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檔案:戴維·本-古里安.jpg

戴维·本-古里安.jpg(204 × 300 像素,檔案大小:14 KB,MIME 類型:image/jpeg

戴維·本-古里安

簡介

戴維·本-古里安
出生 1886年10月16日
國籍 以色列
別名 David Ben-Gurion
職業 政治家、總理
知名於 以色列國父
知名作品



戴維·本-古里安:(希伯萊語:דוד בן גוריון/英語:David Ben-Gurion,1886年10月16日—1973年12月1日),以色列第一任總理(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1]、以色列國父、政治家。   戴維·本-古里安憑藉敏銳的直覺和務實的精神,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一直是猶太民族的領袖。他領導創建以色列國,是現代以色列當之無愧的國父。[2] 1973年12月1日,戴維·本-古里安因病去世,享年87歲。

人物生平

少年的戴維

20歲時,戴維來到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屬地巴勒斯坦———他心目中的「以色列地」,決心用定居的方式來實現猶太復國主義的理想。戴維堅信,希伯來人在希伯來的土地上勞動是猶太民族恢復權利的惟一途徑。艱苦的環境和艱辛的勞動對身體羸弱的戴維是個巨大的挑戰。他後來回憶說:「我發燒和挨餓的時間超過工作的時間。工作、瘧疾和飢餓對我而言都是全新的,也很有趣。畢竟,這就是我來以色列地的原因。」 即便在這種條件下,戴維也沒有停止他畢生的愛好:讀書。一次,他趕着耕牛邊走邊閱讀,等讀完抬起頭,才發現牛早就到別處吃草去了。

讀書成就事業

1910年,本-古里安被錫安工人黨調到耶路撒冷,擔任新創辦的黨刊《團結》雜誌的編輯。雜誌出版第二期的時候,他才鼓起勇氣在自己的文章上署上新起的希伯來語名字———本-古里安。24歲的本-古里安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工作經歷

從政生涯

這時本-古里安已經明確,猶太人要建國只有一個方法:不是空談,而是實幹。他堅信只有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才能決定自己的道路。他一度希望獲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籍,在帝國內部爭取猶太人的權益。為此他學習了土耳其語,併到帝國的首都學習法律。為了使自己更像一個奧斯曼帝國公民,他還戴上了土耳其式的圓筒帽,蓄起了土耳其式的鬍子。但是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擔心,本-古里安於1915年被驅逐出境。不久,他經埃及亞歷山大到達美國紐約。[3]

在紐約,本-古里安結識了年輕護士保拉。他向保拉求婚時提出,如果她同意嫁給他,那就得準備離開美國,去一塊 「狹小而貧瘠的土地,那裡沒有電,沒有煤氣,也沒有電車」。1917年12月5日,保拉匆匆離開手術室,來到紐約市政廳,和在那裡等她的本-古里安一起步入婚姻登記處。隨後新娘立即趕回醫院,那裡有一個緊急手術正等着她,而新郎則去參加錫安工人黨執委會的一個會議。 從事猶太工人聯合工作

1917年,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對猶太復國主義表示支持,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民族之家。英軍隨即開始組織猶太軍團。

1918年,本-古里安加入軍團,跟隨英軍回到巴勒斯坦。但軍團還未參戰,奧斯曼軍隊就已經潰敗。本-古里安從猶太軍團退役後,從事巴勒斯坦猶太工人聯合的工作。

1921年夏,他當選為猶太工人總工會的書記,並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14年。

在緊張的政治活動之餘,他既不與朋友結交,也不理會自己的家庭,而是抓緊一切時間讀書。長年的奔波勞碌使他的身體狀況極差,不到40歲就開始歇頂,40齣頭已頭髮花白,過度的興奮和煩躁都會使他發高燒。

猶太復國的轉折點

在世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本-古里安所倡導的勞工運動並不是主流,但他憑着自己的執著和堅定,開始用自己的主張改變世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1933年,在布拉格舉行的猶太復國主義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本-古里安當選為執委會委員。這次大會被視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史的轉折點。

1935年,本-古里安當選為猶太復國主義執委會主席和猶太代辦處執委會主席,與日後擔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統的哈伊姆·魏茨曼一道成為世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兩巨頭,被稱為「以色列建國之父」

工作轉移

猶太復國主義者曾經一度認為猶太人回巴勒斯坦是「一個沒有土地的民族回到一片沒有民族的土地」。這種烏托邦式的空想已經被本-古里安摒棄。從基層一步步走上來的本-古里安態度務實,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巴勒斯坦「存在着真正的衝突,我們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政治衝突。我們都想成為多數」。因此,他把工作重點放在向巴勒斯坦進行猶太移民上,他要在巴勒斯坦使猶太人成為多數。

1937年,英國為了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第一次提出了分治的想法,即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阿拉伯國家和一個猶太國家。本-古里安憑藉自己的政治嗅覺,捕捉到「國家」這個詞所包含的重大意義,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他立刻對分治的想法表示支持。本-古里安指出:「猶太復國主義不是走在一根結實的繩子上,而是在一根頭髮絲上。」

