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印度教

增加 5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国教,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众多信徒。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大于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ref>[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03217/ 看懂印度最贵电影《 [[ 巴霍巴利王 ]] 》背后的印度教文化],豆瓣</ref>。
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有着三大特点「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File:传说c.jpg|缩略图|右|门上雕刻是印度教的神话传说故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848304419&di=8e231c1981bbdec724921bbbf55de24d&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qunarzz.com%2Ftravel%2Fd5%2F1712%2F42%2Fe2bf4c596151e3b5.jpg_r_680x510x95_5bc2851e.jpg 原图链接][http://travel.qunar.com/youji/6953640 来自去哪儿? 的图片]]]
与佛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 [[ 伊斯兰教 ]] 出现之前古代伊朗的主要宗教,传说为 [[ 伊朗 ]] 人先知 [[ 琐罗亚斯德 ]] 所创,流行于古伊朗和中亚细亚一带,现存于伊朗偏僻地区并盛行于印度境内帕西人中间。该教教义认为,宇宙间有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两种力量在斗争,善和光明终将战胜恶和黑暗,而火是善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仪式是礼拜" 圣火" ,一切重大的祭奠祈祷都要燃起圣火。南北朝时传入中国,称祆教、火祆教或拜火教。——译者)一样,印度教接受邪恶的存在,愿意忍受比其他宗教更多的世俗痛苦,承认人——他们自己就是善与恶、爱与恨、悲与喜、低贱与高贵、自私与利他的混合——必须服从自己的[[本性]]和宇宙的本质。
因而,印度教的主要男女神只同时代表着毁灭者和创造者两个方面,既制造痛苦,又带来福祉,是本来面目的宇宙的真正代表。在印度教发展的后期,印度教的主流教派逐渐向一神论发展,强调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超乎类人神灵之上的唯一创造本原的尊严。即使没有宗教信仰,没有默想和对永恒真理神秘理解的各种中间媒介,也可能找到通向创造力和宇宙真理之门。正如印度教箴言所说,“神虽唯一,名号繁多,惟智者知之。”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 梵天 ]] 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
毗湿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 [[ 宇宙 ]] 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
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
===种姓分立===
教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 [[ 宗教 ]] 生活社会化的特征。
印度教与佛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级首陀罗,只能从事农、牧、渔、猎等以及其他低贱的职业。
种姓制度规定: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 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印度教就是印度剥削阶级世袭地统治印度被剥削阶段的工具。婆罗门和刹帝利是印度的剥削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是印度的被剥削阶级<ref>[https://www.meipian.cn/mbwfcg8 印度教种姓制度],美篇,2017.06.19 PadmaJungne(熊师)</ref>。
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2017年,印度剥削阶级婆罗门和刹帝利通过印度教成功地世袭地统治了印度被剥削阶级吠舍和首陀罗2617年。
“印度教”(Hinduism)一词并非印度人民对自有宗教的称谓,而是外来人强加的。在印度所有经典中都没有这个词的出现。“Hindu”实为“Sindhu”一字的讹传。此字本指自古以来就被西方国家称为“India”(印度)的国度,是由希腊人从波斯人借用的字。后来由于印度周边地区的穆斯林无法念清楚“Sindhu River”(印度河)中的第一个字母“S”,因此把该字念成了“Hindu”。这个字后来就被外国人用来代指生长在由[[印度河]]及[[恒河]]浇灌的土地上的人民所具有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因此,确切地说,印度教是由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不同信仰组织集合而成的。
不过,尽管有那么多的信仰,但大多数的根源都来自一个,即成书于公元前2000年前的《[[韦陀经]]》(又译“吠陀”)。《 [[ 韦陀经 ]] 》有四部:[[娑摩]](Sama Veda)、[[耶柔]](Yajur Veda)、[[梨俱]](Rig Veda)、[[阿闼婆]](Atharva Veda)。这四部《韦陀经》教义主要分两个部分:祈求世间福报及达到灵性解脱。每一部分又各自分出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层次。正是这些林林总总的不同目标及不同层次才构成了印度教各种信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印度教中所崇拜的神有很多,但主要的神有:至尊神奎师那和他的扩展罗摩神、创造之神大梵天、破坏之神湿婆、维系之神毗湿奴。印度教认为善恶有因果,灵魂有轮回。善行能让人死后升天,恶行则让人死后堕为畜牲。印度教主张禁欲和苦行,以达到灵魂的净化。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即使踩死一只[[蚂蚁]]也是不仁。因而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连鸡蛋都不吃。
南诏是公元七世纪中叶至十世纪初存在于云南大理一带的由[[彝族]]和[[白族]]先民建立的地方政权。南诏的宗教信仰十分复杂,有原始的巫教,后又传入佛教密宗和[[道教]]。最近有人又从《[[南诏德化碑]]》和《[[南诏图传·文字卷]]》中找到南诏曾经信奉[[婆罗门教]]的证据。
《南诏德化碑》云:阁罗凤在当王储之时“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宇人之术。”温玉成先生认为,“宇人”即应是《 [[ 摩登伽经 ]] 》所译的“仙人”,或“初人”。“宇人之术”的“术”,专指婆罗门教《四吠陀》之四。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云:“其婆罗门学《 [[ 四吠陀 ]] 》,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三曰平,谓礼义、占卜、兵法、军阵;四曰术,谓异能、伎熟、禁咒、医方”。由此可知,阁罗凤亦学习婆罗门教之《 [[ 吠陀 ]] 》也。
《南诏德化碑》云:阁罗凤派兵击败唐节度使鲜于仲通,乃是“先灵冥佑,神炬助威,天人协心,军郡全拔”。其中的“神炬助威”一句,尤值研究。“神炬”者,神火也。依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论,举行“修陀罗摩尼祭”(“火祭”之一种),可以“摄伏”敌人,得到火神的助力。
《南诏德化碑》云:赞普钟三年(754年),阁罗凤命击溃云南郡都督、侍御使李宓等人时,“伏尸遍毗舍之野”。毗舍即吠舍(Vaisya),是印度种姓制度中,次于婆罗门、刹帝利的第三种姓,指农民、商人及手工业者阶层。此碑文用语,有力暗示南诏国受婆罗门教影响之深。
[[ 南诏德化碑 ]] 》云:阁罗凤安定大局后(765年),“坐南面以称孤,统东偏而作主。然后修文习武,官设百司,列尊叙卑,位分九等。阐三教,宾四门,……”。其中“阐三教”者,就是在礼制建设中,把阐扬儒、佛、梵三教定为国策。
除《南诏德化碑》外,《南诏图传》是现存[[南诏时期]]的另一重要[[历史]][[文物]],画于南诏中兴二年(898年),现藏[[日本]][[东京]]都有邻馆。《南诏图传》前半部分是画卷,后半部分是[[文字]]。[[图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一、巍山起因,也就是梵僧化斋的故事。二、铁柱记,即祭铁柱的故事。三、西洱河记,舜化贞为立王霸之业“用牲牢而享祀西洱河(洱海)”。
<center>{{#iDisplay:v0886tk8wtp|650|48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277,62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