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魚龍

魚龍(拉丁語學名:Ichthyosauria,來自希臘語ιχθυς,「魚」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種類似魚

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

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

在三疊紀中期今天還未能確定的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為魚龍,這個過程類似海豚和鯨的

演化過程。在侏羅紀它們分布尤其廣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中文名魚龍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綱爬行綱

亞 綱闊孔亞綱目魚龍目

目錄

簡介

脊椎動物,古爬行動物,屬魚龍類。體呈紡錘形,外形似魚,四肢變成鰭腳,適於游泳,背鰭肉質,

尾鰭上葉短,下葉長。頸極短,眼大,吻突出較長,牙齒尖銳。生活于海洋中。性兇猛,以動物為食。

卵胎生。侏羅紀最繁盛。我國古生物學家在西藏珠穆朗瑪峰海拔4800米的高山上發現的「西藏喜馬拉雅魚龍」,

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脊椎動物化石,證明該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體長達10米,生活於三疊紀早期,在白堊紀滅絕了。

古爬行動物名。外形像魚,生于海洋。四肢槳狀,適於游泳。眼大。嘴長,牙齒尖銳,肉食。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

考古

魚龍最早的描述是1699年在威爾士發現的化石殘片。

1708年最早的脊椎化石兩次被發表,懷疑為大洪水的遺蹟。1811年瑪麗·安寧在今天被稱為侏羅紀海岸

的萊姆里吉斯發現了第一具完整的魚龍化石。此後她相繼發現了三個具不同的化石。

1905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恐龍遠征隊在三疊紀是淺海的內華達州發現了25具化石。這些化石今天陳列在加

利福尼亞大學的考古博物館中。其它化石今天依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伊縣的州立柏林魚龍公園裡被參觀。

1977年內華達州將三疊紀的魚龍沙尼龍(Shonisaurus)定為州化石。內華達是唯一一個擁有一具完整的、

17米長的沙尼龍的州。1992年一位加拿大魚類學家發現了至今為止最大的魚龍化石,它長23米。

我國的話發現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新鋪鄉一帶,最長可達13米,目前保存在桂林理工大學地質博物館序廳 。

是目前國內博物館收藏中最大的一條魚龍化石 ,可謂無價之寶。

起源

那時的海洋里還生活着一類短頭魚龍,它的頭短而粗,嘴裡長着幾排像紐扣似的牙,原來它是生活在海底靠吃軟體動

物為生的魚龍。它用那紐扣般的牙齒,「咔吧」一下子就壓碎了軟體動物的殼,把裡面鮮嫩的肉一口吞到肚子裡。

短頭魚龍頭雖然小,但個頭卻不小,它的四肢比同時代的其它魚龍都要長很多。

有的短頭魚龍能長到10~14米,比起混魚龍來,它可是「彪形大漢」了。

魚龍大家族中最常見的就是生活在1.5億年前的真魚龍了,我們常說的典型的魚龍就指的是它。它的身體為流線型,

皮膚裸露,很適於在水中游泳。它長長的腦袋,鼻孔長在頭上方,嘴裡長滿了又尖又大的牙,最多可達200個。

魚龍有兩隻大眼睛,還長着一種叫鞏膜環的保護眼睛的結構,這說明魚龍的視力很強。它的聽力也比其他爬行動物好。

難怪有人夸它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海中霸王呢!魚龍是怎樣在大海中遨遊的呢?是像魚,還是像海豚?科學家告訴我們,

