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祥
黃耀祥(1916.08.17-2004.02.22)廣東省開平市人。水稻遺傳育種及其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1939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50年代總結提出作物生態育種決策,開創水稻矮化育種,促進我國秈稻矮稈化,居國際領先地位,被譽為「中國半矮稈水稻之父」。70年代發現和利用新的具有sd-g的矮性基因源,開創叢生快長高光效高產株型育種,達到穗數和穗重在較高水平上的結合,使稻穀產量大大提高。80年代以來先後開創的「半矮稈早長」和「半矮稈根深早長」株型模式構想,培育出特高產、超高產大穗型的水稻新品種,是水稻育種的重大突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近年又育成超高產特優質水稻品種在生產中推廣。主持育成推廣面積較大的有50多個良種,創造了巨大社會效益,並為「中國超級稻」育種奠定堅實基礎。
黃耀祥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16年08月17日 廣東省開平市 |
逝世 | 2004年02月22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目錄
人物簡介
黃耀祥,廣東省開平市百合人,1916年08月17日出生。歷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國家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1956年開創水稻矮化育種,先後育成耐肥、抗倒、高產的秈稻矮稈品種「廣場矮」「珍珠矮」及「桂朝」「雙桂」等名種,大面積推廣的品種有50多個。90年代後,相繼育成特大穗型超高產品種「特青2號」,超高產、特優質品種「勝泰1號」等。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二等發明獎。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著述有《水稻雜交育種組群篩選法之研究》《水稻叢化育種》等。
歷任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第五、六屆委員等職。
人物履歷
黃耀祥,1916年8月17日出生於廣東開平市。1935年考上了中山大學物理系。半年後改讀中山大學農學院農學系農藝專業,主攻作物遺傳育種學,兼攻農林化學系土壤農化。
1938年,黃耀祥隨丁穎導師深入雲南省農村調查,總結了當地單季稻畝產六七百斤的豐產經驗,寫成題為《雲南省稻田深耕法之考察》的畢業論文,深得導師的賞識,並在中山大學農學院主辦的《農聲》雜誌上發表。
1939年黃耀祥從中山大學畢業後,經丁穎導師推薦,到雲南省昆明市第一農事試驗場工作,1941年回到家鄉廣東省稻作改進所工作。
20世紀50年代末黃耀祥主持研究"水稻矮化育種"。
20世紀70年代,黃耀祥針對廣東省高溫多濕、晝夜溫差小以及曇天多、日照少等不利於水稻生長發育的生態特點,研究高光效株型與高光效葉片功能相結合的"叢化育種工程"。
20世紀80年代初,黃耀祥發現"桂朝"所以能夠孕育大穗多穗粒是與它"早長"的株型特點密切相關。於是,他就實施"半矮稈'早長'超高產育種工程。
黃耀祥 | |
---|---|
黃耀祥院士 |
20世紀90年開始,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稻米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為此,黃耀祥和他的團隊開展了"半矮稈'早長根深'超高產、特優質育種工程"。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黃耀祥開始探索新的育種方案,向農業部和廣東省領導提出了"為出色地完成21世紀30年代糧食增產艱巨任務而奮鬥"的請戰書,並主動爭取承擔了農業部跨世紀"新曙光計劃"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國超級稻育種研究。
2001年,黃耀祥組成了"兩源並舉組群篩選'超優勢稻'育種"新課題並首負其責。
2002年,黃耀祥在北京國際水稻大會上作了《水稻生態育種科學體系的構建和新進展及兩源並舉"超優勢稻"的選育》的報告。
2004年2月22日,黃耀祥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88歲。
科學成就
水稻研究
矮化育種
1955年起,黃耀祥先用"矮仔粘"為育種材料,經系統選擇,從中選出性狀比較優良的"矮仔粘4號",1956年再以後者為母本,與生產上推廣的高稈品種"廣場13"進行雜交,終於在1959年育成了中國第一個矮稈秈稻品種"廣場矮"。"廣場矮"的育成,在世界水稻育種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它比後來國際水稻研究所於1966年才育成的"奇蹟稻""IR8 號"早出世7年。
道路一經開闢,矮化育種便得到迅猛發展。在20世紀60年代,黃耀祥和他領導的育種小組,又相繼育成了早秈中熟矮稈品種"珍珠矮"(1961)、早秈早熟矮稈品種"廣解9"(1964)、"廣陸矮4號"(1966),以及"廣二矮"、"廣秋矮"等晚稻矮稈品種,逐步實現了矮稈品種的熟期配套。
株型育
黃耀祥在20世紀50-60年代,首先發現並利用"矮仔粘"系統,選育出"廣場矮"、"珍珠矮"、"廣陸矮4號"等早秈矮稈品種。20世紀70年代又利用當時才發現的"桂陽矮"系統(包括"桂陽矮1號"及其衍生系統"桂陽矮C17"),以"桂陽矮1號"的姐妹系"桂陽矮49"為母本,與株型好、光合效率較高的"朝陽早18"進行早晚稻雜交,於1976育成了早、晚兼用的著名高產良種"桂朝2號"。其後,他又利用"桂陽矮C17"與"桂朝2號"交配,並應用"組群篩選法"進行選育,於1979年育成了叢生快長、早晚兼用的矮稈品種"雙桂1號"及"雙桂36"。
1984年他又育成了早、中、晚兼用、適應性廣的特高產品種"特青2號",其高產性能較"桂朝2號"和"雙桂1號"又前進了一大步。1986 和1987年該品種在廣東省潮陽縣作雙季晚稻種植,最高畝產達825.2公斤,比當前生產上推廣的三系雜交稻"汕優63"產量還高;1989年在雲南賓川縣作中稻種植,亦創造了畝產1017.5公斤的高產紀錄。1987-1989年累計在南方稻區推廣了1100萬畝,增產稻穀5億公斤,1990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重點擴繁的水稻新品種之一。
