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AIM-7麻雀飞弹

AIM-7麻雀飞弹
图片来自华人百科

AIM-7麻雀美国的一种中程半主动雷达导引[1]空对空飞弹。AIM-7是西方国家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间最主要的超视距空战武器。它现在仍在许多国家服役中,但更先进的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正逐步取代它。

RIM-7海麻雀是以AIM-7为基础发展的舰载近距离防空飞弹美国海军现以海麻雀作船只防空之用。MIM-7则是AIM-7的陆上版。

目录

简介

AIM-7分成四个主要区段:导引段、弹头、控制器、火箭引擎(目前使用的是力士MK-58固态火箭推进器)。弹体为长圆柱形,中段与尾段各有四片弹翼。虽然外观尺寸的改变不大,内部组件在改良的过程中已经大幅提升性能。弹头采用连续杆型式。

与其它半主动雷达导引飞弹相同,它自身不发射雷达波,而是借由发射平台的雷达波自目标上反射的连续波讯号导向目标。接收器也接收导引雷达的讯号进行比对,以提升反反制能力。

导引原理

麻雀飞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导引,发射飞弹的飞机需要利用雷达去照明目标,1950年代的雷达是会转动的牛角状天线的单目标追踪系统,雷达波束会以圆锥形进行扫描。处理过的讯号用来决定最大照明能量的方向,并且指挥天线指向目标的方位。飞弹上的高增益天线会以类似的方式追踪反射自目标的讯号,并且控制飞弹追击目标,同时飞弹会利用朝向后方的天线参考照明波束讯号,以逻辑线路比较两者的讯号之后判断实际上来自目标的反射,借此排除目标使用干扰丝的影响。

发展

史佩里公司,麻雀I型

麻雀飞弹始于194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海军计画发展一种可被导引的空对空火箭。美国海军在1947年委托Sperry Corporation研发一种使用乘波导引版本、直径5英吋(127毫米)的标准空用火箭(HVAR)。这个武器起初被划分为热点计画(Project Hotshot)的一部分。最初编号KAS-1,之后更改为AAM-2,最后在1948年改为AAM-N-2。弹体由道格拉斯飞机公司设计,由于HVAR直径仅5英吋的弹体无法容纳所需电子设备,弹体被增至8英吋(203毫米)。麻雀飞弹原型在1947年起进行气动力实验,1952年AAM-N-2原型全备弹首次成功拦截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研发后,编号AAM-N-2的麻雀飞弹在1954年整合在F3D战斗机上,测试乘波导引飞弹作为夜间战斗机主要武器适性;1956年正式服役,装备在F3H-2M DemonF7U Cutlass上,主要用途为拦截战略轰炸机使用。日后变更代号为AIM-7A

相对于后续型号,麻雀I型更具流线感,外型和子弹相仿,拥有一个细长的弹头。但严格来说在1950年代中期配发的麻雀I型技术上仍未满足设计目标,受限乘波导引必须由光学装置识别和追踪目标,因此麻雀I型并不具备超视距空战性能,且对高速目标的跟踪效果不好,就中程飞弹来讲仍相当原始。最后麻雀I型生产了约2000枚。

道格拉斯公司,麻雀II型

早在1950年代初,道格拉斯的工程师便计画将主动寻标器装上空对空飞弹,当时正研发中的AAM-N-2因此独立出另一个主动导引构型的子型号XAAM-N-2a,称为麻雀II型;麻雀II型在1953年正式代号变更为AAM-N-3。后变更代号为AIM-7B

在麻雀I型投入实验服役后,道格拉斯向美国海军推荐继续发展麻雀II型,并有意让麻雀II型成为该公司研发中的F5D战斗机主武器;美国海军从1955年起始斥资研制麻雀II型,但隔年F5D计画遭到终止。虽然美军内已经没有本计画的有力支持者,但加拿大在相近时段向美国接洽授权生产麻雀II型。加拿大在1950年代开发CF-105箭式战斗机,且为了配合该型机之Astra火控系统遂行长程拦截任务,加拿大飞机公司向美方采购特许制造权,并预定在魁北克省设厂制造。

