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高坪區四川省南充市市轄區。高坪自古以來即以「果州」著稱,漢置安漢縣,隋設南充縣,1993年撤縣建區。

南充市高坪區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北緯30°35′-31°51′,東經105°27′-106°58′之間。幅員面積813平方千米。高坪區境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無霜期長,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少,多數年份出現日照偏少現象。境內鹽滷及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豐富,水能開發前景廣闊。

高坪區是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和省級衛生城市,素有「絲綢之鄉」「柑桔之鄉」的美譽。2018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171.81億元,同比增長9.4%。[1]

目錄

建置沿革

西漢初置安漢縣。隋開皇十八年(593年)改為南充縣。明為順慶府。1950年建南充縣。

1993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96號):撤銷南充地區、南充市、南充縣,設立地級南充市。市政府駐順慶區。南充市設立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高坪區轄高坪、龍門、長樂、東觀、青居、小龍、江陵、勝觀、石圭9個鎮和會龍、走馬、黃溪、浸水4個鄉,高坪區政府駐高坪鎮。註:即以原南充縣嘉陵江東岸9鎮4鄉(由原南充縣33個鄉鎮合併的)設立高坪區。

行政區劃

1997年,高坪區轄12鎮14鄉:高坪鎮龍門鎮小龍鎮江陵鎮擦耳鎮長樂鎮勝觀鎮東觀鎮老君鎮青居鎮石圭鎮闕家鎮、走馬鄉、黃溪鄉、馬家鄉、萬家鄉、青蓮鄉、小佛鄉、會龍鄉、御史鄉、斑竹鄉、鄢家鄉、隆興鄉、喻家鄉、溪頭鄉、浸水鄉。區政府駐高坪鎮,距市中心3千米。

1998年,高坪區轄高坪、小龍、龍門、江陵、擦耳、勝觀、長樂、東觀、老君、永安、青居、闕家、石圭13個鎮和螺溪、鳳凰、青蓮、走馬、喻家、御史、會龍、南江、馬家、隆興、斑竹、鄢家、黃溪、二家、天峰、青松、萬家、小佛、浸水、溪頭20個鄉和白塔街道辦事處,367個村、25個居委會。

2000年,高坪區轄1個街道、14個鎮、19個鄉。

2005年,高坪區轄1個街道、17個鎮、17個鄉:白塔街道、高坪鎮、小龍鎮、龍門鎮、江陵鎮、擦耳鎮、老君鎮、東觀鎮、長樂鎮、勝觀鎮、永安鎮、闕家鎮、石圭鎮、青居鎮、青蓮鎮、都京鎮、會龍鎮、螺溪鎮、小佛鄉、走馬鄉、喻家鄉、馬家鄉、黃溪鄉、萬家鄉、御史鄉、隆興鄉、斑竹鄉、鄢家鄉、浸水鄉、溪頭鄉、青松鄉、鳳凰鄉、二家鄉、天峰鄉、南江鄉。

2006年6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30號)批准:同意南充市嘉陵區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和南充市嘉陵區與高坪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將南充市高坪區青居鎮聯工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嘉陵區文峰鎮管轄;將南充市高坪區溪頭鄉江中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嘉陵區河西鄉管轄。

2006年6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31號)批准:同意南充市高坪區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南充市高坪區轄30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具體批覆如下:一、撤銷二家、小佛、天峰3個鄉和高坪鎮。二、擴大2個鄉鎮的行政區域。將原二家、天峰2個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東觀鎮。東觀鎮政府駐東觀場。將原小佛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浸水鄉。浸水鄉政府駐浸水場。三、原高坪鎮改為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由南充市按照規定程序自行批覆。調整後高坪區轄2個街道、16個鎮、14個鄉:白塔街道、清溪街道、小龍鎮、龍門鎮、江陵鎮、擦耳鎮、老君鎮、東觀鎮、長樂鎮、勝觀鎮、永安鎮、闕家鎮、石圭鎮、青居鎮、青蓮鎮、都京鎮、會龍鎮、螺溪鎮、走馬鄉、喻家鄉、馬家鄉、黃溪鄉、萬家鄉、御史鄉、隆興鄉、斑竹鄉、鄢家鄉、浸水鄉、溪頭鄉、青松鄉、鳳凰鄉、南江鄉。