但兩年後英國政府發表白皮書,壓縮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限額,禁止猶太人購買巴勒斯坦土地。面對英國立場的轉變,本-古里安決定發展猶太人的地下武裝。二戰爆發後,面對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和英國對猶太復國主義的壓制,本-古里安權衡利弊,提出了貫穿二戰的著名政策:「我們將幫助戰爭中的英國,就像沒有白皮書一樣;我們將反對白皮書,就像沒有戰爭一樣。」

復國努力

 

1940年夏天,本-古里安在倫敦度過。英國人在納粹德國的狂轟濫炸之下所表現出來的毅力和勇氣給他以強烈的震撼。同時,他也清醒地認識到,二戰將摧毀舊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在戰爭結束時,西方世界的領導權將從英國轉到美國,而猶太人也需要把美國變成自己新的庇護人。

1941年11月12日,本-古里安來到了紐約,得到美國猶太社團的廣泛支持。

1942年5月,在紐約比爾特莫爾飯店召開的猶太人會議接受了他的主張,通過了八點綱領,宣告「巴勒斯坦將作為一個猶太國而併入民主的新世界」。

二戰結束了,但英國並不打算在巴勒斯坦實行分治。這時的本-古里安已經預見到英國的撤離和猶太國的建立,並且預見到新生的猶太國家必定會與阿拉伯鄰國發生衝突,於是他一方面組織巴勒斯坦猶太人的秘密反英軍事行動,一方面竭力籌措資金購買軍火。[4]

宣讀宣言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英國的委任統治將於1948年5月14日結束。這一天,在紐約、巴勒斯坦以及所有猶太人居住的地方都舉行了慶祝會,特拉維夫耶路撒冷之間的交通中斷,人們載歌載舞直到清晨。但本-古里安在這一晚卻異常冷靜。他回憶說:「那一晚,人們在街上跳舞,但我不能跳。我知道,我們面臨着戰爭。在戰爭中,我們將失去最優秀的青年。」

喜悅中的猶太人認為最大的威脅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暴動,但本-古里安卻意識到,有可能到來的是阿拉伯鄰國正規部隊的進攻。他一邊派果爾達·梅厄去美國籌款,一邊打着埃塞俄比亞的旗號通過秘密渠道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軍火。 1948年5月14日下午4點,在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本-古里安宣讀獨立宣言。他宣告:以色列國成立了!在場的人縱情歡呼,全國各地的猶太人通過廣播收聽了獨立儀式,無數人失聲痛哭。本-古里安擔任臨時政府總理,並在隨後的議會選舉中成為正式總理兼國防部長。

建國的興奮無法掩蓋以色列嚴重的生存危機。建國次日,埃及、外約旦(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在東、南兩翼節節敗退的以色列處於崩潰的邊緣。是聯合國主持下的第一次停火挽救了新生的以色列。本-古里安利用停火的4周時間全力購置軍火、招募新兵。當7月8日戰爭重開時,以色列已經掌握了主動,在10天的戰鬥中奪取了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本-古里安的軍事戰略是占領儘可能多的土地,造成既成事實。

建國鬥爭

1949年,本-古里安策劃了「魔毯行動」,動用上百架次的飛機,把近5萬名猶太人從也門接回以色列。1950年的「以斯拉-尼希米行動」則將12萬猶太人從伊拉克運回以色列。建國初期的4年時間裡,以色列的人口增加了一倍。 本-古里安曾於1953—1955年去職,但他實際上仍然掌控着以色列的大政方針,並於1955年再次當選總理。本-古里安一直奉行與西方結盟的政策,在1955年埃及向東方陣營靠攏之後,他更是不遺餘力追隨西方。1956年,埃及實行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侵害了英法的利益。經過秘密磋商,本-古里安與英法結成同盟。10月29日,以色列進攻西奈,為英法出兵埃及製造藉口。雖然以色列取得了勝利,但由於美國和蘇聯的介入,本-古里安不得不將西奈歸還埃及。表面上以色列遭到了失敗,但這場戰爭為以色列贏得了10年寶貴的和平。

巨星隕落

1965年他與工黨鬧翻,此後他與摩西·達揚和希蒙·佩雷斯成立了一個新政黨。本-古里安於1970年完全淡出政治。

1973年,在以色列剛經歷了「十月戰爭」的急風暴雨後,87歲高齡的本-古里安辭別人世。根據他的遺囑,他的葬禮沒有頌詞,只有無聲的默哀。他的去世被以色列看作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參考資料

檔案歷史

點選日期/時間以檢視該時間的檔案版本。

日期/時間縮圖尺寸用戶備註
目前2019年3月25日 (一) 16:58於 2019年3月25日 (一) 16:58 版本的縮圖204 × 300(14 KB)慈玲對話 | 貢獻

下列 頁面連結到此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