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黑蟋蟀
黃斑黑蟋蟀
中 名: 烏龍仔、赤羌仔(台語發音)、黑蟋蟀、雙斑蟋蟀
俗 名: 黑龍仔
英 文: Field cricket
學 名: Gryllus bimaculatus
分 布: 臺灣地區分布於平地及低、中海拔山區。全球廣泛分布,棲息於草地、農田等環境,可於夜晚路燈附近看見趨光個體;於草叢、落葉或石瓦縫隙裡或農作區也都能找到。
食 性: 雜食性。
目录
認識黃斑黑蟋蟀
(蟋蟀科 / 蟋蟀屬) 體長 25 - 28 mm,頭部及前胸背板黑色具光澤,上翅前端有2個明顯的黃斑,雄蟲翅膀具明顯的渦紋,雌蟲則無但具產卵管,雄蟲會以上翅摩擦發音求偶、警示、宣誓領域等行為。 本屬一種,本種分布於平地或低海拔山區,棲息草叢或落葉、石瓦縫隙裡,成蟲春至秋季出現,夜晚出沒,又些個體會在路燈下活動。
黃斑黑蟋蟀,前翅基部有2枚橫向的黃斑。
黃斑黑蟋蟀,若蟲具翅芽,外觀漸漸像成蟲。
黃斑黑蟋蟀,雄,若蟲,頭部寬圓,後方有不明顯的縱紋,前胸背板方型,左右具褐色斑,腹背黑褐色。
黃斑黑蟋蟀,雄,若蟲,兩眼間有人字的細斑紋。[2]
棲所特性:
土地利用型:主要分布道路系統兩旁邊坡或綠帶或都會區街道邊之路樹植穴或雜物區或安全島(佔56.7%),其次為校園及住宅等人工密集棲所。南部地區如新化、玉井等地丘陵邊的農作區,是台南新化、鹽水一帶鬥蟋蟀材料的來源地。台20公路擴寬初期(1995),黃斑黑蟋蟀棲息在路邊新形成的帶狀草生地呼喚、求偶,數量可觀,第二年便不復舊觀。都會區綠帶常見此情形。
地表狀態:道路系統常在柏油路邊之裂縫,多為石礫地,一般具有較稀疏短草之地被,街道旁之雜物等人工產物長期堆積處。[3]
認識蟋蟀
蟋蟀,又稱促織、蛐蛐兒、蟋蟀欸、蟀子...是直翅目昆蟲的一科。
齧食植物莖葉、種實和根部,都是農業害蟲。身體黑色至褐色,頭部有長觸角,後腿粗大善跳躍,後腿極具爆發力。其雄性好爭鬥,兩翅摩擦能發出聲響。以晝伏夜出的為多,生性孤僻,通常一穴一蟲,發情期,雄蟲才招攬雌蟋蟀同居一穴。
為了方便聽到公蟋蟀的求偶鳴聲,蟋蟀具有位於前腳關節略下方的耳鼓。每種蟋蟀的鳴聲不盡相同。牠們的叫聲是代表溫度,雌蟲不發聲,俗稱三尾子。全世界約有蟋蟀900多種,最普通的為中華蟋蟀,體長約20毫米。年生一代。
蟋蟀利用翅膀發聲,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锉樣的短刺,左邊的翅膀上,長有像刀一樣的硬棘。 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相互摩擦。 振動翅膀就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響。
此外,蟋蟀的鳴聲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禁止進入,又可求偶。 當有別的同性進入其領域內,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以示嚴正警告。
蟋蟀的繁殖經過卵 -> 若蟲 -> 成蟲過程,屬不完全變態。
雌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產卵管,產卵時插入土中。 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
越冬卵於10月產下,第二年4~5月孵化為若蟲。