截至2018年,轄7個街道辦、12個鎮、13個鄉(白塔街道、清溪街道、龍門街道、小龍街道、青松街道、青蓮街道、都京街道、江陵鎮、擦耳鎮、螺溪鎮、長樂鎮、勝觀鎮、會龍鎮、東觀鎮、老君鎮、青居鎮、石圭鎮、永安鎮、闕家鎮、鳳凰鄉、隆興鄉、斑竹鄉、喻家鄉、御史鄉、鄢家鄉、馬家鄉、南江鄉、走馬鄉、黃溪鄉、萬家鄉、溪頭鄉、佛門鄉。[2]);有351個行政村,2769個村民小組;47個社區,293個居民小組。[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南充市高坪區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北緯30°35′-31°51′,東經105°27′-106°58′之間。東北與蓬安縣相鄰,南面與岳池縣接壤,西部與順慶、嘉陵兩區隔江相望。境域南北直距39.5公里,東西直距35.4公里。1997年,高坪區面積841.9平方千米,2013年高坪區面積806平方公里,2014年高坪區幅員面積8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高坪區屬丘陵地區。受地質、山脈、河流、氣候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形成平壩、淺丘、中丘和低山地貌。

高坪區地勢東高西低,形成由東向西緩傾走勢。

高坪區東部是華鎣山脈支系金城山,為高坪區最高點,海拔824.6米。南邊溪頭鄉火星村梯子灣靠嘉陵江邊,是高坪區的最低點,海拔243米。

平壩地區分布在區境嘉陵江沿岸的江陵、龍門、小龍、高坪、青居、溪頭等鄉鎮部分村社的一、二級台階上,一般海拔280米左右,約占總面積的45%。

淺丘寬谷帶壩地區,分布在區境腹地的東觀、走馬、老君、青蓮、馬家、喻家以及御史、長樂、龍門、擦耳石圭、斑竹等鄉鎮部分村社,海拔在300米左右,約占總面積的24%。

高坪區中丘中谷分布在擦耳、會龍、長樂、老君、青蓮、高坪、青居、石圭、闕家、溪頭等鄉鎮部分村社,海拔330米左右,約占總面積的27%。

低山、深谷地區,主要分布在金城山脈及其支脈的隆興、勝觀、鄢家、黃溪、萬家、浸水、小佛等鄉鎮部分村社,海拔500米以上,約占總面積的4%。

氣候環境

高坪區境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無霜期長,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少,多數年份出現日照偏少現象。

氣溫:1993—2007年,區內平均氣溫17.8℃,1996年平均氣溫偏低,1997—1998年、2001—2004年、2006—2007年,溫度偏高,其餘年份平均氣溫正常。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2005年1月2日,僅為-2.1℃。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2006年9月1日,為41.9℃。

地表溫度:累年平均地表溫度18.1℃,極端最高地表溫度67.8℃,出現在2001年7月10日;其次為67.7℃,出現在2006年9月1日;極端最低溫度為-4.4℃,出現在1994年1月21日;其次是-3.3℃,出現在2001年12月22日。

降水:累年總降水量13072.6毫米,平均每年933.8毫米。其中,日降水量較多的有,1998年7月20日,日降水量138.6毫米;2002年6月8日,日降水量170.7毫米;2004年7月31日,日降水量126.8毫米;2007年7月17日,日降水量136.1。一般7-8月份是降水出現最頻繁最多的月份,較易達到暴雨天氣,尤其7月份達到暴雨的日數最多。2006年11月20-30日連續降水11天,為最長降水日數。2001年12月14日-2002年1月16日,34天無降雨,為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

濕度:高坪區境內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空氣濕度大。年均相對濕度為79%。一年中以秋季的相對濕度為最大,冬季次之,春季和夏季差不多。9月、10月相對濕度最大,在83%左右。年極端最小相對濕度,一般出現於春季的3月、4月或冬季的12月、1月。冬季和春季空氣比較乾燥,容易產生春旱。

