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回旋加速器

增加 5,09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回旋加速器'''<br><img src="https://pansci.asia/wp-content/upl…”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回旋加速器'''<br><img src="https://pansci.asia/wp-content/uploads/2018/07/9f1c32997797d8f225b91290e71bf6bb-560x450.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5070 圖片來自泛科學]</small>
|}

'''迴旋加速器'''是一種[[粒子加速器]]。迴旋加速器通過高頻交流電壓來加速[[帶電粒子]]。大小從數[[英吋]]到數[[公尺]]都有。它是由[[欧内斯特·劳伦斯]]於1929年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發明。

許多原子核、基本粒子的性質有關的資訊,均是利用高能粒子轟擊原子靶(atomic target)而獲得的。1932年,[[約翰·柯克勞夫]]與[[歐內斯特·沃吞]]在英國製造了第一台「原子擊破器」(atom smasher)。他們乃是利用700,000V的高電壓對質子加速,然後再拿它們轟擊鋰靶。

他們採用的方法雖然較為野蠻,但確實是建構出了這麼個高電壓。在1929年時,勞倫斯就已經考慮過這種可能性:將粒子重複地經由一「相對小電壓」做加速,而不是一次就用一個巨大電壓去做加速。他於是與李明斯頓(M.S.Livingston)合作,發展出了迴旋加速器(cyclotron)。第一部迴旋加速器建於1930年,稍後的改良則於1934年完成。

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构成是两个处于磁场中的半圆D型盒和D型盒之间的[[交变电场]]<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69338163 交变电场],知乎</ref> 。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进入磁场,由于受到[[洛伦兹力]]F=Bqv(其中B为[[磁感应强度]],q为带电粒子所带电荷)而进行匀速圆周运动,每运动到两个D型盒之间的电场时在电场力作用下加速,之后再次进入磁场进行匀速圆周运动。在不考虑[[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时,由于在磁场中回旋半径R=mv/Bq与速度成正比,故当回旋半径大于回旋加速器半径时,带电粒子达到最大速度。实际上,根据狭义相对论,带电粒子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故实际应用中带电粒子的回旋周期并非恒定。

==補充==
尋找組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粒子]]一直是科學家孜孜不怠的目標──而這完全取決於有什麼工具可用。一開始只能依賴具有[[放射性]]的[[天然礦物]];[[拉塞福]]就是用精煉後的[[鐳]]所發射出來的[[α 粒子]]轟炸金箔,才發現[[原子核]]。再來是靠[[宇宙射線]];安德森就是從中發現[[正子]]。然而這兩種方式都是靠天吃飯,不但粒子來源不穩定,更重要的,因為先天的能量侷限,無法再深入探究;於是拉塞福在 1927 年大聲疾呼物理學家要找出天然放射性以外的高能粒子來源。

最直接的方當然是用[[高壓電]]加速帶電粒子。第二年,留學德國的挪威籍物理學家威德羅(Rolf Widerøe)就率先設計出[[直線加速器]]。但是要建造百萬[[伏特]]以上的高壓電所費不貲,運作成本也相當高昂,還有漏電的危險;若要再往上提高電壓,這些不利因素形成的障礙將更難克服。難道別無他法嗎?不到三十歲的美國物理學家勞倫斯(Ernest Lawrence, 1901-1958)想出了一個方法。

勞倫斯 24 歲就取得博士學位,29 歲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一直是備受矚目的年輕學者。1929 年春天,他在圖書館翻閱期刊時,看到威德羅的一篇論文;雖然勞倫斯只懂一點德文,但他從插圖看得出來是在直線加速器上用許多電場多次加速粒子。勞倫斯計算了加速到一百萬電子伏特所需的距離,發現遠超過實驗室的大小;他想著怎樣才能讓粒子加速器擺得進實驗室,忽然靈機一動:把直線改成螺旋狀,用磁場引導帶電粒子的行進方向,如此就能縮小加速器的尺寸,而且僅需一對電極就能在粒子每次經過時予以加速,而逐步推昇至極高的能量。

1931 年元月,勞倫斯的研究生李文斯頓(Stanley Livingston)打造出直徑僅 4.5 吋的迴旋加速器,只用一千八百伏特的電壓就把氫離子加速到八萬電子伏特。他們接著打造 11 吋的迴旋加速器;1931 年 8 月 3 日這一天,李文斯頓成功加速到一百一十萬電子伏特的里程碑,證明了迴旋加速器的潛力。

科學家終於有了前所未有的利器,得以進行過去難以想像的粒子物理實驗;勞倫斯因此獲得 1939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1945 年,勞倫斯實驗室裡的麥克米蘭(Edwin McMillan)針對粒子質量會隨著速度提高而增加的相對論效應,打造出同步加速器,再次突破迴旋加速器的能量瓶頸。如今,大強子對撞機(LHC)的能量高達萬億電子伏特以上,周長 27 公里,已非勞倫斯當初在圖書館畫下迴旋加速器的草圖時,所能想像的了。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30 物理學總論]]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