若蟲蛻皮6次(即6個齡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為成蟲。 成蟲壽命141~151天。 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 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 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4]
黃斑黑蟋蟀外觀特徵:
體長24~28mm。體色全黑;翅膀前端有2個黃斑。外觀特殊,辨識容易。本科成員雄、雌蟲翅膀結構不同,雄蟲可用上翅磨擦發音,有求偶、警示、領域宣示等作用。
黃斑黑蟋蟀雄蟲頭部寬圓,後方有不明顯的縱紋,前胸背板方型,左右具褐色斑,腹背黑褐色,前翅基部有2枚橫向的黃斑。
- 雄蟋蟀翅膀上有漩渦狀斑紋,會鳴叫,好鬥成性
- 雌蟋蟀翅膀交叉式細紋,不鳴叫,尾端有產卵管
生態習性:
黃斑黑蟋蟀即民間用來鬥蟋蟀的主角,雄蟲可用前後翅摩擦發音,白天不發音,蟄伏在草叢隱蔽處不易被發現;夜晚鳴聲宏亮,有求偶、警示、領土宣稱等作用。
本種即民間用來鬥蟋蟀的主角。[5]
- 雄蟋蟀翅膀上有漩渦狀斑紋,會鳴叫,好鬥成性
- 雌蟋蟀翅膀交叉式細紋,不鳴叫,尾端有產卵管
黃斑黑蟋蟀的棲息環境
1. 採集地點
黃斑黑蟋蟀分布於平地或低海拔山區,棲息草叢或落葉、石瓦縫隙裡,成蟲春至秋季出現,夜晚出沒。」在鄉間的田野中發現了台灣大蟋蟀、褐草小蟋……,其中黃斑黑蟋蟀的數量最多。
2. 採集時機
黃斑黑蟋蟀為夜行性昆蟲,若蟲與成蟲棲息在草叢中,黃昏為公成蟲開始鳴叫的時間,夜間活動頻繁。春天時若蟲數較多,秋天為成蟲繁殖期,卵產於鬆軟的土裡,所以利用黃昏至夜晚的時間採集。
3. 採集方式
傍晚時分,利用黃斑黑蟋蟀公成蟲發出鳴叫聲,循著發聲來源,使用捕蟲網在草地上捕捉。[6]
黃斑黑蟋蟀的飼養方式
1. 飼養箱
黃斑黑蟋蟀喜歡生活在陰涼的草堆中,所以在透明飼養箱中放進原棲地的泥土,種植些許植物,土量大約箱子的五分之一(約3-4公分),模擬牠們的自然棲地。給予大一點的活動空間,放置一些瓦楞紙隔開蟋蟀,避免互咬。蟋蟀為雜食動物,為了防止高齡吃掉幼齡,將不同齡期若蟲分開飼養。食物不要放置太久,當有異味產生時,代表環境已有黴菌產生,蟋蟀容易受感染而生病。飼養箱上用透明壓克力板覆蓋,並留有通風空間,方便觀察拍照。
2. 食性
- 說明: 黃斑黑蟋蟀為雜食偏肉食昆蟲,食性非常廣泛,在饑餓狀態下,連同類都吃。
(1)覓食方式:利用觸角偵測食物氣味。先用前足夾住獵物,再用大顎切碎、口器咀嚼獵物。
(2)食用肉類的蟋蟀長得比較大,食用蔬菜的蟋蟀長得較小。
(3)食用蔬菜的蟋蟀,糞便顏色較淡,水分較多。[7]
黃斑黑蟋蟀各齡期生命週期
黃斑黑蟋蟀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漸進變態,一生歷經卵,若蟲,成蟲三階段,成長史中沒有蛹的階段。
牠的成長速度和溫度成正比,溫度越高成長越好,發育較快,生命 週期就較短,溫度低成長較慢,生命週期就較長。
春季夏季大都為若蟲階段,秋季為成蟲繁殖期,雄性成蟲交尾後死亡,雌性成蟲在秋末時將產卵管插在土中或植物的莖部產下卵後也相繼死亡,卵在隔年3-4月時孵化,歷經七-九齡化為成蟲。蛻皮時間會受溫度、 環境和營養影響而有所差別。隨著齡數增加,體型增加,蛻皮間期也隨之變長,有明顯 的增加。[8]
視頻
黃斑黑蟋蟀,你實在是有夠吵的
黃斑黑蟋蟀脫皮全程 32倍數
鬥蟋蟀429 台灣黃斑黑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