霧日:高坪區多霧。每年的霧日多出現於10月份至次年1月份,其中又以12月份為最多。區內各地的年平均霧日在30天以上。大霧一般出現在4點至9點,持續時間可長達6-12個小時,午後才散去。區境多霧的原因頗為複雜。特殊的丘陵地形,相對濕度比較大,風力微弱,夜間晴朗無雲,接近地面的空氣因輻射而散失熱量,氣溫降到露點以下,水汽就容易凝結成輻射霧。低雲觸地,移動遲緩,也增加了霧日的記錄。此外,盆地高空常有逆溫層的存在,也促進了霧的形成。

日照:累年平均日照時數1676.4小時,多數年份出現日照偏少現象,尤其是1999年全年日照時數788.4小時,只有2006年日照有偏多現象,全年日照時數1313.5小時,各年8-9月份日照時數為全年最多。

風:高坪區的年平均風速多在1.2-1.7米/秒之間,一年中無風的時間在40%以上。風向隨季節而變化,一般以偏北風為主。每當強冷空氣入侵或夏季發生雷雨天氣時,常有大風伴隨出現。多年平均每年發生7-9級大風2.4次。寒潮性大風多發生於春季。溫度驟降,寒氣逼人,持續時間較長,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區境雷雨性大風多出現在7-8月份,常伴有雷電、冰雹或暴雨,風向不穩定。[3]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截止到2014年,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鹽岩地質儲量1.7萬億噸,石油儲量7779萬噸,天然氣儲量90萬億立方米。

高坪境內地下資源主要有鹽滷、油氣、砂金、鋯石鈦鐵砂和天然建材等。以岩鹽滷資源蘊藏量為大,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境內鹽礦貯存於三迭系下統嘉陵江組和中統雷口坡組,為咸化淺海陸棚瀉湖相灰岩、白雲岩、硬石膏岩、石鹽岩夾雜鹵石岩沉積而成,含鹽1-7層,一般單層厚度10-30米,最小厚度10厘米,最大厚度60-70米。東觀鎮境內的充65#,系雷口坡組,見礦4層,單層厚4.5-95米;充2#,打孔2875米深,見鹽層兩個,厚度分別在22米和52米;嘉陵江組見礦4層,單層厚1-21米,礦層厚度205.5米。

油氣系川中油田構造,經1956年地質細測、1957年重磁力詳查、鑽探,發現工業性油流,曾先後於1957年2月和1958年5月在東觀鎮設立川中鑽探籌建處、開採證實。油層性質屬裂縫性儲油空間,以溶孔,介殼間隙、裂縫為主、油氣水垂直移動不明顯。新疆油田發現後,鑽探重點轉移新疆。據有關資料調查,高坪區有油氣井21口。能正常出油氣的15口,年產原油1500多噸,產氣10萬m3。

砂金主要分布在嘉陵江區境段沿岸二、三級階地下部砂礫層中。以龍門鎮鐵錢壩、青居鎮牛肚壩和溪頭鄉溪頭壩儲量較豐,一般在二級階地砂礫層,厚度10-15米左右,三級階地2-7米左右。鋯石鐵砂礦分布在青居鎮境嘉陵江岸二級階地底部砂礫層及溪河漫灘中部、尾部黑砂層,儲量欠豐,尚未開發。區內天然建材資源豐富,以嘉陵江岸灘涂的砂、卵石和東觀、長樂、青居、小佛、浸水、老君、走馬等鄉鎮的硬石常年供應市內各建築單位。

生物資源

截止到2014年,高坪區生物資源820多種。

其中動物資源240餘種(爬行類16種、兩棲類7種、魚類80餘種、鳥類110多種、野獸類20多種)。以產於嘉陵江龍門沱(龍門鎮境)的「江團」(長吻)最為名貴,肉嫩味美,營養豐富,為南充著名特產。

植物資源580多種(用材林90多種,經濟林110多種,薪炭林20多種,藥用植物280多種,觀賞植物70多種)。隨着植樹造林的開展,尤其是成片林區的開發建設,一些多年不見的鳥獸又在林區出現。2009年末,高坪區活立木蓄積量已達38萬m3,森林覆蓋率達38.4%。經省、市檢查驗收,各項綠化指標已達到「實現基本綠化」階段規定的指標。

水能資源

水能開發前景廣闊,嘉陵江16級梯級電站開發中有3級在境內。[4]