它游起來更像現代的企鵝。幾年前,在英國的一個博物館地下的採石場裡,發現了一些魚龍化石,有脖子、前肢和尾巴。

經過仔細的研究,發現魚龍是用前肢作「定向舵」,用大尾巴作推動器。如果它想緩慢遊動時,就用兩個前肢划水,

如果要快速前進時,就使勁地搖動大尾巴,像箭一樣,划過水面,飛馳而去。

啊,一個小腦袋露出了海面,緊接着是一個細長的脖子,它游向了岸邊,爬上了岩石。它的身子又扁又平,

四隻像海豹一樣的鰭腳又寬又有力,就是憑着它們,它爬上了岸邊的岩石。這個怪模樣的傢伙是誰?它是海洋里的

又一個霸王——蛇頸龍。一個科學家形容它就像「一條大蛇穿在一隻烏龜身體內」。它可是一個兇殘的肉食者,

不僅能吃魚類,有時還能捉住俯衝到海面捕食的翼龍呢!蛇頸龍在地球上一直生活了1.1億多年。世界各個

海洋和大湖裡都留下了它們的身影。它們和最後一批恐龍一起在距今6500萬年的時候絕滅了。

在儒勒·凡爾納的《地心遊記》中有魚龍與蛇頸龍相鬥的描寫,在電子遊戲半條命中有一種水下的外星動物被稱為魚龍。

中生代海洋中生存過的已絕滅的魚形爬行動物,歸類於爬行綱中的調孔亞綱。1821年,柯尼希認為它們是介

於魚類和爬行類之間的動物,創立了魚龍 (ichthyo-saurus)這個詞。居維葉曾對魚龍有過較形象的

描述:「魚龍具有海豚的吻,鱷魚的牙齒,蜥蜴的頭和胸骨,鯨一樣的四肢,魚形的脊椎。」指出它們是一類古老的爬行動物。

1835年,布蘭維爾把魚龍作為一個獨立的綱(ichthyosauria),列入脊椎動物亞門。四年後,著名的英國古脊

椎動物學家理查德·歐文將魚龍和鰭龍類合併,作為一類,稱enaliasauria,包括兩個目:魚龍目和蛇頸龍目。

隨着魚龍化石的增加,魚龍的分類位置也不斷地得到重新認識。1956年,a.s.羅默將它們單獨列為一個目,

歸於上孔類(parapsida),1968年,羅氏研究了北美晚白堊世的一個完整魚龍的頭骨構造。他將魚龍歸入調孔類。

魚龍的起源,當前尚缺少可靠的線索,已知最早的早三疊世晚期的化石,就已高度地特化。

因此它們的祖先應出如今三疊紀以前。由形態構造推測,魚龍可能起源於杯龍類。

侏羅紀的魚龍屬(ichthyosaurus)是典型的魚龍。它們的外形酷似一些大型快速游泳的魚類,紡錘形的身體,

皮膚裸露,三角形的頭向前伸出似劍的長吻,嘴內長滿錐狀的牙齒,牙齒有迷路構造。在德國侏羅系的海相地

層中盛產魚龍化石,保存情況非常好。在粘土板岩上,常從側方印出清楚的身體軟體部分,可清晰見到一個

肉質的背鰭和尾部由一串下折的尾椎骨構成的上葉小,下葉大的倒歪形尾。魚龍的這一體現快速游泳的適應型

式從三疊紀延續到白堊紀,僅有量的改變。例如它們的個體變大,歪形的尾鰭加大,前肢鰭腳變長。

魚龍類的身軀構造說明,它們完全失去了上陸的能力。關於魚龍的生殖方式,當前多認為屬卵胎生。這種推斷

在德國符騰堡地區出土的魚龍化石得到證明。在保存完好的魚龍骨骼的腹腔部位,除了可以識別出它們的一

些食餌,如頭足類、魚類外,還有魚龍的幼體,其中有的已墮落於泄殖腔之外。

分類

它的拉丁文原意就是魚形蜥蜴,它也確有魚一般的外形,不過它更象現代海洋中的另一類魚形哺乳動物——海豚。

像海豚一樣,為了更好適應水中的生活,它的身體演化成最適合在水中游泳的流線型身體。它那用於在陸地

上爬行的強壯的四肢,已經演化成用於在水中保持身體平衡 的纖弱的鰭狀肢,而那條長而細的尾巴則進化成

一條短而強壯的尾鰭。它有肺並用肺呼吸,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魚龍便要到水面上來換換氣。更多的時候它在昏暗

的深 海中獵食、嬉戲。它們是當時的海洋中最出色的獵手,一雙特大的眼睛,即使在昏暗的深海里,也能清

楚的看到獵物細微的移動。獵物一旦被鎖定,它便左右來回快 速、有力地擺動強壯的尾鰭,象出膛的魚雷

般飛快地射向獵物,那張狹長有力、長滿匕首般鋒利牙齒的巨口,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任何獵物撕得粉碎。

最早的魚龍在三疊紀的早期便已出現,在此後的一億多年間,它們演化出一個龐大的家族,大的身長可達23 m,

體重數十噸,小的僅有1—2 m。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它們共分為五個科。

前三科主要生存於三疊紀,是一些較原始的魚龍,後兩個科主要包括侏羅紀和白堊紀一些進步的魚龍。

繁殖

與其它返回海中的爬行類相比,魚龍已完全適應了在海洋中生活,它們纖弱的四肢再也不能將龐 大的軀體馱上海岸,

也就意味着它們必須讓它們的卵在自己的體內孵化,並在海水中產下它們的小寶寶。有化石標本顯示,魚龍很可能象

現代的鯨類和海豚一樣生 產,小魚龍也是尾巴先生出來的,直到頭從母親的生殖器中出來,小魚龍才被「觸發」第

一次呼吸,這是為了避免小魚龍在生產的過程中窒息而死。

食物

根據有限的存留在魚龍化石的胃部的物質,可以分析出魚龍都吃些什麼。古生物學家發現魚龍化石體內常保存有一些

特別的東西,如骨骼、石頭等,後來經研究發現這些骨骼是頭足類動物的骨骼(已經滅絕的頭足類動物,大部分是箭石)。

據此,部分古生物學家認為:頭足類是魚 龍的主要食物,除此之外,魚龍還吃魚和其他海洋動物。但是,也有學

者提出:魚龍的形態一直是朝向追求高速度方面演化,如其主要以頭足類為食物,似乎與其演 化方向不協調,大部分魚龍應

該是以其速度優勢,以捕食魚類為主的。在其捕食的魚類中,可能有以捕食頭足類為生的,

當然,也不排除魚龍偶爾會捕食一些頭足類 動物。[1]

參考資料

  1. 魚龍,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