此外,黃耀祥還主持育成了一批適宜不同造別、不同熟期、不同類型地區種植,在高產、優質、抗病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新品種,如"雙朝25"、"七山占"、"新桂早"、"雙叢169-1"、"新竹17"、"軟綠苗"、"新陽矮5號"等。其中"雙朝25"早晚兼用,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不論在地力較薄或是中上等肥力的田塊種植,均表現高產穩產,1990年亦被農業部列為在全國重點擴繁的水稻新品種。
學術理念
黃耀祥學術理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以高產穩產為總目標,生態育種為指導;生態育種的根本是株型育種;雜交育種不單純是基因分離重組規律的運用,更要重視發掘超親新類型;倡用"組群篩選法";應該採取育種與同步鑑定相結合,區域試驗與群眾性多點試種相結合,大面積生產示範與推廣結合,以空間爭取時間,使品種儘快在生產上發揮作用,並取得最大經濟效益。
主要論著
黃耀祥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農業科學院主編.中國稻作學.(主筆"矮化育種")281-299,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主要論文有:
1 黃耀祥等.廣東省十年來的水稻新品種選育工作.農業學報,1960.
2 黃耀祥.晚稻矮稈品種群眾性科學實驗的一年.廣東農業科學,1964.
3 黃耀祥.廣東水稻矮化育種的主要經驗.人民日報,1964年12月.
4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水稻矮化育種工作初步總結.作物學報,1966,5(1):33-40.
5 黃耀祥.水稻雜交育種"組群篩選法"之研究.廣東農業科學,1980,(1):5-13.
6 黃耀祥.水稻叢化育種.廣東農業科學,1983,(1):1-6.
7 黃耀祥.加速優質高產水稻良種選育步伐,促進糧食生產商品化.農業科學導報,1985(創刊號):1.
8黃耀祥.作物育種的戰略性決策--水稻生態育種.廣東農業科學,1990,(4):3-7.
9黃耀祥.水稻超高產育種研究.作物雜誌,1990,(4):1-2.
10 黃耀祥.糧食產量上新台階與水稻超高產育種.貴州農業科學,1990(6):1-6.
11 黃耀祥.糧食上新台階與水稻超高產育種.廣東農業科學,1990 (6)1-6.
12 黃耀祥.水稻生態育種科學體系的構建和新進展及兩源並舉"超優勢稻"的選育.2002(北京,國際水稻大會)
黃耀祥 | |
---|---|
黃耀祥院士 |
社會任職
黃耀祥擔任過廣東省農科院水稻遺傳綜合技術育種研究室(含其前身)主任,從事水稻選育種及其理論研究。期間曾兼任廣東省農科院副院長、省科協副主席、農業部和中國水稻所學術委員、中國遺傳學會廣東分會和廣東省種子協會名譽理事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廣東省人大常委。
所獲榮譽
由於他在 水稻育種上的突出成就和重大貢獻,曾多次獲得黨和政府的表彰和獎勵。他的「水稻矮化育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水稻新品種桂朝2號的育成和經驗總結」獲1980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和廣東省科技成果一等獎;[3]「早晚兼用叢生快長型秈稻新品種雙桂1號的育成及其種性研究」獲1985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同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他曾多次被評為廣東省農業先進工作者,獲廣東省人民政府的記大功獎勵,197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5],1988年獲廣東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989 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6]。先後擔任過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顧問;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種子協會、中國遺傳學會廣東分會名譽理事長;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屆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人物評價
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稱黃耀祥為"中國半矮稈水稻之父"。
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育種系主任庫茨博士也多次稱譽黃耀祥是"世界上最有經驗的水稻育種家[7]。"
前中國水稻研究所熊振民所長在《我國超高產品種選育的理論與實踐》一文中指出:"矮稈品種的育成並在生產上推廣應用,中國比其他產稻國家領先了十年。矮化育種是中國水稻育種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國際水稻研究史上也是劃時代的成就。"
粵農科1981[95]號文指出:"我院育成的第一個矮種'廣場矮'比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所育成的第一個矮稈品種'IR8'早七年之久。"
人民網:黃耀祥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地科研探索不止,年過八旬仍然經常深入田間,為全世界的水稻科研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