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姚的時代(楊盛龍)
作品欣賞
楊盛龍
桂北山區的千年古鎮黃姚,一個避時亂的世外桃源,一個通江達海的聚財寶地。
我和幾個朋友到黃姚古鎮,一踏進驗票門,馬上被深深震撼。來不及驚嘆,顧不上說話,幾個人頻頻按手機,按動相機快門,「咔嚓、咔嚓」忙拍照。
此處兩條小河交匯。一座精巧的石拱橋搭建在一條小河上,名佐龍橋,橋頭佐龍亭。「兩岸三地」,怪石嶙峋,虎居龍盤,蛇行魚躍。最讓人驚嘆的是河兩岸亂石中的兩棵老榕樹,樹齡八百多年,彎彎扭扭,盤龍臥虎,垂下數杆氣根,樹枝葉搭接在一起,猛一看,不知多少棵,許多像根又像枝的龍爪狀氣根垂吊在樹冠下,古老蒼勁。這兩棵榕樹與一般的榕樹大不相同,名叫龍爪榕,如同兩架騰飛的蒼龍,靠內的一棵主幹彎曲,酷似龍門,彎彎老樹下的怪石如同鯉魚躍起,組成「鯉魚躍龍門」景觀。兩條河交匯的水面上一長排跳岩,是步行過河的通道。不遠處河上,有跨越在水流和嶙峋怪石間的一大一小兩相連的帶龍橋,橋旁邊一棵古榕樹,一座祭祀神龍、祈求風調雨順的見龍寺。這組成黃姚古鎮的奇特景致:小橋、流水、古樹、怪石、舊亭、老廟,錯落相配,渾然天成。
順着河邊高高彎彎的石牆根轉過,便是進入古鎮老街的門樓「亦孔之固」。門樓兩邊外牆呈「八」字形展開,門樓用大條石砌成,通行之門不寬,騎跨着內外十幾級石台階;上層小樓用於站崗守望,中間有瞭望孔,兩邊有槍眼,便於防禦。「亦」通「一」,一孔見方,固守全鎮,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姚江、小珠江、興寧河等三條小河交匯於古鎮前,綠水環繞,天然的護城河護衛着古鎮。最早遷到這裡定居的農戶來自珠江三角洲。他們為避時亂,尋找淨土,看中這裡河流環繞,易守難攻的地形,修建寨堡,築城設關,守衛家園。黃姚古鎮自宋代開寶年間始建,已有千多年歷史。興起於明朝萬曆年間。進寨各路口修建有十幾座小石拱橋,建有十幾座門樓,守衛入口。明末清初,一些居民因避戰亂遷居黃姚,經商為主,有的耕種一些土地,家境普遍富裕。出於抵禦戰亂和防範盜搶的安全考慮,無論是整體還是單體建築布局都有着較強的防禦功能。
在「亦孔之固」門樓旁的「福滿家客棧」辦理完入住手續,放下行李就上街。不多久就轉了一圈。
黃姚古鎮老街按九宮八卦陣勢布局,一條主街延伸,連接八條彎彎拐拐的呈龜背紋樣的街巷,宛如迷宮。外人進入其中,很難找到出口。古鎮街道皆用青石板鋪就,每過五六十米拐彎,多為三岔路口、丁字路口,沒有十字路口。每一條街道都設有幾道閘門,共有三十多道閘門。門內安有隱蔽的木製防盜插,設有靈巧的防盜機關。入鎮的各條路口城門樓聳立,鎮內街道的閘門現在大都已不存。在石板街上走,每過二三十米即可見街道中間石板上一排作插門槓用的方孔。閘門的防入侵防盜劫作用強,一旦有搶劫者或盜賊入內,放下閘門,入侵者即成為瓮中之鱉。除了主街道安樂街有四五米寬,其他街道都很窄,多數只有一個人兩手臂伸開的寬度。都是出於防禦進城攻寨而考慮的。
「福滿家客棧」就在兩棵老龍爪榕後面。我的房間在二樓,窗外是老榕樹以及小橋流水,右側是「亦孔之固」門樓。
頭天下午幾次出門逛古鎮,夜幕降臨時乘着竹排在如同護城河的環鎮江中領略朦朦朧朧的山環水繞的夜景。翌日早飯後在街上轉了好幾個來回。打開黃姚這部古舊典籍,先預習,再複習;先泛讀,再精讀。走在黃姚古老的石板街,穿過窄逼的巷道,踩踏着一千多年來世代人們走過的石板的圓潤,看一道道古城門,閱讀牆上的遺痕、門上的滄桑,領略黃姚的前世今生。
三條河水彎彎環繞古鎮,風景美麗。小橋流水,小船輕盪。自然景觀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有亭台樓閣十多處,有古、吳、梁、郭、勞、莫等姓氏宗祠十一座,石拱橋十幾座,寺觀廟堂二十多座。每一座橋頭有一座寺觀,保衛古鎮平安,護佑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一口水面比較寬闊的池塘,倒映藍天白雲、叢叢綠樹和幾座山峰,繞池塘一條長廊,幾座彎彎翹角亭。沿街房屋多為兩三層小樓,大多保持明清風格。沿街散落不同時代的商鋪。
