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爪榆
龙爪榆 |
中文名称:龙爪榆 外文名称:Ulmus pumila L. 'Pendula' 门纲: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目科:荨麻目、榆科 属:榆属 命名者及年代:f.pendula Kirchner。1864 |
龙爪榆(学名:Ulmus pumila L. cv. 'Pendula'-U. cam pestris L. var. parvifolia f. pendula Kirchner)是榆科[1],榆属亚乔木落叶树,是榆树形态变异典型的垂枝型品种。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小枝卷曲或扭曲而下垂。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叶椭圆状卵形等,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叶柄面有短柔毛。花先叶开放,在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翅果稀倒卵状圆形。花果期3-6月
龙爪榆又称倒榆、垂枝榆原产中国黄河流域,为榆树的一个变种。196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南京林学院树木教研组主编的《树木学》中首次记载了龙爪榆这一变种,1984年出版的《华北树木志》记载我国河北、山西、河南有栽培,现新疆、陕西、内蒙古等省区栽培。
该树生长快、自然造型好、树冠伞形和圆锥柱形,叶姿繁茂浓荫,是庭院绿化和观赏的主要树种之一。
目录
形状
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在干瘠之地长成灌木状;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小枝卷曲或扭曲而下垂,淡黄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黄色或黄色,有散生皮孔,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芽鳞背面无毛,内层芽鳞的边缘具白色长柔毛。
叶椭圆状卵形、长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或近对称,一侧楔形至圆,另一侧圆至半心脏形,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侧脉每边9-16条,叶柄长4-10毫米,通常仅上面有短柔毛。
花先叶开放,在去年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翅果近圆形,稀倒卵状圆形,长1.2-2厘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后其色与果翅相同,初淡绿色,后白黄色,宿存花被无毛,4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较花被为短,长1-2毫米,被(或稀无)短柔毛。花果期3-6月(东北较晚)。[2]
生长环境
喜光,抗干旱、耐盐碱、耐土壤瘠薄,喜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耐旱,耐寒,零下35摄氏度无冻梢。不耐水湿,但能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壤。主根深,侧根发达,抗风,保土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对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3]
分布范围
中国河北、山西、河南有栽培,新疆、陕西、内蒙古等省区栽培较多,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栽培历史悠久,1973年保留最大植株高达7米,胸径31厘米。
主要价值
边材窄,淡黄褐色,心材暗灰褐色,纹理直,结构略粗,坚实耐用。供家具、车辆、农具、器具、桥梁、建筑等用。树皮内含淀粉及粘性物,磨成粉称榆皮面。掺合面粉中可食用,并为作醋原料;枝皮纤维坚韧,可代麻制绳索、麻袋或作人造棉与造纸原料;幼嫩翅果与面粉混拌可蒸食,老果含油25%,可供医药和轻、化工业用;叶可作饲料。树皮、叶及翅果均可药用,能安神、利小便。
可作西北荒漠、华北及淮北平原、丘陵及东北荒山、砂地及滨海盐碱地的造林或"四旁"绿化树种。
该种的树干相对较短,而且多呈扭曲状,小枝具有卷曲而下垂的特点,整体上看树形较美,在北方绿化中被广为应用,是北方地区比较流行的园林风景树。
参考资料
- ↑ Ulmus pumila 'Pendula' 龙爪榆,CFH自然标本馆,2016-09-06
- ↑ 龙爪榆(longzhaoyu),植物智,2017-12-19
- ↑ 龙爪榆Ulmus pumila Linn. cv. Pendula Kirchner,植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