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白沙瓦學校襲擊事件
2014年白沙瓦學校襲擊事件,是指2014年12月16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白沙瓦一間軍人子女就讀的學校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七名屬於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1] 的持槍恐怖份子進入一個由軍方開辦的公立學校對學生及教職員亂槍掃射。事件總共造成最少141人死亡,包括132名10歲至18歲之間的學生及9名教職員。最少114人據報受傷並被分別送往Combined Military Hospital及Lady Reading Hospital治理。超過950名師生及職員被趕到的巴國軍隊拯救。
此次襲擊是巴基斯坦自從2007年卡拉奇炸彈襲擊事件以來死傷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
目錄
經過
上午10時許,六名身着巴基斯坦準軍事部隊邊境軍服的槍手,從附近的一處墓地潛入學校,縮在牆壁後。進入學校前,槍手向他們開來的鈴木柏蘭ST41麵包車縱火。攜帶自動武器的恐怖分子,徑直走向混合中心的禮堂,開槍掃射聚集在學校功能室的兒童。三軍公共關係總幹事、巴基斯坦軍方公關部的阿西·巴傑瓦(Asim Bajwa)表示,恐怖分子並不打算挾持任何人質,而是要竭盡所能殺死儘可能多的學生。恐怖分子開火時,許多學生往禮堂另一側的兩個出口跑出,但當中許多人在花園裡中槍。
報告亦指出學生被迫目睹包括校長塔希拉·卡茲(Tahira Kazi)在內的教師被活活燒死。過了5-7分鐘,陸軍特勤隊衝進學校,駕駛重型裝甲車和卡車從兩側進入。隨即,特勤隊的人員與恐怖分子交涉,阻止他們繼續殺害其他倖存的學生和教員。槍手隨後移到學校的管理區,挾持那裡的人質,其中一人在禮堂附近被軍方擊斃,其他六人則設法前往管理區。媒體轉播車、駕駛斯賓特(Sprinter)廂式車的創傷急救隊,以及醫療單位被軍用裝甲車載到學校,憲兵隊和民警封閉道路,防止恐怖分子逃走。
恐怖分子在襲擊過程中與上家保持聯繫,但特勤隊攻入不久後,安全部隊截獲了恐怖分子的通信。「我們知道他們上家的身份,但由於涉及行動,未能公布。他們知道行動地點,必須進行該地區的偵查,而且極有可能在被人揭穿後逃走。」巴傑瓦表示。
傷亡人數
總共1099名學校和教員出現在校舍中,其中960人被反應部隊成功解救,但有121人受傷。事件中死亡的145人,包括132名兒童、10名工作人員和3名士兵。
歸因
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TTP)聲稱對此次襲擊事件負責,旨在報復巴基斯坦軍方自2014年夏季以來,在北瓦濟里斯坦發動的「利劍行動」軍事進攻。
塔利班發言人穆罕默德·奧馬爾·克霍拉桑尼(Muhammad Omar Khorasani)表示:「陸軍針對我們的家人,我們就針對小學。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感受下我們的痛苦。」「我們的6名戰士已成功進入陸軍學校,我們從外面給他們指示,」克霍拉桑尼透過電話表示:「我們的自殺襲擊者已進入學校,他們的指示是不傷害孩子,僅針對軍方人員。這是針對陸軍在北瓦濟里斯坦的進攻的復仇。」巴基斯坦聯邦調查機構初期偵查顯示,該校對由車臣戰士阿布·沙塔爾(Abu Shamil)策劃領導,伴有3名阿拉伯人,2名來自阿富汗東部講普什圖語的阿富汗人。
2014年12月18日,塔利班在其網站發布視頻,名為烏馬爾·曼蘇爾(Umar Mansoor)的男子透露自己是白沙瓦學校襲擊案的幕後策劃者。
恐怖份子國籍
巴基斯坦情報部門調查恐怖分子的國籍,FIA確認全部均為境外人士。烏爾都語報紙《詹格報》公布了襲擊者的國籍。6名行兇者的身份如下:
反應
我決定繼續調查白沙瓦案,出面監督行動。這是我的孩子,是我的損失。納瓦茲·謝里夫|巴基斯坦總理 襲擊事件在巴基斯坦引起廣泛反應,遭到公眾、政府、政治和宗教機構、記者和社會科學家的譴責。巴基斯坦媒體對事件反應強烈,許多評論員在各大報章和新聞頻道上,呼籲發動更大型和強有力的行動打擊武裝分子,尤其是塔利班。國際上對襲擊的反應也很強烈,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紛紛譴責襲擊,並向遇難者家屬表達慰問。世界各地許多知名人物亦譴責襲擊。
總理納瓦茲·謝里夫譴責本次襲擊,稱其為「國家的悲劇「,宣布全國哀悼三日,降半旗致哀。總統馬姆努恩·侯賽因和四省首次部長強烈譴責襲擊。
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亦紛紛表達他們的關切,和對這種可怕行為的憤怒。巴基斯坦歌手謝赫扎德·羅伊·桑偉襲擊遇害者寫歌,目前是巴基斯坦中央電視頻道PTV的官方歌曲。
巴基斯坦主要的政治實體譴責襲擊,嚴重譴責對無辜兒童的襲擊,強烈要求打擊武裝分子。巴基斯坦正義運動黨領袖伊姆蘭·罕呼籲結束抗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優素福扎伊譴責此次襲擊,並在聲明中表示:「我對白沙瓦恐襲這種擺在我們面前的毫無意義的冷血行為,感到傷心欲絕。」她的父親,齊亞烏丁·優素福扎伊表示,他的心在流血,家人們都籠罩在白沙瓦校園慘案的陰影中。
即便是基地組織的發言人,也對事件感到心痛,認為士兵針對的不應該是孩子。
經中國和巴基斯坦兩軍高層安排,2015年2月和3月,白沙瓦陸軍學校學生代表團分兩批赴華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