區域人口

1997年,高坪區人口54.4萬。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高坪區總人口543574人,其中:白塔街道47964人,高坪鎮42470人,小龍鎮21916人,龍門鎮49961人,江陵鎮24263人,搽耳鎮14144人,老君鎮13994人,東觀鎮21239人,長樂鎮19670人,勝觀鎮12339人,永安鎮10378人,闕家鎮11002人,石圭鎮11345人,青居鎮18723人,青蓮鎮10126人,小佛鄉8710人,走馬鄉19653人,喻家鄉7888人,馬家鄉11626人,黃溪鄉10495人,萬家鄉4371人,會龍鄉16440人,御史鄉11224人,隆興鄉14946人,斑竹鄉12042人,鄢家鄉6906人,浸水鄉9752人,溪頭鄉15713人,青松鄉9735人,螺溪鄉16034人,鳳凰鄉10383人,二家鄉5721人,天峰鄉10993人,南江鄉11408人。

截至2014年,高坪區總人口60萬。人口密度為868人/平方公里。

高坪區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已降至1.0‰,人口處於低生育水平時期,人口再生產類型已轉變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

高坪區區內有回、苗、藏、土家、彝、滿、佤、黎、門巴、瑤、基諾、壯、布依、侗、僳僳、納西、羌、蒙、怒、京等少數民族20多個,多系與漢族人口通婚遷入境內,散居區內各地。[5]

2018年末公安戶籍總人口59.72萬人,其中:男性30.82萬人,女性28.90萬人;鄉村人口36.78萬人,城鎮人口22.94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886人,出生率為9.79‰;死亡人口3327人,死亡率5.54‰;自然增長率4.25‰。年末常住人口61.39萬人,城鎮化率46.4%,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

概述

2018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171.81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27億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0.90億元,同比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71.65億元,同比增長10.5%。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6%、50.9%和4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061元,同比增長8.9%。三次產業結構由2017年的17.96:41.8:40.24調整為17.0:41.3:41.7,「三產」首次超過「二產」,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產業結構實現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轉變。

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100.51億元,同比增長9.4%,占GDP比重為58.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0.3%。

全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7億元,同比增長15.5%。其中稅收收入實現5.01億元,同比增長46.6%,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7.0%。全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42.13億元,同比增長26.8%。

第一產業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41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27.05億元,同比增長4.7%;林業產值0.89億元,同比增長3.1%;牧業產值18.84億元,同比增長2.4%;漁業產值1.44億元,同比增長4.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20億元,同比增長1.8%。年末實有耕地面積35486公頃。

種植業:糧食總產量20.71萬噸,同比下降0.2%。油料作物產量2.23萬噸,同比增長1.5%,實現蔬菜(含菜用瓜)產量44.91萬噸,同比增長2.8%。

林業:森林面積26440公頃,森林覆蓋率32.9%。

畜牧業:出欄生豬52.80萬頭,與去年基本持平。出欄牛3550頭,同比增長1.4%。出欄羊12.24萬隻,同比下降2.4%。家禽出欄613.24萬隻,同比增長1.8%。肉類產量達4.94萬噸,同比增長0.4%。

水產養殖業:淡水水產品產量10.00萬噸,同比增長2.1%。

第二產業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9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341.52億元,同比增長13.7%;工業銷售產值332.04億元,同比增長14.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44.62億元,同比增長16.6%;利潤總額15.02億元,同比增長13.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入庫稅金2.03億元,同比增長2.5%。

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29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2.19億元,同比增長46.6%。其中:建築工程產值31.91億元,同比增長27.6%;安裝工程產值15.56億元,同比增長139.8%;其他產值4.72億元,同比增長15.0%;竣工產值30.63億元,同比增長72.6%,從事建築業平均人數20368人,同比增長56.6%。

第三產業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67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64.13億元,同比增長12.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5.7%;農村市場零售額33.54億元,同比增長12.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4.3%。從行業看,批發業消費品零售總額17.86億元,同比增長12.3%;零售業消費品零售總額60.32億元,同比增長12.7%;住宿餐飲業消費品零售總額19.49億元,同比增長12.6%。

全年接待遊客634.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2.5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6.1%和29.7%。[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8年末全區小學34所,小學在校學生數35823人,同比增長3.3%;專任教師1821人,同比增長0.8%。普通中學36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33939人,同比增長1.8%;專任教師2038人,同比下降0.5%。中等職業教育學校6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學生數9492人,同比下降0.6%;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專任教師332人,同比增長1.5%。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升學率89.2%,高中升學率84.6%。 科學技術 全年獲得專利授權數151件,比去年淨增83件。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51億元,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戶。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90.32億元,同比增長41.2%。

