后,两国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表示遵守《五项谅解事项》,学术与政治分开,现实与历史分开,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让争议影响两国关系{{r|温家宝|胡锦涛}}。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
|colwidth = 30em
|refs =
<ref name="宋成有">{{cite book |authors = 宋成有 等 |title=《中韩关系史-现代卷》|year=2014年1月 |publisher=社会科学出版社 |location=北京 |ISBN =978-7-5097-5142-8}}</ref>
<ref name="胡锦涛">{{cite journal |title= |author= |journal=《当代韩国》 |date=2007年3月 |issue = 春季号 |page = 6}}</ref>
<ref name="温家宝">{{cite web |url =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7/04-06/909281.shtml |title = 温家宝:中韩无领土问题 历史研究要讲两分开原则 |publisher=中国新闻网 |date=2007-04-06}}</ref>
<ref name="通史">{{cite book |author=李岩|coauthors=徐建顺、池水涌、俞成云 |title=《朝鲜文学通史》|year=2010年9月 |publishe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location=北京|ISBN=978-7-5097-1511-6}}</ref>
<ref name="韦旭昇">{{cite book |author=韦旭昇著 |coauthors= |title=《韩国文学史》|year=2008年7月 |publisher=北京大学出版社 |location=北京|ISBN=978-7-301-14042-0}}</ref>
<ref name="李家源">{{cite book |author=李家源(韩) |coauthors=赵季刘畅译 |title=《韩国汉文学史》|year=2012年10月 |publisher=凤凰出版社 |location=南京|ISBN=978-7-5506-1595-3}}</ref>
<ref name="韩文化">{{cite book | language = | author = 田景等 | coauthors = | title =《韩国文化论》 | date = 2010年5月 | location = 广州 | publisher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id = | ISBN = 9787306036575 | ref = }}</ref>
<ref name="文化">{{cite book |author=(韩)林敬淳著 |coauthors=尹敬爱 王研译|title=《韩国文化的理解》 |year=2012年1月|publisher=大连出版社 |location=大连 |isbn=978-7-5505-0190-4 }}</ref>
<ref name=hist>{{cite book | language = | author =杨雨蕾等著 | coauthors = | title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 | date =2011年6月 | location =广州 | publisher =中山大学出版社 | id = | isbn =9787306038999 | ref =}}</ref>
}}