不过麻雀II型研发对1950年代的技术而言仍无法突破,预定为麻雀II型寻标器核心之AN/APQ-64测距雷达(操作频率K波段)从测试起便被飞弹过细的弹体直径给制约,致使该型雷达从未离开工程测试研发阶段;在美军预定配合操作机种终止研发后,麻雀II型计画实际上进入半搁置状态。原先道格拉斯寄望加拿大飞机公司的计画可以为本型飞弹开拓生机,但随著箭式战斗机在1959年终止开发后,所有关于麻雀II型的计画均画下句点。

雷神公司,麻雀III型

在1951年,由雷神公司进行中程空对空飞弹研发计画,寻标器使用半主动雷达导引,美国空军编号AAM-N-6,代号麻雀III型;虽然与前两型代号相同,但技术上只承袭了固态火箭发动机与弹体直径,内在设计上与同时间发展的两款麻雀系列并不互通。

1955年麻雀II型计画搁置之后,美军将研发资源挹注在雷神公司的麻雀III型方案,1956年原型弹测试结果美军对于其优于麻雀I型的射程及导引可靠度有著较高评价,之后国际间广为人知的麻雀飞弹均是由本型号衍生款式。1958年第一批麻雀III型飞弹拨交美国海军服役,日后代号变更为AIM-7C

  • AIM-7D

服役初代号AAM-N-6A,和AAM-N-6相较,改良型使用了聚硫橡胶(Thiokol)液态火箭发动机提高火箭发动机推力;本型飞弹在1959年起量产,1962年获得F-110A(后来的F-4幽灵II战斗机)采用,空军版代号称为AIM-101,计生产7,500枚。

  • AIM-7E

服役初代号AAM-N-6B洛克丹公司开发了性能卓越的MK-38固态火箭发动机,雷神随即重新将其整合进麻雀飞弹内,并将D型寻标器进一步改良,迎头接战射程大幅拉长至35公里(22海浬),成为美军技术上首次趋于成熟的中程空对空飞弹,同时也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主要使用的空战武器;AIM-7E自1963年量产,计生产了25,000枚。

  • AIM-7E-2
美国海军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的过渡型缠斗导弹 ,1969年用于越南战场。AIM-7E-2拥有2种射击模式,一种是基本射击模式,另一种缠斗模式则会启动一个电子开关,将导弹的最小射程由900公尺减少至450公尺,用来近距离缠斗使用。
  • AIM-7E-3
针对引信改进
  • AIM-7E-4
针对寻标器改进
  • AIM-7F

射程可以达到60公里,并已显示在战斗中的可靠性能,采用脉冲都卜勒兼连续雷达波半主动雷达制导,弹头炸药相应增加弹。

  • AIM-7G

实验型号

  • AIM-7H

为AIM-7F的改进型

  • AIM-7M

目前主要服役的麻雀飞弹型号,1982年起量产;外观及推进段承袭F型,但更换新型号弹头,并大幅改善寻标器妥善率及抗干扰效果;M型配备了数位化单脉冲寻标器,在严重电子干扰的环境中、恶劣的天气之下仍然可以击中目标,采用全固态化微处理技术,对付地面和海面上的低空目标性能大大提高,操纵灵活、可靠性强、抗干扰能力较强、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能对付多个目标

  • AIM-7P

为过渡型号,改进了导引电子零件,采用新的引信和电脑加强导弹的性能

  • AIM-7R

最后的麻雀改良型,以AIM-7P Block II飞弹为基础改良;在改善既有的半主动雷达寻标器以外,并在弹头增装了红外线寻标器,除了提高导引精度,理论上在终端追踪目标时可具备射后不理效能;R型在1988年开始研制,1992年原型开始测试,1993年试射成功。 因冷战结束,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性能趋于稳定,美军终止了R型麻雀开发计画,1997年计画取消。

麻雀X型

美军编号AAM-N-9,原定于1958年研发,计画将麻雀飞弹比照美国空军的MB-1精灵核子空射火箭规格,整合W42核弹;不过随著W42研发计画在1961年终止,本型飞弹也没有正式进入工程研发阶段。

参考文献

  1. 半主动雷达导引,nomad1999.tripo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