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魏長城遺址
圖片來自樂嗨旅遊

魏長城中國戰國時期魏國所興建的長城。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大荔縣韓城市境內。魏長城遺址南起華山朝元洞西,依地勢蜿蜒北上,經大荔、澄城、合陽等縣,止於韓城市南面黃河西岸城南村,是戰國時秦國與魏國的分界線。始建於魏惠王十九年(前358年),魏惠王二十五年(前352年)時在原長城的基礎上繼續擴建。此長城曾對秦的進攻起到重要的防禦作用。秦國滅亡魏國以後,該長城隨之廢棄。

目錄

遺址特點

遺址由6段城牆遺址,9處烽火台遺址、1處城址組成。9處烽火台之間距離均由長城城牆連接。整個城牆與烽火台由10厘米厚夯土層堆砌而成。2012年,魏長城遺址作為中國早期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宜君戰國魏長城遺址位於陝西宜君縣北部的山樑上,形成一條縱貫南北的天然原始屏障。現存長城遺址總長9594.5米,夯土築成,東北接黃陵縣魏長城。

歷史沿革

魏惠文王[1] 於十二年(公元前358年)至十九年(前351年)開始修築。 魏長城是戰國時代魏國為防禦秦國而修建的長城。因位於魏國西境,故稱魏西長城。 魏文侯變法圖強以後,魏國國力強盛,在河西擴展大片領土,並派大將吳起鎮守西河。為防秦的東擴和防戎,魏國修築長城以鞏固河西邊防。

史料記載

據史籍記載:「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魏長城是秦魏雙方不斷征戰的產物,是戰國時期最複雜的長城之一。有學者表示,對魏長城進行研究,有助於了解秦魏發展史和河西地區開發史等一系列問題,故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同時有助於了解河西地區自然環境的變遷情況,為該地區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故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長城是戰爭的產物。春秋戰國時各國為了互相防禦,各在形勢險要的地方據險設關,修築長城。公元前657年,楚國的方城開了我國修築長城的先河。其後齊、魏、燕、趙、秦的長城相繼而築。

《史記·秦本紀》載:「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魏國修築長城也是迫於無奈。公元前332年以前,華陰長澗河以東屬魏國陰晉邑,邑城遺址在今岳廟東2.5公里處。秦魏邊境,戰事不斷。《史記·魏世家》載「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史記·秦本紀》還載,公元前362年,即魏惠王九年,秦攻魏少梁(今韓城),破魏軍,擒魏將公孫痤,為抵抗秦軍入侵,魏國於公元前358年,即魏惠王十二年開始在黃河以西與秦交界處修築長城。

《水經注》述,魏惠王「使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公元前351年城成。次年又進一步擴建。

雖然此城在御秦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然秦魏邊境一直戰事連綿。公元前354年,秦奪取了魏城少梁;公元前352年,秦攻魏河東,取安邑(山西夏縣)。

公元前351年,秦攻魏固陽;公元前340年,秦衛鞅攻魏,大破魏軍,俘公子卯,魏勢漸衰。以至於公元前332年,魏惠王將陰晉邑獻給秦國以求和,秦方改陰晉為寧秦縣。從今遺址看,魏長城當年宏偉壯觀的氣勢可見一斑,它在中國的長城史上塗上了難以抹煞的一筆。而且,它比北長城早144年。

考古發現

據陝西魏長城資源調查隊隊長岳連建介紹,宜君戰國魏長城修築在溝壑險峻的山樑、溝邊,依山就勢蜿蜒形成一條縱貫南北的軍事防禦屏障和攻守兼備的軍事要塞。

據最新的考古勘探發現,魏長城遺址距今有2300多年,由6段城牆遺址、9處烽火台遺址、1處城址組成。其中保存較好的單體烽火台遺址呈東北至西南方向,9處烽火台之間距離均約500米,由城牆連接。其中偏橋村北現存一段城牆遺址長約150米,寬約3—5米,高約3米,整個城牆與烽火台由10厘米厚夯土層堆築成。

參考文獻

  1. 如何評價秦惠文王嬴駟?,知呼,201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