文化事業

「兩館一站」(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免費開放有序進行,惠及群眾15餘萬人;完成精準脫貧村文化活動室建設37個;貧困戶電視信號入戶安裝480戶;廣播「村村通」新建129個村、維護維修131個村;全年放映4224場農村公益電影;組建貧困村業餘文藝隊伍37個,培訓文藝骨幹、文藝愛好者5000餘人次。

醫療衛生

2018年末醫療衛生機構數580個,衛生技術人員總數2908人,其中執業醫師1139人,全區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3842張。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2‰,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城鄉居民醫療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體育事業

區級體育協會11個,新建農體工程27個。區體育館全年免費開放8萬人次;各類學校、協會等組織向省市輸送專項體育人才100餘人,開展區級體育活動14次;組隊參加國省市賽事,獲得國家獎項1枚,省級獎項1枚,市級獎項3枚。開展全區首屆七人制足球聯賽。

城市建設

2018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30.1平方公里,同比增長1.0%;建成區綠地面積1441.96公頃。

環境保護

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80.70%,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保持在47.2微克/每立方米以內。

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7.05%,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5.82%。

人民生活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1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工資性收入15146元,增長9.7%;家庭經營收入2482元,增長8.5%;財產性收入2118元,增長6.2%;轉移性收入7605元,增長7.7%。人均消費性支出16061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食品煙酒支出6588元,下降4.1%。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41.0%。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8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工資性收入6595元,增長10.0%;家庭經營收入2318元,增長7.1%;財產性收入244元,增長15.7%;轉移性收入3971元,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297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食品煙酒支出3920元,增長4.5%。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8.1%。

社會保障

全區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6565元,同比增長20.2%。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8%。

2018年末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5.60萬人,同比增長18.6%;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4.76萬人,與去年基本持平;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38萬人,同比增長12.6%;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9.19萬人,同比增長17.1%。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8482人,同比下降2.4%;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8549人,同比下降1.7%。[6]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高坪區機關駐地高坪鎮,境內有系嘉陵江衝擊而成的平壩,取名高坪壩,由此得名。

鄉風民俗

嘉陵江船工號子。是一種原生態的勞動音律、聲嘶力竭的吶喊、氣壯山河的吼唱、如泣如訴的呼喚、真情愜意的宣洩,雄渾粗獷,盪氣迴腸。據史載:約清朝中期,逐漸興起以「號子」統一協調行船節奏,日久年深,船工號子便約定俗成,經久不衰。嘉陵江船工號子與歌謠有難解之緣。它吸收了民間文化的元素,彰顯出生動活潑、幽默、詼諧和色彩斑斕、雅俗共賞的民間藝術特色,從而成為川北民歌的一個縮影,是音樂化了的號令,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哭嫁坐歌堂

民間婚嫁歌。專指民間女子出嫁時「哭嫁」所唱之歌謠,它是傳統婚禮中流行最廣、影響面最大的歌種表現方式。民間哭嫁,與出嫁女子的處境、心態和各地的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哭嫁歌的歌詞內涵豐富,大多結合各自身世即興編唱,興、比、賦手法巧妙運用,有較高的民間文化價值。歌詞結構多為七言兩句一段,押韻也多是押「雙行韻」。原南充縣河東鄉近八十高齡的賈素珍老人親口傳唱的哭嫁歌,曾在1955年2月,由賈素珍老人代表原南充縣參加四川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獲獎,之後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榮獲優秀獎。2005年,白街辦齋公山村村民馮之俊自發搜集、記詞記譜整理,形成傳世經典,載入史冊。

薅秧歌。隋唐時期流行的《竹枝歌》,源於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代詩人劉禹錫根據民歌改作新詞《竹枝詞》,在川東北廣為傳唱。高坪區歷史文化藝人將此融入本地民歌,教化民眾薅秧時唱和,代代相傳,逐漸形成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薅秧歌。新薅秧歌《我和幺妹挨到來》,分別在全國新農村文藝展演、省首屆農民藝術節及民間藝術節榮獲金獎。

