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550
次編輯
變更
风琴
,無編輯摘要
管风琴在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宗教的弥撒仪式上,扮演着莫大的 [[ 信仰 ]] 角色。风琴在日治时代被引入 [[ 台湾 ]] 的中小学音乐教室,至20世纪末才渐渐汰除。至今,音乐课的风琴仍存在于多数台湾人的记忆中。
==历史==
1810年, [[ 巴黎 ]] 的 [[ 乐器 师G师]]G.J.格勒尼埃制造出最早的簧风琴,19世纪40年代 [[ 法国 ]] 的乐器师A.F.德班对乐器本身进行了改进,主要是通过增加音栓,试图使其具有 [[ 管风琴 ]] 所具备的表情范围,以获得不同音色的变化,并定名为风琴,此后,在家庭和买不起管风琴的 [[ 教堂 ]] 里非常盛行。在 [[ 欧洲 ]] ,最复杂的类型的风琴是可用演奏者 [[ 膝盖 ]] 控制音量的、带有表情音栓的表情风琴。另一种在19世纪流行的、不同于 [[ 欧洲 ]] 的风琴是将风箱的鼓动式改为吸气式,这种类型的风琴称为美国式风琴,实际上从法国传入 [[ 美国 ]] 。20世纪风琴被更有效果的电动或 [[ 电子风琴 ]] 所替代。1897年左右从日本传入中国。
1897年左右风琴从日本传入 [[ 中国 ]] 。那是在 [[ 鸦片战争 ]] 以后,随着 [[ 基督教 ]] 的传入和欧洲侨民移居我国的增多,特别是 [[ 教会 ]][[ 学校 ]] 的兴办,在客观上起了更广泛地传播 [[ 西洋音乐 ]] 的作用。如他们带来了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 [[ 资产阶级 ]] 社交活动中的一些音乐小品,也带来一些初级的钢琴作品。1872年基督教传教士狄就烈在上海美华书馆出版《圣诗谱》,载有三百六十多首宗教赞美诗乐谱,并附有乐法启蒙,讲解西洋乐理,使用五线谱记谱,其目的是为了传教的方便。此书所载曲调都是欧洲流行的宗教乐曲。1883年英国 [[ 传教士 ]] 李提摩太刊印出版《小诗增》,为了更便利于宗教的传播,书中采用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作为练习曲。这些传教士传播西洋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发声原理==
广义上说,风琴是一个 [[ 乐器 ]] 类别,不论什么样的风琴,都有着共同的发声原理。风琴属于管簧乐器,它利用某种动力(有机器的,或人力的等等),使气流吹过制好的各种不同长度的音管,发出乐音。
狭义上说,常见的风琴,那是一种外形类似立式钢琴,通过脚下的大踏板送风,配合双手键盘弹奏的一种乐器。踏板鼓风进入风道,如果不弹奏,则整个风道是密闭的,当手指按下某琴键后,该键对应的音管的管塞打开,气流通过,吹响音管,则发出一个乐音。风琴基本就是这样出声的。
其实这种像是 [[ 钢琴 ]] 的风琴已经不多见。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风琴,是 [[ 手风琴 ]] 。它的发声原理和上述相同,只不过通过双手拉动风箱供气而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