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黑鼠(學名:Rattus rattus)是鼠科家鼠屬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物種。

黑鼠主要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它晝伏夜出,隨食物而遷移,可以游泳,善於攀登,喜走舊路,嗅覺靈敏,雜食性。其體形細長,尾長大於體長,耳大而薄,後足細而長,有黑色型與棕褐色型,黑色型背毛黑色、腹毛鉛灰色,棕褐色型背毛暗灰黃褐色、腹毛灰白色。

目錄

外形特徵

屋頂鼠體形細長,尾長大於體長,耳大而薄,向前拉可達眼的中央。前足拇指退化,只殘留1個結節,掌墊5。後足細而長,一般在30-35毫米,蹠墊6。尾部鱗環明顯,生有極細而稀的小毛。乳頭5對,胸部2對,鼠蹊部3對。

屋頂鼠有兩個主要色型,即黑色型與棕褐色型。黑色型背毛黑色,帶光澤,毛基灰白色,毛尖黑色;腹毛鉛灰色;尾暗黑色,背、腹面色澤均勻。棕褐色型背毛為暗灰黃褐色,在背中線上帶有黑色毛尖的毛較多;體側色較淡,腹毛為灰白色;尾部顏色較深,背、腹面一色。

屋頂鼠腦顱平而寬,鼻骨長。眶上脊發達,顳脊向外擴展呈弧形,左、右顳脊在頂問骨後緣處會合。頂間骨大。門齒孔短而寬,其後緣超過上臼齒列前緣水平。顴弓細弱,向下傾斜。聽泡較發達,枕骨近長方形。

屋頂鼠第一上臼齒前脊與中脊均具有3齒突,後脊無內側齒突。第二上臼齒前脊缺外側與中間的齒突,中脊正常,後脊內側齒突不顯著。第三上臼齒的前脊僅有內側齒突,中、後脊在外側癒合,形成一個橫置的馬蹄鐵狀。 [1]

生活習性

行為特點 屋頂鼠晝伏夜出,尤以晨昏活動頻繁,可家野流竄,隨食物而遷移,可以游泳,但與其他老鼠相比,並不喜歡接觸水。善於攀登,每夜活動兩次,上、下半夜各一次,常以鬍鬚觸壁而行動,喜走舊路,嗅覺靈敏。

屋頂鼠洞穴多分布在向陽、乾燥、便於覓食的地方。洞分前洞和後洞,共2-3個,洞口直徑5-7厘米,洞長一般150-200厘米,最長達450厘米。窩巢很大,多為樹葉、乾草、棉花等築成。

食物食性 屋頂鼠雜食性,喜食稻穀、玉米、豆類、水果等。食物缺乏時,也吃嫩草、樹根、芒果、梨等。在夏季和秋季,很多屋頂鼠和其他鼠類一樣,會離開它在農民的穀倉、雞窩的藏身處,來到林地和田地中取食不同的野菜、種子和植物。它非常喜歡糖分和油脂多的植物。

棲息環境 屋頂鼠棲息地較廣,黑色型一般棲居在住宅內,以樓房的屋頂最多見,野外和田間很少,是一種典型的家棲鼠類。棕褐色型主要生活在野外,多棲居於靠近水源的地方,以溪流的兩岸較多,棲息地為沙質土壤,鬆軟而潮濕。 [2]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引進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文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柬埔寨、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尼、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意大利、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馬耳他、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緬甸、荷蘭、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文尼亞、西班牙、泰國、突尼斯、土耳其、烏克蘭、英國、越南。

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和福建等南方省區。

繁養方式編輯 屋頂鼠在亞熱帶地區,全年均可繁殖,一年生4-5窩幼鼠,年平均懷孕率為8.88%,其中5-6月和9-10月為2個高峰季節,胎仔數1-10隻,平均5.8隻。

6動物保護編輯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分布廣泛,種群數量很多,發展趨於穩定,也沒有主要面臨的威脅。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