三月三朝靈山。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高坪凌雲山一帶的百姓都要到凌雲山朝拜靈山,燒香敬神,凌雲山的玄天觀和真武宮都要舉辦廟會和揭幡儀式,為民眾祈福消災。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由凌雲山道觀舉行的道家結幡儀式,民間稱為「三月三,朝靈山」。結幡時,將鹽、茶、米等五穀雜糧裝成五小袋,用經點化的紙包住,然後繫於幡幅下的五根長繩頭上,升至天際雲端,10餘位得道高士通過沐浴、焚香、淨口數日後,排陣升壇祭天,叩念真武祖師,超度解厄,得天地感應,翻卷長繩纏繞成一個解不開的、能預測年景的奇特幡結。

長樂火龍。舞火龍是長樂人民祈求平安的一項重大活動,具有悠久歷史。長樂火龍一般為9—15節,均為單數,有着「九五至尊」的寓意,代表着吉祥、喜慶。火龍主骨架由竹條編制而成,龍身由白色的麻布製作,而龍鱗則用油漆繪製,龍爪是由竹條編制的燈籠代替。長樂舞火龍一般在春節期間進行,每年正月初五開始扎火龍,正月初十白天火龍正式「出龍」,到場鎮上遊行,正月十四晚上「燒龍」。1998年,長樂鎮被授予「長樂火龍之鄉」。[7]

名優特產

南充冬菜:南充冬菜,四川四大名菜之一,南充市著名特產,其特點是:鮮、香、脆、嫩,品質獨特,為烹飪、麵食、調味和饋贈之佳品。因其於生產、加工均在冬季,故名「冬菜」。冬菜是一種半干態非發酵性鹹菜,多用作湯料或炒食,風味鮮美。冬菜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具有開胃健腦的作用。南充冬菜採用冬至前後十天內的冬菜嫩尖,秉承數百年傳統工藝,配以十多種名貴香料,入壇三年以上精製而成。產品色澤黑褐有光澤、香氣濃郁,風味鮮美獨特,鹹淡適度,質地嫩脆。經檢測富含氨基酸、乳酸、蛋白質、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有開胃健脾、增進食慾、增強人體機能之功效。

六合絲綢

六合絲綢:南充六合絲綢公司位於「中國綢都」,有「絲綢之鄉」之稱的四川南充,是有100餘年生產歷史的國營大型企業,擁有自主進出口權,產品暢銷全球40餘個國家或地區。六合絲綢集團公司蠶絲被廠主經產品蠶絲被生產、蠶絲被貼牌加工、絲綢領帶、方巾,睡衣、桑蠶絲棉。南充六合絲綢集團公司蠶絲被廠主經行業:床上用品、絲綢系列面料、蠶繭、蠶絲、編織工藝品、織造加工、手工編織加工。

過江龍牛肉:過江龍牛肉採用新鮮的牛肉,利用傳統配方,採用現代加工設備,精製而成的牛肉精品,本產品具有香氣濃郁、綿韌化渣的特點,成為娛樂美食,休閒旅遊,饋贈親友之佳品。

蜀北竹藝:蜀北竹編工藝品美觀大方,又易於保存,高雅華貴等特點成為藝術欣賞、家庭裝飾的佳品;更是饋贈親友的珍品。集巴山蜀水之靈氣、智慧之精華於一體。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中國民間藝術之精品,件件作品匠心獨運「宛若天成」。確為饋贈、裝飾、收藏之首選。

萬家臘肉

萬家臘肉:「柏香」牌畜禽特色香臘製品系萬家香食品總廠採購金城山脈農民純糧飼餵畜禽的精肉、內臟、頭、尾等,用精鹽和二十多味中草藥醃製,取長年生翠柏枝,裊裊煙熏而成的系列天然綠色食品,該食品具有延年益壽之功效。萬家香「柏香牌」畜禽特色香臘製品,根據不同消費者的需要,規格齊全,有普通消費者購買的散裝製品,有常年保鮮的真空包裝製品,也有包裝古樸典雅、造型精美,饋贈親朋好友的高檔禮品盒製品。萬家香畜禽特色香臘製品自1994年以來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遠銷二十多個省市。1997年被指定為星級賓館專用產品,1998年被指定為中南海專供產品,在歷次商展中屢屢獲獎。

