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遷行動
鷹遷行動(Operation Eagle Pull),或譯大鵬撤退行動,是美國軍隊於1975年4月12日在柬埔寨金邊實施的空中撤退作戰。金邊在1975年4月上旬時是美國支援的反共政權——高棉共和國的首都,並且已經遭到紅色高棉[1] 的包圍和孤立,完全依賴城西的波成東國際機場才能獲得空運補給物資。隨著紅色高棉的勝利迫在眉睫,美國政府和軍方制定了應急計畫,迅速用直升機將高棉境內所有的美國公民和部分高棉人士疏散到暹羅灣內的海軍艦隊上避難。於4月12日前半天完成的鷹遷行動是一場在戰術上取得成功的軍事任務,執行過程中沒有損失人員。該行動結束5天後的4月17日,紅色高棉軍就占領金邊,高棉共和國宣布投降並且解體。
目錄
籌畫
美軍最早在1973年時,就已對紅色高棉軍逼近金邊的情勢擬定了應急計畫,該年6月27日,駐泰國那空拍儂皇家海軍航空基地|Nakhon Phanom Royal Thai Navy Base|那空拍儂皇家空軍基地的美國第七航空軍司令部發表了〈5060C號應急計畫〉(Contingency Plan 5060C),內容講述金邊的疏散行動,包含如下三大方案:
- 方案1:以定期民間航班或增開航班,從波成東機場運出大使館人員、美國公民及特定高棉籍人士
- 方案2:若是紅色高棉軍的活動阻斷波成東機場的民航機起降,將從那空拍儂基地派遣第56空軍保安憲兵中隊(56th Security Police Squadron)的隊員飛到當地,協助美國空軍以定翼機(必要時增派CH-53直升機或MH-53直升機)運出大使館員、美國公民及特定高棉人士
- 方案3:若是波成東機場停止開放,第56憲兵中隊隊員將會搭美國空軍第21特種作戰中隊|21st Special Operations Squadron|空軍第21特戰中隊的CH-53直升機或美國空軍第40航太搜救中隊|40th Aerospace Rescue and Recovery Squadron|第40航太搜救中隊的HH-53直升機前往金邊市中心的降落區(必要時追加其他市鎮)
事後,方案3進行了修正,決定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與美國駐泰空軍|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Thailand|美國駐泰空軍部隊的直升機聯合執行任務,而且地面的保安部隊也由空軍憲兵改成了海軍陸戰隊員,降落區則從美國大使館附近的街區中挑選。
1975年1月6日,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命令第31陸戰兩棲隊(31st MAU,今美國第31海軍陸戰遠征隊|31st 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第31陸戰遠征隊)進行96小時戒備,使美國海軍支援艦隊得以開赴磅遜(Kampong Som,今柬埔寨西哈努克市)外海,執行鷹遷行動。2月6日,反應時間被縮短為48小時,表示參與行動的艦艇必須維持同等的巡航半徑。2月28日時又將反應時間下砍至24小時,使得這些艦艇必須留在暹羅灣內待命。
3月21日時美國駐高棉大使館預估的難民數量會達到3,600人,遠超出原先預期的400人,因此又發展了另一套疏散流程,當中指示海軍陸戰隊戍衛波成東機場,同時以直升機將待撤人士從金邊市中心接到機場,再由C-130運輸機送去泰國。然而,由於早先時將補給物資空運到金邊的C-130運輸機隊,在返程時也順道載運了許多難民飛出金邊,大幅減少了最終階段裡需要疏運的人數,也令這套疏散流程作廢。
4月3日,由於金邊首都圈的防衛情勢惡化,美國駐高棉大使約翰·岡瑟·迪恩|John Gunther Dean要求鷹遷行動的十人作戰指揮組組員搭乘伯德航空C-130運輸機到波成東機場,以在金邊坐鎮指揮定翼飛機的疏散作業,目標是要在之後的7日內送走約750名的高棉人士,還得冒著被多達每天80至90發的105毫米砲彈、107毫米火箭炮攻擊的危險。4月10日時,紅色高棉軍的砲擊已經過於猛烈,以致於定翼飛機的疏散宣告終止。
在此之後,指揮組員開始在金邊市內物色可供使用的降落場地。當時的紅色高棉部隊控制了湄公河東岸的區域,而金邊市中心坐落於西岸,因此他們選擇了美國大使館東北方900|m的一座足球場,命名為「旅館降落區」(LZ Hotel,11|32|53.16|N|104|55|52.16|E),該地的東側有一排公寓大樓遮蔽,可免於來自河東的砲火攻擊,使任務不易受到干擾,因此成為了最安全的選擇。大使館員原先預計在4月11日開始疏散,但美軍為了讓漢考克號航空母艦也能趕到磅遜外海加入支援,而將日期往後推遲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