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修復
DNA修復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目錄
名詞解釋
DNA修復(DNA repairing)是細胞對DNA受損傷後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可能使DNA結構恢復原樣,重新能執行它原來的功能;但有時並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損傷,只是使細胞能夠耐受這DNA的損傷而能繼續生存。也許這未能完全修復而存留下來的損傷會在適合的條件下顯示出來(如細胞的癌變等),但如果細胞不具備這修復功能,就無法對付經常在發生的DNA損傷事件,就不能生存。所以研究DNA修復也是探索生命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與軍事醫學、腫瘤學等密切相關。
對不同的DNA損傷,細胞可以有不同的修復反應。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發現了四個較為完善的DNA修復通路,分別是核苷酸切除修復、鹼基切除修復、重組修復和錯配修復。
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 MMR)
錯配修復可校正DNA複製和重組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偶爾出現的DNA鹼基錯配,錯配的鹼基可被錯配修復酶識別後進行修復。
光修復編
這是最早發現的DNA修複方式,是指細胞在酶的作用下,直接將損傷的DNA進行修復。 修復是由細菌中的DNA光解酶(photolyase)完成,此酶能特異性識別紫外線造成的核酸鏈上相鄰嘧啶共價結合的二聚體,並與其結合,這步反應不需要光;結合後如受300-600nm波長的光照射,則此酶就被激活,將二聚體分解為兩個正常的嘧啶單體,然後酶從DNA鏈上釋放,DNA恢復正常結構。後來發現類似的修復酶廣泛存在於動植物中,人體細胞中也有發現。DNA光解酶可被可見光(300-600納米,400納米最有效)激活,分解由於紫外線照射而形成的嘧啶二聚體。此酶廣泛存在,但人體只存在於淋巴細胞和皮膚成纖維細胞,且是次要修複方式。
參考文獻
-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