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和百姓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黎民百姓 |
黎民和百姓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幾千年前,在黃河流域,當時集中着幾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有黃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它們之間經過多年的征戰和融合,最後形成了以黃帝族為主、炎帝族和夷族為輔的部落聯盟,共同戰勝了九黎族。其中黃、炎、夷三個部落的聯盟是由大約一百個氏族構成的,因此屬於這一百個氏族的人統稱「百姓」。[1]
古人好舉成數,以百而言多,故稱這種軍事大聯盟中的人群為「百姓」。而將戰敗被俘的九黎人稱作「黎民」,以與「百姓」相區別。是時的「百姓」與後世之百姓絕不相同,而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貴族總稱。「黎民」,或簡稱為「民」,則是奴隸。他們沒有家室,也無姓氏,並被刺瞎一目作為特有的標記。他們甚至可以被奴隸主用做人牲,殺死以祭神或殉葬。
不過,「黎民」和「百姓」之間並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百姓」也有犯法而淪為黎民的;而奴隸中的黎民,也有因立功而改變地位上升為「百姓」的。隨着時間的推移,歷史的演變,百姓和黎民的差別越來越小,都成為被統治的平民。於是,終於將「黎民」與「百姓」聯在一起,統作普通人民的一種稱謂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