桂花酒:一九九六年秋季,四川南充高坪林海松河園度假村總經理孫治在湖南湘西寨原苗王的後代阿吉,成為好友,阿吉便將苗寨傳統釀酒秘方,並試製一批桂花酒,通過衛生和質檢等相關檢驗後,僅供來度假村的遊客幾親朋好友飲用,受到眾口一致好評,紛紛豎起大拇指:「好酒」。

索義廷醋:索義廷,明末人,原籍湖南淮化縣。明末清初,戰亂頻繁,兵禍連年,索乃遷住岳陽務農。後從岳陽到了漢口,再北上太原,跟一個薊州人學釀醋。後因山西一帶戰亂亦劇,只得再經陝西、甘肅輾轉到四川閬中。為謀生計,在閬中城內過街樓街(今北街)購買草房開設醋坊。索學得釀醋絕技,善用白叩、砂仁、杜仲、當歸、薄荷、五味子等32味中草藥(以後更添30味)配製醋曲,取嘉陵江水釀醋,其醋特佳,極負盛名。[8]

風景名勝

凌雲山風景區

凌雲山景區地處高坪城郊,距南充城區5公里,距南充高坪機場3公里,距成南、成渝高速路口2公里,距南充港碼頭6公里,傍依國道318線。凌雲山風水文化獨特厚重,以凌雲山主峰為中心,周邊群峰在山貌形態上形成古代傳說中的龍、虎、龜、雀等巨型「四靈獸」之相,猶如青龍蜿蜒、白虎臥崗、靈龜蟄伏、朱雀展翅,各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本位,與中國古代風水地理所稱的「四相五行」玄機契合,渾然天成,既各具本位,又形神兼備,被專家、學者稱為中國風水地理的活標本。景區內白山、馬岩山自然山峰形成長達2公里和1.5公里的兩尊天然睡佛,枕北朝南,形態安詳,堪稱世界一絕。因此,自古以來凌雲山即有風水寶地之美譽,吸引着儒、佛、道各教派競相建宮立廟,和諧並存。漢唐以來,凌雲山就建有玄天觀、老君閣、三清殿、真武宮、元君殿、祖師殿、慈航殿等道家宮觀,與凌雲山毗鄰的白山建有大雄寶殿、金光殿、化光殿、觀音殿等佛家寺廟。歷史上袁天罡、李淳風、張三丰等著名道師曾寓居凌雲山道觀修行,唐代南充人士程太虛、謝自然、薛道光等在凌雲山寺修煉。唐代著名禪師——無相禪師及弟子克幽禪師等曾在白山寺修煉圓寂,今白山寺周邊存有20多個崖墓和舍利塔。自漢唐以降至今,每年的「三月三,朝靈山」重大法事活動,吸引着遠近數萬宗教信眾紛至沓來,場面蔚為壯觀。

凌雲山景區面積20平方公里,由凌雲山道教文化遊覽區、白山佛教文化遊覽區、圖山儒家文化遊覽區三大部分組成。景區因其源遠流長的「三教」和諧發展的宗教文化歷史和各具本位的「四相五行」山形地貌及體量規模巨大的佛像鑿造,在川東北乃至全省、全國具有唯一性、神奇性、生態性,因而在南充及周邊地區旅遊景區中具有領導地位。景區內山峰峻峭,絕壁削立,岩石形態奇異,棧道曲徑通幽,山泉疊瀑空谷流轉,湖山倒影相映成趣,花草樹木蒼翠蔥蘢,群峰常年雲涌霧繞,飛禽走獸日常可見,2006年-2009年,凌雲山景區先後被評為國家4A旅遊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地質公園、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

景區內還有豐富的遊客參與性項目如:凌雲歡樂街、壯志凌雲國際戶外拓展訓練中心、野戰俱樂部、滑翔翼等。

金鳳山國家旅遊景區

金鳳山鄉村旅遊景區位於走馬鄉,目前景區所在的金鳳山村已榮膺國家現代農業園區高坪示範點、市級鄉村旅遊示範點、高坪區十大和諧村莊、高坪區精神文明村等榮譽稱號。景區主要分為陳列展覽區、體驗遊覽區、文化休閒區、農耕文化競技區四大部分,遊客在這裡可以悠然行舟垂釣,盡情採摘果蔬,愜意體驗鄉情,欣賞山歌民謠,品嘗農家美味,領略當今農民業餘精神文化生活新風尚,感受和諧農村新景象。

