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钙土
黑钙土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1],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2],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目录
名词解释
黑钙土是由腐殖质积累和石灰淋溶淀积两种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基本特点是剖面层次十分清楚,由腐殖质层、腐殖质舌状淋溶层、钙积层和母质层组成。腐殖质层可厚达30~50厘米,钙积层多于50~90厘米处。淋溶黑钙土的腐殖质层可厚达50厘米以上,钙积层出现于1~1.5米及以下,草甸黑钙土的钙积层最为明显,而石灰性黑钙土多不明显。
内容
早在1763年,俄国科学家罗梦诺索夫于科学文献中指出此名称,继由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列人他在1886年制定的土壤分类体系中。之后,世界许多国家的土壤分类中均应用“黑钙土”名称。1988年的联合国的土壤图图例中也有“黑钙土”集合土类。
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使用“黑钙土”名称,在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分类(1958)中曾一度改称为“石灰性黑土”、“火性黑土”(土类)。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及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地分类(1988)中又恢复黑钙土(土类)名称。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中列入均腐殖质土纲,半干润均腐殖质亚纲的黑钙土土类。在1975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黑钙土属于软土纲的多种类型:冷冻性冷凉软土、粘化冷冻软土、钙化冷凉软土、粘化平干润软土、弱发育半干润软土、钙质半干润软土等。
黑钙土区是温带半干润气候,在草甸草原植被条件下,发育的具有暗色松软表层,下部具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土壤。暗色表层腐殖质含量>20g/kg,湿彩度30厘米;pH7.0~7.5左右,盐基饱和度>90%,含盐量<0.1%,碱化度<5%。
黑钙土分类地位比较明确,一直以独立的土类存在,但在土壤普查文献资料中曾用石灰性黑土表达。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把它划分为钙层土土纲半湿温钙质土亚纲的一个土类,它主要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半干润软土和冷凉软土,相当于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黑钙土。
黑钙土分布于北纬43°~48°,东经119°~126°之间,多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大兴安岭两侧和松辽分水岭地区。东北以呼兰河为界,西达大兴安岭西侧北至齐齐哈尔以北地区,南达西辽河南岸。目前,中国黑钙土面积为1321.06万公顷。
黑钙土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草原地区,在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的面积尤大,在北美大陆中部草原呈南北带状分布于美国及加拿大境内。
物理性质
黑钙土主要发育于黄土母质,因而其质地一般介于黑土与栗钙土之间。多为粉壤土至黏壤土,其中粉粒占30%~60%,黏粒占10%~30%,心土层高于表土层和底土层,石灰淋溶淀积比较活跃。
各亚类的质地有所区别,淋溶黑钙土较黏重,一般为黏壤土。典型黑钙土为粉壤土,质地比较适中,耕性较好,但易遭风蚀。碳酸盐黑钙土多为粉沙土,草甸黑钙土多发育于冲积湖积物,质地黏重,多为黏壤土。
化学性质
黑钙土的石灰淋溶强度由淋溶黑钙土——典型黑钙土——碳酸盐黑钙土逐渐减弱,淋溶黑钙土在1~1.5米范围内几乎不含石灰,且呈中性反应,有白色粉末和铁、锰结核。碳酸盐黑钙土从表层起即有强石灰反应,典型黑钙土则介于二者之间,中部出现钙积层,表层呈中性,往下逐渐变为碱性。
典型黑钙土的腐殖质层较厚,表层有机质含量丰富,自然自给力高,淋溶黑钙土腐殖质层可厚达50厘米以上,草甸黑钙土可大于50厘米,黑钙土30~50厘米,碳酸盐黑钙土一般不超过30厘米。表层有机质淋溶黑钙土大于10%,典型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为5%~8%,石灰性黑钙土小于5%。典型黑钙土的氮素含量较丰富,磷、钾含量亦高,但典型黑钙土的肥力不及黑土,但也是一种潜在肥力较高的土壤,适宜于发展农林牧业生产。
成土过程
黑钙土的成土过程具有明显的腐殖质累积和钙化过程。
1、腐殖质的积累和分解:黑钙土处于温带湿润向半干旱气候过渡区,植被为具有旱生特点的草甸草原,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干重每公顷可达1200~2000千克,地下植系多集中于表层。据调查0~25厘米土层内约占95%以上,植物根系的这种分布决定了腐殖质累积与分布的特点。
草甸草原的多数草甸草本植物,从春季解冻到秋季生长繁茂,到了晚秋土壤冻结时才停止生长,此时温度较低,微生物活动很弱,有机质不能很好分解矿化;冬季气温低而漫长,只有等第二春季解冻,气温升高,微生物活动繁盛时才有可能分解,但早春由于土壤冻融,因而土壤湿度较大,有机质矿化速度较慢,因此,腐殖质累积的较多。但是,黑钙土区的气候比黑土干燥,因而其腐殖质的含量及腐殖质层的厚度均不如黑土。
2、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黑钙土区降水较少,渗入土体的重力水流只能对钾、钠等一价盐离子进行充分淋溶,而钙、镁等二价盐离子只能部分淋溶。在这淋溶与淀积过程内的生物化学过程是盐基与土壤微生物和根系所产生的CO2及水流,形成重碳酸盐,如Ca(HCO3)2、Mg(HCO3)2等,但到一定的土体深度,因为水分减少和生物活动减弱,而CO2分压降低,因而重碳酸盐放出CO2而淀积,即:
Ca(HCO3)2——CaCO3+CO2
因而黑钙土不经常见到白色的石灰质的假菌丝体、结核、钙积层曾。碳酸盐淀积层位与深度和淋溶强度有关。气候愈干旱,其层位离地表愈近。
剖面形态
Ah层,即腐殖质层;厚度30~50厘米,黑色或暗灰色,粘壤上,多富含细沙,粒状或团粒状,不显或微显石灰反应,pH7.0~7.5,向一下呈逐渐过渡。
AB层(过渡层):厚度30~40厘米,灰棕色,粘壤土,小团块状,有石灰反应,pH7.5,可见到鼠穴斑,向下逐渐过渡。
Bk层(石灰淀积层):厚度40~60厘米,灰棕色,块状,沙质粘壤土,土体紧实,可见到白色石灰假菌丝体、结核、斑块淀积物,有明显的石灰反应,pH8.0。
Ck层(母质层):多为第四纪中更新统(Q2)黄土状亚粘土,黄棕色,棱块状,含少量碳酸盐,有石灰反应。
参考文献
- ↑ 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搜狐,2017-12-14
- ↑ 汉字——中华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