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SQL

結構化查詢語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簡稱SQL,是一種特殊目的的編程語言,是一種數據庫查詢和程序設計語言,用於存取數據以及查詢、更新和管理關係數據庫系統。結構化查詢語言是高級的非過程化編程語言,允許用戶在高層數據結構上工作。它不要求用戶指定對數據的存放方法,也不需要用戶了解具體的數據存放方式,所以具有完全不同底層結構的不同數據庫系統, 可以使用相同的結構化查詢語言作為數據輸入與管理的接口。結構化查詢語言語句可以嵌套,這使它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強大的功能。

目錄

簡介

SQL語言1974年由Boyce和Chamberlin提出,並首先在IBM公司研製的關係數據庫系統SystemR上實現。由於它具有功能豐富、使用方便靈活、語言簡潔易學等突出的優點,深受計算機工業界和計算機用戶的歡迎。1980年10月,經美國國家標準局(ANSI)的數據庫委員會X3H2批准,將SQL作為關係數據庫語言的美國標準,同年公布了標準SQL,此後不久,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作出了同樣的決定。兩種使用方式,統一的語法結構。SQL有兩種使用方式。一是聯機交互使用,這種方式下的SQL實際上是作為自含型語言使用的。另一種方式是嵌入到某種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如C語言等)中去使用。前一種方式適合於非計算機專業人員使用,後一種方式適合於專業計算機人員使用。儘管使用方式不向,但所用語言的語法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在1970年代初,由IBM公司San Jose,California研究實驗室的埃德加·科德發表將數據組成表格的應用原則(Codd's Relational Algebra)。1974年,同一實驗室的D.D.Chamberlin和R.F. Boyce對Codd's Relational Algebra在研製關係數據庫管理系統System R中,研製出一套規範語言-SEQUEL(Structured English QUEry Language),並在1976年11月的IBM Journal of R&D上公布新版本的SQL(叫SEQUEL/2)。1980年改名為SQL。

評價

SQL可以獨立完成數據庫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活動,包括定義關係模式、錄入數據、建立數據庫、査詢、更新、維護、數據庫重構、數據庫安全性控制等一系列操作,這就為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數據庫投入運行後,還可根據需要隨時逐步修改模式,且不影響數據庫的運行,從而使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擴充性非關係數據模型的數據操縱語言是面向過程的語言,用其完成用戶請求時,必須指定存取路徑。而用SQL進行數據操作,用戶只需提出「做什麼」,而不必指明「怎麼做」,因此用戶無須了解存取路徑,存取路徑的選擇以及SQL語句的操作過程由系統自動完成。這不但大大減輕了用戶負擔,而且有利於提高數據獨立性SQL既是自含式語言,又是嵌入式語言。作為自含式語言,它能夠獨立地用於聯機交互的使用方式,用戶可以在終端鍵盤上直接輸入SQL命令對數據庫進行操作。作為嵌入式語言,SQL語句能夠嵌入到高級語言(如C、C#、JAVA)程序中,供程序員設計程序時使用。而在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下,SQL的語法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這種以統一的語法結構提供兩種不同的操作方式,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與方便性。[1]

參考文獻

  1. SQL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