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夫·卡爾納普
魯道夫·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又譯卡納普,1891年5月18日-1970年9月14日),是20世紀著名的美國分析哲學家,生於德國雷姆沙伊德。經驗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代表人物,維也納學派的領袖之一。卡爾納普是學物理和數學出身的,在耶拿大學曾受業於弗雷格門下,研究邏輯學、數學、語言的概念結構。受羅素和弗雷格的著作影響。
哲學上早期受新康德派的影響,他最早的作品如《空間、論科學哲學》,《論物理學的任務和簡化原則之應用》等都可以看到這種影響的印跡。同時他受到了馬赫實證論和經驗論的影響,使他完全走上了實證論的道路。《世界的邏輯構造》是卡爾納普的代表作。
目錄
評價
美國著名哲學家W.V.蒯因(Quine)曾經說過:「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 1891—1970) 是一位非常傑出的人物」,他說:「自從1930年以來,如羅素在前二十年那樣,支配當 時哲學的,就是卡爾納普」。(R.Carnap:Logical Empiricism, ed.J.Hintikka, 1975, p.xiv)
去年適逢這位世界著名的科學哲學家誕生100周年。國際哲學界為此在世界各地分紛為 他召開了各種形式的紀念會,有人甚至稱該年為「卡爾納普年」。由於這個「卡爾納普 年」的熱鬧氣氛,所以我的朋友R.科恩(Cohen)教授給我來信說:「你和我仍然處於美 好的哲學主流之中。」
卡爾納普生於德國西北部的倫斯鎮。他的家庭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宗教傳統。他之所以能 不受這樣傳統的影響,能認識科學的力量,認識科學和宗教與形而上學的不可調和,根 據他的《自傳》(載於「Philosophy of Rudolf Carnap」, Library of Living Philos ophers, 1963),這要得力於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得力於K.畢希納(Buchner)和E.海克爾 (Hackel)的唯物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卡爾納普在耶拿大學學習,哲學和物理學是他的主科。當時在那裡 任教的,有著名新康德主義哲學家B.鮑赫(Bauch),大物理學家M.維恩(Wien)和當時還 不知名的「新邏輯」的創始人之一G.弗雷格。在這些教授當中,卡爾納普從弗雷格那兒 學到的東西最多,他使卡爾納普明確了概念分析和語言表述分析(the analysis of lin guistical expressions)的功能;表述和被表述對象的關係,以及指稱(Bedeutung, de notation)和意義(Sinn, significatum)的區別,總而言之,他H·弗雷格那裡學到:我 們可以拋開表述的意義,而制定純形式的邏輯演算理論,但是同時他也認識到了「意義 分析」(the analysis of meaning)的重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卡爾納普在鮑赫教授的指導之下,完成了以《論空間》為名的論文 ,並獲得博士學位。在這篇論文中,卡爾納普指出:哲學家們之所以對空間問題爭論不 休,原因在於他們忽視了三種不同空間的區別:直觀空間、數學或邏輯空間和物理空間 。他指出,科學的空間不是如康德所謂純直觀的,而是經驗的。卡爾納普的這個觀點和 H.亥姆霍茨、A.愛因斯坦和M.石里克是完全一致的。
1926年,卡爾納普應石里克之邀到納也納大學任教,同時參加「石里克小組」,成為維 也納學派主要成員之一。當時,小組討論會處於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熱」之中。 卡爾納普在《自傳》中提到他和維特根斯坦的關係,認為「維特根斯坦對他的影響僅僅 次於弗雷格和羅素」。主要有兩點:一是數學和邏輯命題僅是些重言式(tautologies) ,與實在無關;一是所有形而上學命題都是沒有認識意義的「偽命題」(pseudoproposi tions)。但是卡爾納普對維持根斯坦關於神秘的觀點(The view of the mystical)則持 反對態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