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北京国会旧址

增加 3,661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北京国会旧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26号、宣武门西大街57号的新华通讯社院内,是北洋政府时期国会…”
北京国会旧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26号、宣武门西大街57号的新华通讯社院内,是北洋政府时期国会的众议院所在地(参议院沿用清资政院大楼,在国会街,即象来街)。现存国会议场、仁义楼和礼智楼三栋建筑。

1912年众议院成立后即在此处办公,1913年修建了部分建筑,其中国会议场沿用了清朝末年废弃的建筑基址。1924年北京政变之后,这些建筑先后为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大学所使用。1949年,北京国会旧址所在地成为新华通讯社社址,原国会议场成为新华社礼堂。2006年,北京国会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明朝时,国会旧址所在地原为驯象所的一部分。

1912年,北洋政府为了召开国会,将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所设置的谘议机关资政院改为国会参议院议场,众议院议场则位于清末的财政学堂内(有一座图书馆原属清京师法律学堂)。

1913年,北洋政府在财政学堂校址内修建一批新建筑,以供众议院使用:299。其中国会议场由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主持设计,部分采用了罗克格原本为清朝资政院大楼做的设计,但有所简化。

1924年北京政变后,国会被迫解散,国会议场等建筑为北京法政大学所用,在北京法政大学与北京大学法科合并后,这些建筑由京师大学校继续使用。

抗日战争期间,这些建筑为新民学院所有。

1946年至1949年,国会议场等建筑为北京大学第四院所有:356。

1949年2月4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大学第四院的礼堂,即原国会议场内召开了中共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

华北大学迁入北京之后,华北大学三部一度占用了这些建筑,同年这些建筑所在区域被定为新华通讯社社址:356,原国会议场改为新华社礼堂。

1955年,国会旧址得以修缮。1984年5月24日,民国国会议场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822。2002年,国会议场再次全面加固:101。

2006年,包括民国国会议场在内的四座建筑以“北京国会旧址”一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28日,北京国会旧址作为“中共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会场”被列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地。

==结构==

北京国会旧址由国会议场、仁义楼和礼智楼组成。其中国会议场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入口处形似三层,最顶层为一排采光窗。建筑坐北朝南,钢木桁架,坡面屋顶,里面为简单的壁柱、雨棚和青砖清水墙,建筑面积2100平米左右。建筑内主体部分为会议大厅,平面呈方形,一层设有674个面向北侧扇形排列的座椅,座椅上有红五星图案,其原颜色与北洋政府五色旗相对应;大厅北侧正中设有议长席,另外三面设有门厅和侧厅,二楼设有314个旁听席位。会场大厅北侧为一座平面呈椭圆形的“圆楼”,该楼共有两层,用灰砖砌筑,三角桁架,南北立面外观基本相同,每面共开三间,每间有三扇竖向窄窗。其南部有三间休息室,休息室与大会厅之间有走廊相连;休息室北侧为一个大会议室,为北洋政府总统和众议院开会的场所。仁义楼和礼智楼位于国会议场东侧,是当年议员起草宪法的办公场所。两幢楼均为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楼房南侧均带前廊,建筑形式为灰砖清水墙,三角桁架坡屋顶,因其外廊被涂成红色而俗称为“红楼”。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