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秋海棠植物
龍虎山秋海棠 |
中文學名:龍虎山秋海棠 拉丁學名:Begonia umbraculifolia Y. Wan et B. N. Chang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側膜胎座目 亞 目:山茶亞目 科:秋海棠科 屬:秋海棠屬 種:龍虎山秋海棠 命名者及年代:Y.Wan et B.N.Chang,1987 |
龍虎山秋海棠(學名:Begonia umbraculifolia Y. Wan et B. N. Chang)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伸長,匍伏,扭曲長圓柱狀,直徑可達8毫米,葉盾形,均基生,葉片草質,兩側略不相等,輪廓近圓形或寬卵形,邊緣有疏淺不等大三角形之細齒 或近全緣,齒尖帶短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掌狀條脈,呈輻射狀,托葉早落,卵形或橢圓形,花葶高可達30厘米,超出葉高度,花數朵,粉紅色,均疏被長毛;苞片卵形,長圓形,先端圓鈍,邊有不明顯淺疏齒,花被片寬卵形,花葯倒卵長圓形,藥隔頂端截形;子房卵狀長圓形,10-11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廣西。生於石灰岩石上、林下或山谷中,海拔170-500米。 [1]
目錄
龍虎山秋海棠形態特徵
多年生肉質 草本。根狀莖伸長,長圓柱狀,匍伏 ,扭曲,直徑5-8毫米,節處有殘存的膜質的鱗片和多數細長纖維狀根。葉盾形,均基生,具長柄;葉片草質,干時薄紙質,兩側略不相等,輪廓近圓形或寬卵形,長(6-)9-13厘米,寬6-15厘米,先端短漸尖或尾狀漸 尖,基部圓形,微偏斜,邊緣有疏淺不等大三角形之細齒或近全緣,齒尖帶短芒,有時不規則極淺裂或波狀,上面深綠色,有短糙伏毛,幼時較密,下面淡綠色,被白色小斑點,沿脈被短硬毛,幼時密,老時減少,掌狀5-6(-7)條脈,呈輻射狀,在兩面凸起,下面小脈形 成蛛絲狀網脈;葉柄長(6-)14-40厘米,幼時密被倒生褐色長捲毛,逐漸減少,老時疏被長捲曲毛;托葉早落,卵形或橢圓形,長約2厘米,寬約1.5厘米。
花葶高可達30厘米,超出葉高度,被極疏倒生長毛;花數朵,粉紅色,呈二歧聚傘狀,一回分枝長2-2.5厘米,二次分枝長約1厘米,均疏被長毛;苞片卵形,長圓形,長1.3-1.5厘米,寬約6-7毫米,先端圓鈍,邊有不明顯淺疏齒,齒尖帶芒,脫落;雄花:花梗長 1-1.5(-2 )厘米,被腺毛;花被片4,外輪2枚,寬卵形,長1.6-1.9厘米,寬1.4-1.7厘米,先端圓,基部近圓形,外面在下部散生長毛,內面二枚,窄小,橢圓形,長7-8毫米,寬約4毫米,先端圓鈍;雄蕊多數,花絲長約1.3厘米,花葯倒卵長圓形,長1.2-2厘米,藥 隔頂端截形;雌花:花梗較長,長可達4厘米,有腺毛;花被片3,外輪2枚近圓形或寬卵形,長1.5-1.8厘米,寬1.6-2厘米,先端圓,基部亦圓,內輪1片橢圓形,長約8毫米,寬約1.5-2毫米;子房卵狀長圓形,長約1厘米,直徑約8毫米,疏被長毛,1室,具3側膜胎座, 每胎座2裂片,具不 等3翅;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呈半月形,扭曲,被刺狀乳突。成熟果未見。花期10-11月。
龍虎山秋海棠生長環境
生於石灰岩石上、林下或山谷中,海拔170-500米。生長適溫為19-24℃,冬季溫度不低於10℃,光照的反映是敏感的。一般適合在晨光和散射光下生長,在強光下易造成葉片灼傷。排水好,腐葉土層的林下或岩石縫隙中,這對根部生長和發育極為有利。適合生長在pH值 6.5-7.5的中性土壤。
龍虎山秋海棠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廣西(隆安、大新)。模式標本采自隆安(龍虎山)
龍虎山秋海棠主要價值
花語:秋海棠又稱相思草。中國人予以「相思」、「苦戀」因其又名「斷腸花」,故又寓意「斷腸」。這在陸游與唐婉、寶玉與黛玉的相戀過程中,秋海棠都成為相思、苦戀的見證。法國人則將秋海棠視為真摯的友誼。歐美花語組合認為秋海棠是親切、誠懇的意思。 詩詞:清朝著名詩人納蘭性德《臨江仙》詞作:「六月闌干三夜雨,倩誰護取嬌慵。可憐寂寞粉牆東。已分裙衩綠,猶裹淚綃紅。曾記鬢邊斜落下,半床涼月惺忪。舊歡如在夢魂中。自然腸欲斷,何必更秋風。」
明清兩朝是秋海棠的風光年代,人們常將之栽種在屋後或院落的背陰處。因為秋海棠易於栽種,折斷的莖直接插入土中,往往能夠成活。大片栽種之後不用精心打理,也可在每年秋天照常開花。清人編纂的《廣群芳譜》中稱:「性好陰而惡日,一見日即瘁,喜淨而惡 糞。」
革命志士秋瑾很是喜愛這種花,覺得自身的氣質與秋海棠略同,還專門為之賦詩一首,既是詠花,又是言志:「栽值恩深雨露同,一叢淺淡一叢濃。平生不藉春光力,幾度開來斗晚風。」
龍虎山秋海棠病蟲防治
細菌性病害由斑點病菌引起的葉斑病症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控制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現病株後就及時集中銷毀;此外要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
由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葉斑病症狀:病症一般出現在秋海棠葉片邊緣、葉尖和破損葉片的葉脈上。壞死區域呈現黑褐色,然後是水漬狀。診斷方法是下部的葉片經常會不規則形狀的孢子群,中央呈黑色,但邊緣為白色。
控制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儘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
真菌病害,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症狀:秋海棠葉片灰霉病經常發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莖處與基質接觸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潤的病斑很快會擴散到整個葉整個植株,受害區域呈現壞死斑點,逐漸由褐色轉變為黑色。當夜間溫度較低、白天溫度較高而且濕高 時,病原孢子生長加快,受害的葉片上會長出灰綠色的霉狀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溫度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擴散成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而降低灰發生和擴散的重要方式是促進葉片加快乾燥、降低溫室內的空氣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