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任寰,字旭南,廣東武備學堂第二期畢業。1909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春參加民軍。民國後任廣東陸軍混成協排長、連長。後投靠林虎,隨林虎參加陳炯明的叛軍,東征後下野回鄉,後因舊部陳濟棠割據廣東,重新投入軍界。陳濟棠下野後淡出軍界。1944年任梅蕉平埔警備區司令。第七戰區司令部高參。1946年加入中國民主社會黨,任該黨廣東省黨部常務委員。1947年當選為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1948年移居香港,1952年去世。

黃任寰
 
出生  

目錄

人物簡介

  黃任寰(1888~1956)字旭南,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清末畢業於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後回鄉任教。辛亥革命時參加民軍起義,歷任排、連、營長。民國5年(1916)桂系護國軍入粵,黃任寰率部響應,嗣升團長兼兩陽警備司令。民國9年援閩粵軍回粵,黃任寰率部在陽江反正,後編入鍾景棠部,任第一統領。時浙軍陳肇英部襲潮汕,黃任寰率部支援,將之擊退。翌年隨粵軍主力參加討桂戰役,率部進至南寧龍州。民國11年6月,陳炯明部叛變,黃任寰率部調韶關堵截北伐軍回師,嗣升任陳炯明軍獨立旅旅長。翌年率部入閩,擊敗臧致平軍,後升任-第一師師長。民國14年,廣東革命政府舉行第一次東征,黃部在軍閥林虎指揮下參加棉湖戰役,為東征軍擊敗。同年10月,第二次東征,黃任寰部在華陽戰役又為東征軍擊潰,黃隻身走上海。民國21年陳濟棠主粵軍政,特聘黃為第八軍總指揮部參謀長,後調獨立第一師師長。之後,又調升第四軍軍長。民國25年夏,陳濟棠發動「兩廣六一事變」失敗下野。黃任寰隨之去職寓居香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返粵任第七戰區長官部高級參謀,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副主任兼參謀長。民國33年(1944),任梅蕉平埔守備區指揮官,組織民眾參加抗日。抗日戰爭勝利後退役,任國民政府-委員。民國37年定居於香港。

  黃任寰原是陳炯明、陳濟棠舊部,曾隨陳炯明反對孫中山「聯俄、俄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駐防梅縣、蕉嶺一帶時,打擊工農運動,軍紀不好,侵擾民眾,蕉嶺華僑曾具呈向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和陳濟棠控告。最終去世於香港。 [1] 1931年至1933年,黃任寰率部駐防蕉嶺時,見當地交通不便,乃與蕉嶺縣政府磋商,整修梅蕉公路,並循古道修築蕉嶺至武平公路,築新東公路(新鋪一東石);派軍士興修蕉嶺公共體育場;將廢廟改建平民醫院;清理亂葬崗,闢建公墓;整頓交通市容,發動軍民種樹,並嚴令保護樹木。此外,還倡修新鋪大橋等。 1933年,黃任寰部移駐梅縣,他與梅縣縣長彭精一合作,組織地方人士成立市政委員會,親自督促部隊,參加拆除舊城牆擴辟街道、填平梅縣體育場地面、疏通梅城下水道等各項建設。又倡建民眾教育館、縣立圖書館、平民醫院和修建古塘坪機場。黃任寰還用公私名義捐資翻印吳蘭修《桐花閣詞》、宋湘《紅杏山房集》、《義何文存》、《梅水匯靈集》、《梅水詩傳》等先賢著作,倡修《梅縣縣誌》和《西陽鄉志》。1934年,他着手修建東山千佛塔,親自前往東山勘測,塔建成後,黃任寰作記,刻石立碑,記其始末。

長征路上巧用心思

[2] 1934年10月初,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何長工忽然接到了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通知,令其立即赴瑞金接受任務。 周恩來與中央軍委副參謀長葉劍英向何長工交代了一項特殊的使命—作為紅軍代表,前往尋烏與粵軍總司令陳濟棠的代表進行秘密軍事談判。周恩來沒有具體交代此次談判的直接目的,只是囑託何長工要勇敢沉着,見機行事。而實際上,此次談判將直接關係到中央紅軍能否順利打開西進通道,順利突出重圍,通過蔣介石在中央蘇區周圍精心部署的封鎖線。 陳濟棠號稱「南天王」,屬地方實力派,歷來與蔣介石矛盾重重。第五次圍剿開始後,蔣介石封其為南路軍總司令,指揮粵軍十一個師又一個旅,擔負阻止紅軍向南發展,並向筠門嶺、會昌推進的任務,一方面借陳濟棠之力圍剿紅軍,另一方面則讓粵軍在與紅軍的作戰中消耗實力,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陳濟棠對此心知肚明,當然不會輕易上當。於是,雖然在蔣介石的壓力下,粵軍也向紅軍陣地實施了進攻,但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暗地裡則秘密派人向紅軍進行不再互犯的試探。