金城山生態旅遊度假區

據說金城山又名金粟山,藏金粟數萬石於廣福門內金庫中,裡面有金馬悠悠拉磨,倘若緊貼石壁,拉磨聲便會隱約傳來金城山森林公園風景區,主要景點有金鳳庵、陡寨門、金城寺、打子洞、老龍洞等。磨兒灘有水面1400多畝,群山疊翠。該景區主峰金城山海拔824米,系川北名山,為原天下七十二佛地之一。景區內多奇山異水,怪石古景,有九十九峰、三十六泉、四十八洞。金城山海拔824米,有99座山峰、36處泉水、48個山洞。進景區100餘米便到「雲徑坊」,沿着幽靜的石梯,一路走過鎖雲壁,就能到達南京門。傳說此門是明末農民領袖張獻忠所建,戰牆至今猶在,昔日的槍眼、抱眼也清晰可辨。遊人題詩云:「重門豎立金城:固,夾岩生成磐石安」。讓人稱奇的是兩邊岩石林立,只剩下一棵松樹腦立其中,仰頭而望,露出微微一線天。沿石徑向北就到了「神仙洞」,顧名思義,是說這裡曾長年住着一位神仙。神仙尚且留戀其美景,何況凡人呢?登上洞頂,可以看到「曬經石」,傳說東晉道學家葛洪曾在神仙洞裡修道,著有《抱朴子》等經書,每逢陽光燦爛之風,便將經書一一攤開,放在洞頂巨石上曬,以求得到真經,故名「曬經石」,其附近的懸崖深不可測,倍增神秘色彩。沿石徑迂迴抵達金城禪院,院內鐘聲悠悠,在林中顯得格外空靈。金城山還有臥佛岩、白雲岩、白龍洞、玉皇頂、五花石諸景點。

鶴鳴山景區

鶴鳴山位於南充市高坪區,是一座與市中心隔江相望、一橋相連的城市綜合公園。景區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白塔為核心。白塔俗稱「宋代白塔」,原名「無量寶塔」,建於北宋建隆年間(公元960年),距今已逾千年。

白塔高39.56米(37.1米),為十三層仿木密檐式磚塔,塔呈方形。其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價值。「為充城八景之一」,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白塔為樓閣式磚塔,石砌台基為須彌座,四周雕龍麟圖案。塔身共十三級,第一級有拱門可出入。一至十級均有小龕,每龕嵌神像一尊,共有小龕九十三個。門十道,窗九眼。塔身四周全裱糊白灰,柱、枋及斗拱全施土黃色染料,在陽光照耀下尤為鮮艷奪目。塔項系用鐵鑄成的磨盤式鐵件,外圓中空,既可防止雷擊,又可使用人們從空間登上塔頂,眺覽南充城區風光。「登臨環顧千峰秀,鐘聲散入五雲端」,為南充又一景觀。

隨着歲月變遷,歷經風雨的鶴鳴山的規模及休憩設施,已難以適應遊人的需求。為做大這個文化景區,滿足人們的需求,繼鶴鳴山一期改造工程之後,近日,高坪區又組織專家竭力設計出了鶴鳴山二期改造工程擴建「藍圖」。按照規劃,鶴鳴山將在現有基礎上擴大兩倍,着力打造成漢代風格的景觀建築,構建五大遊樂風光區,最終建成南充最美麗的公園之一。

龍門古鎮

宋時建鎮,明洪武年間因洪水沖斷龍門山之鞍部,形成峽谷。嘉陵江從鎮東北碑埡山腳改道龍門峽,兩岸峭壁對峙,懸崖儼若門戶,場鎮由此得名。龍門系嘉陵江邊重鎮,早在公元1077年就躋身四川五大集鎮之列。北宋初年建場興市保存至今的1.5平方千米古建築,為清一色青瓦房,氣勢恢宏、布局嚴謹,廊坊相連、街巷縱橫,獨具地方特色。宋代古剎龍門寺,殿宇高大寬敞,畫棟雕梁,雄偉壯觀,前殿碑刻明代任瀚「龍門詩」。[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