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旧五代史

增加 18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修书过程==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诏修《五代史》,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瞻、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七人同修,以范质《五代通录》作底本,并参考[[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各朝实录,至翌年闰十月甲子日成书,前后只用了一年。后因欧阳脩《新五代史》 <ref>[http://www.my2852.com/ls/xwds/index.htm 新五代史],梦远书城</ref> ,冠以“旧”史。记载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周世宗]]显德七年(960年)北宋灭后周。共150卷,含本纪61卷,列传77卷,志12卷,以五代断代为书。有《[[梁书]]》24卷,《[[唐书]]》50卷,《[[晋书]]》24卷,《[[汉书]]》11卷,《[[周书]]》22卷,志12卷。未称帝的地方政权如[[南平]]、马楚、南吴、吴越等写入《世袭列传》,而称帝的[[南汉]]、[[南唐]]、[[前蜀]]、[[后蜀]]、[[北汉]]、南闽等写入《僭伪列传》,[[契丹]]、[[吐蕃]]、[[回鹘]]、[[党项]]等则写入《外国列传》。
自《新五代史》问世,《旧五代史》渐湮失,泰和七年(1207年)金章宗诏书《旧五代史》在官学中不列为[[正史]],“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欧阳脩]]所撰”,至明初只有内府才有传本,《[[永乐大典]]》和《大事记续编》曾大量地引用该书。清初已不见其本,一说[[黄宗羲]]藏有此书,吴任臣撰《十国春秋》曾有意借阅,但似乎没借到,后毁于大火。民国三十年代张元济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曾两度征集此书原本,“愿出重价,搜访原书”,亦传闻丁少兰、彭谷孙有原本,但始终无着落。
现存古籍中,援引有《旧五代史》史料者有《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新五代史注》、《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注》、《[[容斋随笔]]》、《广卓异记》、《通历》、《类要》、《方舆胜览》、《锦绣万花谷》、《职官分纪》、《折狱龟鉴》、《古今姓氏书辩证》、《玉海》、《能改斋漫录》、《大事记续编》、《天中记》、《[[十国春秋]]》等三十多种书,[[沈括]]等人的著作也多加援引。保存《旧五代史》文献的两大功臣,还是要算《永乐大典》和《册府元龟》,但辑本仍漏收安彦威、马希范、王弘贽、安从进、李从昶等传。《册府元龟》存五代文献超过万条,但只收录三百条,缺漏仍多。例如《晋高祖纪》天福六年七月载“辛酉,以前[[邓州|邓州市]][[节度使]]焦方为贝州节度使”,焦方可能是马万之误。
[[乾隆]]四十年(1775年),《旧五代史》定为正史,是二十四史 <ref>[http://yw.eywedu.com/24/mydoc001.htm 二十四史简介],国庆藏书</ref> 中的最后一部列入正史之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其时秉笔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皆首尾完具,可以征信”,价值超过《新五代史》。赵翼《廿二史札记》对《旧五代史》列举出“薛史书法回护处”和“薛史失检处”二大章,说明薛史的不实,如讳言后唐的权臣张全义的丑行。陈垣著《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对比辑本凡一百九十四条,叙述甚详,[[中华书局]]1976年出版的校点本也改正了一千多处,2015年出版的修订本改正数量则是原点校本的3倍。目前最新辑本为《旧五代史新辑会证》。
==视频==
<center>{{#iDisplay:p08389ftok9|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24 唐及五代]]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