毛澤東對此高度關注,指示粵贛省委書記劉曉與何長工要抓住這一時機,充分利用敵人內部的爭鬥,加強統戰工作,同時要緩和前線局勢,將主力紅軍抽下來整訓,積蓄力量,以備不虞。粵贛省委負責人依計行事。因而,在南線戰場上,雙方外打內通,明打暗和,戰事始終比較和緩。蔣介石雖勃然大怒,卻也無可奈何。 1934年9月,陳濟棠再次派出代表,要求與紅軍代表進行談判。這一要求對於正在醞釀突圍西進的中央紅軍來說正中下懷。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馬上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力爭與陳濟棠達成協議,借道西進,順利突出國民黨圍剿軍的包圍。

中革軍委主席朱德致信陳濟棠,同意進行談判,建議雙方停止作戰行動,訂立反日作戰協定。同時,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確定以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潘漢年與何長工作潘漢年與何長工在粵軍的秘密護送下,到達粵軍獨1師2旅旅部所在地尋烏縣羅塘鎮,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的兩層小樓上,與粵軍代表楊幼敏、黃質文、黃任寰進行秘密談判。

為談判代表。朱德於10月5日親筆署名,為潘、何二人寫下了介紹信。 潘漢年與何長工在粵軍的秘密護送下,到達粵軍獨1師2旅旅部所在地尋烏縣羅塘鎮,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的兩層小樓上,與粵軍代表楊幼敏、黃質文、黃任寰進行秘密談判。 就在雙方代表尚在為協議內容而緊張談判之時,紅軍的戰略轉移行動已經開始。何長工掃到周恩來發出的密語電報:「長工,你餵的鴿子飛了。」粵軍代表非常敏感,立即迫問:「是否你們要遠走高飛了?何長工平靜作答:不是,這是說談判成功了,和平鴿上天了。」但其內心則非常清楚,紅軍主力已經開始行動,談判必須迅速達成協議。

經過三天三夜的談判,雙方最終達成了五項協議:就地停戰,取消敵對局面;互通情報解除封鎖;互相通商;必要時可以互相借道,紅軍有行動,事先通知陳,陳部後退四十華里。為防泄露消息,雙方沒有簽訂正式協議,只由雙方代表將內容各自記在自己的記事本上。 談判所達成的協議,對中央紅軍的長征意義重大。

紅軍突圍行動開始後,粵軍根據協議,稍做抵抗,即邊打邊撤,或不做堵擊。紅軍也遵守諾言,10月26日,中革軍委專門電令各軍團:「現我方正與廣東談判,讓出我軍西進道路,敵方已有某種允諾。故當粵軍自願撤退時,我軍應勿追擊及俘其官兵。但這僅限於當其自願撤退時,並絕不能因此而削弱警惕性及經常的戰鬥準備。」 紅軍在長征初期,能夠順利通過陳管區,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一、第二道封鎖線,並安全通過第三道封鎖線,一方面是由於紅軍將士的英勇作戰,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說與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的直接指導下,紅軍巧用蔣介石與陳濟棠之間的矛盾,開展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並達成了秘密停戰協議有直接的關係。

投入桂系

1916年桂系入粵,率部響應,加入林虎率領的廣東護國軍第二軍,任第二混成旅第二團團長,後兼兩陽警備 司令。陳濟棠當時在其部下任連長。當時林虎部有三員大將,黃業興、黃任寰、王定華,人稱"三黃散",把他們比作藥鋪里的三黃散,能殺蟲去病,素稱能戰,在1920年桂粵戰爭中,三黃身在桂軍卻是粵人,三黃散一變而為"三黃散(散了的散)。

1920年脫離桂系,任粵軍第五路第一統領部統領。

1922年任粵軍第一軍第五獨立旅旅長。

陳炯明叛變後,任陳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

1923年4月間,許崇智率東路討賊軍自福建開抵潮州、梅州附近,李烈鈞赴汕頭收撫叛軍殘部洪兆麟四師。不久,洪兆麟部乘沈鴻英公開叛變之際(約在5月間)再度叛變,許崇智率部被腰擊於揭陽附近,情形十分狼狽。同時,許軍行抵興梅之部,又為伏於贛南之林虎所部黃任寰、黃業興、王定華等叛軍狙擊,損失慘重,傷亡潰散過半。

1925年被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擊敗,赴滬閒居。

東山再起

1928年,陳濟棠任第4軍軍長兼西區綏靖委員,黃任寰返粵,任西區綏署參謀長。

1929年任第八路軍總指揮部參謀長兼教導旅旅長。

1931年任第一集團軍第三軍第一獨立師師長。

1936年1月,陳濟棠把自己的軍隊編為五個軍,獨一師擴編為第四軍,6月,反蔣失敗下野。余漢謀主政廣東,為籠絡舊人,8月,電請國民政府設五個軍區司令,代替過去各軍軍長,任李振球為第一軍區司令,張達為第二軍區司令,黃延楨為第三軍區司令,黃任寰為第四軍區司令,繆培南為第五軍區司令。並撥一筆巨款,以考察政治為名,令五軍區司令遊歷全國,考察各省軍事政治兩三個月。考察歸來,抗戰事發,五軍區司令撤銷。黃任寰任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副主任兼參謀長、平蕉饒埔四縣總指揮。10月,授陸軍中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