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墓青铜方镜
齐王墓青铜方镜是西汉诸侯王墓出土文物。1980年在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铜镜为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的长方形,重达56.5公斤。背面有五个环形弦纹钮,并饰有夔龙纠结图案。两个短边又各铸二钮,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现藏于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
目录
历史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1]。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西汉齐王政权
从姜太公封齐到西汉的十个世纪,是淄博地区古代史上最辉煌的一千年。西汉齐王政权承接了姜齐、田齐创造的文明成果,凭借着巨大的惯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再造辉煌。汉高祖刘邦的长子(庶出)刘肥被封为齐王,足见西汉朝廷对齐地的重视。临淄城也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十万户人家、“民众殷富巨于长安”的东方名都。大武西汉齐王墓的宏大规模,随葬器物坑出土的珍贵文物,正是西汉齐国经济空前繁荣的缩影。
齐王墓青铜方镜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
特征
铜镜背面的龙纹图案,龙身卷曲,张嘴吐舌,栩栩如生,线条自然流畅,极为生动活泼。龙纹是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流行的纹饰,此镜背面纹样对流行图案做了改造,与长方形镜体相得益彰,可谓匠心独运。这件铜镜长达1米多,而厚却只有1厘米多一点,因而其铸造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而且,这种方形铜镜在当时属于异形,我们知道,常见圆形铜镜铸造工艺规律性较强,但是异形铸件较之常见形状厚壁铸件的铸造工艺难度则更大一些,往往更需要依赖工匠丰富的铸造经验。中国出土的圆形铜镜较多,但是像这样方形的铜镜还是很少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中国人一直都有"龙的传人"之称。龙的符号出现很早,齐王墓青铜方镜是西汉时期的遗物,这一时期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强盛和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当时的皇帝把自己与龙的形象联系起来,夸大龙的灵异、神秘和权威,汉高祖刘邦就声称自己的诞生与龙有着神秘的联系。
价值
这件铜镜如此巨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铜镜。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齐王墓青铜方镜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2]。
视频
齐王墓青铜方镜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众人皆有爱美之心,古代的镜子。,搜狐网,2016-07-25
- ↑ 8.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文物办法〔2002〕5号),北京市文物局, 20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