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竹仔嶺隧道

大小無變化, 4 年前
沿革
[[台灣鐵路|台灣第一條鐵路]]由[[基隆車站|基隆]]至[[新竹車站|新竹]]為止,乃是由[[台灣清治時期|清代]]台灣巡撫[[劉銘傳]]建築。基隆通往[[臺北車站|台北]]一段,經由今日[[基隆市]][[安樂區]][[佛祖嶺]],通過[[獅球嶺隧道]],貫穿[[獅球嶺]]到達[[八堵]]。由於獅球嶺隧道設計不佳,兩端低陷,中間高起,[[火車]]行駛不易,[[日本]]統治台灣之後決定改築新的鐵路線。1896年5月起開始挖鑿竹仔嶺隧道,以貫通獅球嶺,由[[大成建設|大倉組]]與[[有馬組]]負責施工,隔年1月22日貫通<ref name="基志1">《基隆市志·經濟志·交通篇》上篇第三章第二節〈日據時期之鐵路〉,蕭再安撰,基隆市政府出版,2002年,12月。</ref>,全部工程經過兩年多,始於1898年2月2日完工,工程期間有300多人殉難。竣工後,在隧道的北口舉行開通儀式,[[臺灣總督]]等官員皆列席參加{{r|江}}。
隧道旁有基隆舊八景之一的[[魴頂瀑布]]流下,日本鐵道隊長曾題有「雙龍」二字,因此竹仔嶺隧道在日治時期又有「{{lang|ja|瀧の本隧}}」美稱。該隧道設計為雙線淨空<ref name="鐵道情報181" />,但初期只鋪設單線{{r|江}},大正年間執行雙軌計畫時,才在1914年4月鋪設雙線通車<ref>〈複線一部開通〉,《[[臺灣日日新報]]》,大正3(1914)年4月1日,第4958號,二版。</ref><ref>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臺灣書房出版,[[臺北市]],2007年7月二版,頁141。</ref><ref name="鐵道情報181" />。後由於日本當局發現原所建竹仔嶺隧道內淨空不足且路線坡度仍大,於是又在西側增建改良線與新的竹仔嶺隧道,供縱貫線行駛,並於1923年10月21日通車<ref>[[臺灣總督府]] 鐵道部 ]]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五年報(大正十二年度)》,[[臺北市]],1924年12月10日,頁73。</ref>,而原有的舊隧道則改供宜蘭線火車行駛<ref name="鐵道情報181">田耘昇,〈縱貫線上的老山洞(上)—基隆新竹間的老隧道巡禮〉,《[[鐵道情報]]》181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高雄市]],2008年1-2月號。</ref>。
2001年,[[納莉颱風]]襲台,[[基隆河]]水位暴漲,洪水將兩岸貨櫃集散場的千餘個貨櫃沖入河中,六十多個貨櫃卡在[[八堵鐵橋]]橋墩上,使該處水流阻塞,水位高漲,洪水順著舊宜蘭線鐵路,穿過已停用的竹仔嶺東側隧道流入[[南榮河]],在基隆市區氾濫成災<ref name="何李1" />。後來,[[台鐵]]配合基隆河整治工程,將原本東側廢棄的舊宜蘭線竹仔嶺隧道重新擴孔整修,改為雙軌通車,用以取代西側1923年啟用縱貫線竹子嶺隧道<ref name="牟1">〈竹仔嶺隧道 下周起更新〉,《[[聯合報]]》牟玉珮報導,2008年1月25日。</ref> 。至此,1898年完工的舊竹仔嶺隧道已經改建為新竹仔嶺隧道而消失<ref name="鐵道情報181" />。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