古鎮居民先人大多數是明末清初從珠江三角洲因避時亂而遷居到黃姚的。用現在時興的話說,黃姚歷代居民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村鎮建設,經過幾十代子孫的勤勉奮鬥,把黃姚建設成為一個既能夠扼關堅守又繁榮興旺的戰鬥堡壘。
黃姚古鎮處於桂湘粵交接地帶,由楚湘入越的古道經過,行船由姚江通桂江、西江直到珠江,可到梧州、廣州,通江達海,區位優勢明顯,發展很快。黃姚鼎盛於清初。從農業小村落逐漸發展為商業集鎮。鎮裡很多人家早先以農業為主,後來一邊耕作一邊做些小生意,逐漸把生意做大。很多人家在鎮上開店鋪,在鎮外有田產。古鎮現在還保留着碾米作坊、豆腐作坊,還在批量製作豆豉,保持着農耕和農產品加工記憶。一些人家經商發家。很有商品經濟頭腦的生意人開船順江而下,把生意做到梧州、廣州等地。黃姚古鎮人們生活富裕,財力充足。特別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古鎮經濟空前發達。民國年間,商業繁榮。現在還可從老牆上看到民國年間圖文並茂的商業廣告。
1944年秋冬,日軍侵入廣西,桂林淪陷。日軍多次進攻昭平縣城。中共廣西省工委遷到世外桃源似的黃姚古鎮。何香凝、千家駒、高士其、歐陽予倩等一批文化名人和愛國進步人士轉移到黃姚。他們在這裡延續文化救國的使命,創辦黃姚中學,開辦圖書館,創辦《廣西日報》,組織開展戲劇演出宣傳活動,演出抗戰文藝節目,創造出一個個文化奇蹟。有人讚譽黃姚古鎮為抗戰時期民主人士的諾亞方舟。
黃姚古鎮這堅強的戰鬥堡壘,有自然的護城河護衛,城池固若金湯,門樓固守,不易攻入,歷史上沒有遭到大的搶劫和入侵。堡壘容易從內部攻破。滲入人們內心的爆破力強大。黃姚經過劃分階級,田地、房產、錢財多的富裕人家財產被瓜分,人被管制和批鬥。大戶人家是不光彩的,田地錢財多可恥,窮困才是光榮的。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大破「四舊」,破除舊文化、舊風俗,古建築浮雕被剷除,門聯及字畫被燒毀,寺觀廟堂遭拆毀,神像被推倒砸爛,民國年間的商業廣告被洗刷,牆上刷寫上領袖畫像和最高指示。不管是抗日戰爭時期創辦的中學,還是那之前和那以後辦的學校,一律停止辦學,圖書館被封,幾乎所有圖書被封禁,被當作毒草和黑貨燒毀。幸有撥亂反正,一些被毀壞的古蹟得以恢復,書籍開禁,生活秩序恢復正常。
之後,迅速進入向錢看時代,全民趨利。人們在解決溫飽之後,有了富餘的錢財,旅遊成為普通老百姓並不奢侈的消費。黃姚古鎮的經濟價值顯現。有關方面對黃姚做了些保護和修繕,圈圍起來,賣門票,獲取經濟收入。凡是進黃姚,不管是遊覽的,還是經商、辦事、路過、走親戚的,每個人必須購買100元門票方能進入。古人留下的古鎮老街成為後代有關方面的生財之道,一個避時亂的古鎮連同兩棵老榕樹成為搖錢樹。
黃姚的時代,時代的黃姚。一個世外桃源般的黃姚,經歷為避時亂而初創建堡壘時代、經商發家時代、抗戰避時亂時代、遭遇動亂浩劫時代,走進聚寶生財時代。
我遠道而來,很喜歡黃姚古鎮,黃姚山環水繞的風景,黃姚的龍爪古榕,黃姚的小橋流水人家,黃姚的亭台樓閣,黃姚的古寺廟觀,黃姚的石板老街。
黃姚一條條街巷這裡那裡的特色客棧,店面古樸精巧,門面的文字活潑俏皮且透出幾分「小資情調」,值得玩味。
一家名為「庭院客棧」的小客棧,號稱十二間客房十二種風格,有圖有真相,入住特色客房可以賞庭院、觀山景,覓知音。看那俏皮而又富有哲理的點化文字:居然有房。[1]
作者簡介
楊盛龍,湘西人,土家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