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痣藪鶥

中文學名: 黃痣藪鶥
拉丁學名:Liocichla steerii
別 稱:黃胸藪鶥(sǒu méi)、藪鳥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畫眉科
屬:藪鶥屬
種:黃痣藪鶥
命名者及年代: Swinhoe,1877年
英文名稱: Steere's Liocichla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黃痣藪鶥[1](學名:Liocichla steerii)因胸羽呈黃色而得名,僅分布於台灣境內,是中國鳥類特有種。由於主要棲息活動於樹林底層,經常飛抵林緣山坡地的番薯園活動覓食,因而它們又被生動地稱為"番薯鳥"(番薯即地瓜或白薯,在台灣被稱為番薯)。

目錄

外形特徵

雌雄鳥同色。額黃黑雜紋,頭頂至後頸石板灰色。各羽羽軸灰色。過眼線黑色;眼前下方有橙黃色斑。背、頸側、肩欖黃色,腰石板灰色。覆羽欖黃色;初級飛羽外緣欖黃色,內瓣黑色;次級飛羽外側欖黃色,先端黑色,末端白色;三級飛羽赤褐色;尾羽中央1對欖黃色,其它尾羽外側黑色,內側欖黃色,末端白色,其內為黑色。腮、喉、前頸石板灰色,胸、腹欖黃色,脅石板灰色。尾下覆羽鮮黃色,羽軸黑色。喙、跗跖黑褐色。

叫聲:嘹亮的叫聲ji, jurr及低啞的嘎嘎叫ga-ga-ga[2]

大小量度:體重♂28~34g,♀27~38g;嘴峰♂12.5~14.5mm,♀12.4~14.5mm;翼長♂73~78mm,♀72~77mm;尾長♂83~92mm,♀77~85mm;跗跖♂29~32.5mm,♀29~31mm。(注:♂雄性;♀雌性)

生存習性

該鳥性情穩重,不怕人,可容人近至咫尺。每日清晨曙光初露,它們便開始鳴叫。其活動地點常處於兩種不同植被的交界帶,停留的位置有85%是低於2米的中、下層植被或濃密的草叢中。因其常出現在草叢中,故而被稱為"藪"鳥。傍晚到天黑前,它們便減少活動,尋找合適的棲所過夜。

黃痣藪鶥是雜食性鳥類,食物範圍十分廣泛,從植物果實、昆蟲、其他無脊椎動物到人類丟失的各種食物殘渣,都可能成為它們的美餐。尤其是在冬季,由於自然界中的食物來源逐漸減少,遊客丟棄的食物反而成為其主要的食物來源。其取食行為因食物質地和大小的不同而異,一般直接取食質地較柔軟的食物,如漿果、毛蟲或蛋糕;對於較大的食物,如蚯蚓,它們會藉助樹枝或枝條,先將其摔昏或摔死,再用爪踩住,然後從頭部開始分塊依次啄食,或將喙伸入昆蟲體腔內將內臟拖出啄食;如果食物過大,它們會先將食物拖到隱秘處,再用爪按住,慢慢地撕裂吃掉;它們也在飛行時捕食飛蟲。因食物範圍很廣,黃痣藪鶥對森林砍伐後的新環境也能適應[3]

棲身環境

黃痣藪鶥棲息於海拔1200~2600米處的闊葉樹林和針闊混交林,常在灌叢下層活動,或在藤蔓上跳躍,亦常見於森林旁、長着雜草的開闊地或雜草叢生的山溝中。

繁殖性狀

黃痣藪鶥的繁殖期在3月中旬至8月中旬,以5~6月為繁殖高峰期。繁殖初期通常都是成對活動;至3~5月,因配偶之一在孵卵,單只活動的情況較常見;雛鳥孵出後,可見親鳥帶領幼鳥一起活動。非繁殖期季節會聚集成大群,最多時可達二三十隻,但配偶間的關係依然存在。在清晨或下午陣雨過後,一處處靜水或小水窪地都是它們嬉戲洗澡的場所。它們一般先將身體沾濕、抖羽,然後張開羽毛梳理。理羽時用喙整理全身其他羽毛,整理頭和頸部時則用腳,有時雌雄鳥也相互理羽,這一般發生在孵卵期巡視領域時的空當,或與鄰鳥打鬥之後。

黃痣藪鶥在打鬥前常出現對峙行為,對峙的姿勢是雙翅朝下,身體向前傾,脖子向上伸,冠羽豎起,身體向前傾斜鞠躬,然後雌雄配偶輪流從彼此身上躍過,此時對方也做同樣的動作,直到一方轉過身來,或雙方各自離去為止。真正打鬥時,它們會用喙、翅和腳直接攻擊對方。

由於遊客多、干擾大,生活在旅遊區內的黃痣藪鶥通常選擇位置較高且非常隱蔽的地方築巢,甚至有人在高達14米高的台灣杉枝條或12米高的竹子上發現過它們的巢。在台灣中部中高海拔地區,因遊客少、干擾小,它們常築巢於林道旁濃密的草叢中。

黃痣藪鶥的巢呈碗狀,一般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的巢材較柔軟細嫩,以禾本科植物的花穗柄最為常見;外層的巢材則比較粗糙,由竹葉、樹皮、樹葉、樹根和草葉片等構成。巢高70~85毫米,外徑120~150毫米,深40~55毫米,內徑50~70毫米。每窩產2~3枚卵,呈淡綠色,綴以暗紅色或褐色斑紋。卵平均大小為18.5×25.0毫米,重3.8克左右。

雌雄黃痣藪鶥共同承擔築巢、孵卵、育雛和清潔巢等的工作。在孵卵和育雛期間,夜間的工作由雌鳥單獨承擔,白天時雌雄鳥輪流替換。可見雌鳥在繁殖過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台灣特有種。

分布狀況:喜於海拔900~2500米的較低山地丘陵[5]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被描述為常見物種(del Hoyoet al. 2007)。台灣的黃痣藪鶥估計有10,000~100,000繁殖對(Brazil 2009)。由於棲息地的持續破壞和碎片化,該鳥種群可能處於下降狀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6]

參考資料

  1. 黃痣藪鶥(附圖),太平洋電腦網,2012-06-18
  2. 黃痣藪鶥叫聲,鳥類_百問中文,2017-04-17
  3. 黃痣藪鶥生存習性,新浪網,2018-11-10
  4. 黃痣藪鶥繁殖性狀,新浪網,2018-11-10
  5. 黃痣藪鶥繁殖性狀,鳥類_百問中文,2017-04-17
  6.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