=== 来源 ===
*《[[史记]]》记载,[[箕子朝鲜]]据说是[[商朝]]的遗臣[[箕子]]建立,典籍中最早出现“[[朝鲜]]”一词的是《[[尚书大传]]》中[[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尚书大传》中记载“西方者何也?鲜方也。”有谓“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朝”读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云}-:“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史记》卷三十八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
*《[[北齐书]]·高保宁传》。
*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九年。
*《北齐书·高保宁传》,《周书·宇文神举传》,《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年。
*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十三、十四、至德元年,《隋书·突厥传》。
*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年五月条记作“诏停诸军”。
*《[[周书]]·高丽传》载高丽在北朝东西对立时期,同时接受东西两朝的册封。其向西魏和北周朝贡,见于记载者有:1、“琏五世孙成,大统十二年,遣使献其方物。”2、“建德六年,汤又遣使来贡,高祖拜汤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七》平原王十九年条。此后至隋开皇元年,未见高丽入朝,或与其抗击周师有关。
*《魏书·高句丽传》冯弘奔高丽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六》冯弘奔高丽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五》载:“高丽攻取乐浪、玄菟及招纳崔毖”;见于并参见
*《[[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匈奴宇文部奔高丽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五》美川王,“建国八年,晃伐逸豆归,……逸豆归远遁漠北,遂奔高丽。”
*《[[隋书]]》及《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于开皇十七(597)年,但《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七》则系于平原王三十二年(590),当是。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八》;《隋书·高祖下》。
*《隋书·高祖上》
*《隋书·靺鞨传》“炀帝初与高(句)丽战,频败其众,渠帅度地稽率其部来降。”
*《[[北史]]·[[勿吉]]传》载:“炀帝初,与高丽战,……”《北史》的标点,意思比较清楚。但此句的主语不明,且大业初年未见隋与高丽交战的记载,故《通典》卷186《勿吉》将此句省略为“炀帝初,其渠帅度地稽率其部来降。”《隋书》所载“与高丽战”的主语尚不明确。
*《北史·勿吉传》同上载:“然其国与隋悬隔,唯粟末、白山为近。”
*《资治通鉴》大业三年八月条记载,隋炀帝巡视突厥,于启民帐内赋诗:“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陈书]]》载:高(句)丽向北齐朝贡的年代为:天保元年、二年、六年、河清三年、天统元年、武平四年。(《北齐书》帝纪)向陈朝朝贡的年代为:天嘉二年、三年(册封)、七年、太建二年、三年、六年
* 参见《[[南史]]·高句丽传》。
*《[[魏书]]·百济传》时人对此看的相对比较清楚,如《南齐书·高丽传》就指出,高丽“亦使魏虏,然强盛不受制。”
*《魏书·百济传》在魏显祖答百济的诏书说:“每欲陵威东极,悬旌域表,拯荒黎于偏方,舒皇风于远服。良由高丽即叙,未及卜征。……”体现了北朝对高丽的态度。
*《资治通鉴》大业三年七月条载:“(高)熲又以帝遇启民过厚,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隋兵部尚书段文振也同样指出,突厥“异日必为国患”。(同上书大业八年二月)
*《资治通鉴》大业六年。
*《隋书·百济传》载:“百济请伐高丽”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四》真平王三十年:“王患高句丽高句丽屡侵封疆,欲请隋兵以征高句丽,命圆光修乞师表。”
*《北史·高句丽传》
*《魏书·高句丽传》
*《南史·高句丽传》
*《隋书·炀帝上》
*《三国史记·地理四》高句丽条载:“渤海人武艺曰:‘昔高丽盛时,士三十万。”
*《资治通鉴》大业八年。
*《[[旧唐书]]·突厥下》。
* 金善昱《隋唐时代中韩关系研究──以政治、军事诸问题为中心》(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73年,未发表)作者观点认为,是年突厥进攻高丽乃是因为争夺契丹所引起的,此种观念颇有见地。但金氏认为,开皇四年以前,隋无遑争夺契丹。笔者以为,恰恰相反,开皇四年的契丹内附,正说明隋在此之前就已开始介入对契丹的控制。
*《东亚前近代史是如何形成的》,《历史学研究》276,1963年。《近代以前的东亚世界》,281,1963年。《关于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若干问题──史学会报告听后感──》,286,1964年。《隋代东亚的国际关系》,唐代史研究会编《隋唐帝国与东亚世界》,汲古书院,1979年版。

== 外部链接 ==
{{Commonscat|Goguryeo Kingdom}}
* [http://dprk.gq/history/koguryo/0309conclusion.htm (韩国)申滢植《高句丽史》结语]{{Dead link|date=2018年6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 - [[梨花女子大学]]出版部2003年9月版
* [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1248&BigClassID=16&SmallClassID=93&SpecialID=71 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中国学者对于高句丽归属问题的观点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13052456/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72620543991349248/news/20060900/gaogouli/index.htm 走进高句丽──中韩历史的交叉点] 凤凰网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11051910/http://chinese.historyfoundation.or.kr/?sub_num=52 东北亚历史财团驳中国东北工程] [[东北亚历史财团]]

== 参见 ==
* [[高句丽争议]]
* [[高句丽君主列表]]、[[高句丽国世系图]]
*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高句丽与倭的战争]]
* [[高句骊行政区划]]
* [[中国本部]]
* [[千里长城]]
* [[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

{{-}}
{{朝鲜半岛朝代}}
{{高句丽君主}}

[[Category:高句丽| ]]
[[Category:前37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
[[Category:668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
[[Category:朝鲜半岛朝代]]
135,84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