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服你的腦中野獸
內容簡介
缺乏專注力困擾着無數人,問題的根源也許在於我們的大腦中潛藏着一頭天生好動,討厭抽象事物,總是經不起誘惑卻能量巨大的「野獸」。要想提高專注力,就需要我們大腦中具備理性的「馴獸師」與野獸成為親密的夥伴,巧妙引導其驚人的能量,使野獸將能量釋放在我們想要的地方。
當然,馴服野獸並不簡單,本書恰是一本輕鬆易懂、以科學為基礎的「野獸馴養指南」。藉助本書,你不但可以理解專注力背後的大腦運行機制,還可以快速掌握涉及自我效能感、動機管理、注意力保持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 45 個超實用方法,長久有效地提高專注力。在書中,你將學到∶
如何實踐健康的飲食方案,讓野獸充滿活力和能量;
如何通過回報感覺計劃法,讓野獸更有動力追求目標;
如何創造簡單的儀式,激發野獸的自動化反應;
如何用故事改寫自我形象,說服野獸積極行動;
如何藉助正念,控制野獸的衝動和不良情緒;
如何關愛馴獸師,學會自我接納和積極休息。
讓我們一起喚醒沉睡的專注力,激發 400% 的工作效能吧!
作者簡介
鈴木祐(すずき ゆう)
日本新銳科學作家。1976年生,慶應大學畢業後在出版社工作,後成為自由職業者。他閱讀了大量科學論文,採訪了600多名國外學者和專業醫生,目前正在撰寫以健康為主題的書和期刊文章。著作有《最好的身體狀態》(『最高の體調』,クロスメディア?パブリッシング)、《超壓力消除法》(『超ストレス解消法』,鉄人社)、《舊石器時代飲食法教科書》(『パレオダイエットの教科書』,扶桑社)等。
譯者簡介
孫穎,2016年獲得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日語教育。擅長翻譯社科類圖書。
原文摘錄
「解離就像你在一朵雲裡面看着另一朵雲從你身邊路過。雲是地球的天氣管理系統的一部分。改變雲的形狀、控制雲的運動是不可能的,試圖這麼做的人純粹是在浪費時間。請像觀察路過的雲並據此寫一本日記一樣來對待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不久,雲就會過去,天空中有雲的時候請不要伸手。」 「把自己的內心想象成站台,想法和情緒是經過站台的電車。電車只是暫時停在站台上,一定會在不久後開走。你是站在站台上的人,只是看着電車經過。只要不坐上電車,你就不用擔心自己會到別的地方。」
書評
以下是我給這本書寫的推薦序。這本書收到試讀本時,比我預期的還要好一些,所以主動寫了這篇。
像特工一樣篩選情報,武裝自己(推薦序)
高地清風
拖延干預與自我管理專家 牛津正念中心正念認知療法(MBCT)在訓教師 戰拖®社群創始人
幾周前,華章心理的鄒老師找到我,邀請我給這本書寫封底推薦語,理由是——它跟拖延關係密切。
我翻看了一下,書中很多方法的確讓人倍感親切,也是我在戰拖®社群中一直倡導的,就答應了。
然後,作為「拖延症諮詢師」,我把這件事「拖」過了十多天,原因是——因為我發現,這本書太特別了,是本難得的好書。只寫兩句推薦語是不夠的,我自告奮勇來寫一篇推薦序了。
難得在哪裡呢?在我看來最難得的是,它示範了在信息過剩、知識匱乏的時代,我們如何篩選情報,用以武裝自己。
這是一種特工般的技能,非常有用。但在自我管理領域裡,有這種意識的還不多,做到的更少。所以借這篇序言,展開說說。
一、「餓死在麵包堆里」:心智層面的賽博朋克
行動力和專注力密不可分,而每一個曾為拖延而困擾的人,都希望改善它們。
在2008年,我在「拖延症」這個網絡流行詞的發源地——豆瓣網「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裡,帶領大家一起活動時,市面上關於行動力和專注力提升的技巧,還不算很多。質量上乘、條理清晰的中文資料,更是少之又少。
少到什麼程度?那時我們不得不自己動手,主動搜羅翻譯國外的書籍。《終結拖延症》等幾本經典的「戰拖」讀物,就是那時的作品。
十餘年過去,情況已經全然不同。自媒體浪潮、知識付費、短視頻轟炸……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步步緊趨的時代,內容生產已經工業化,提升行動力和專注力的各種指南,也俯拾皆是,令人應接不暇。
那麼,在這樣一個美麗新世界裡,普通人的拖延減少了嗎?行動力增加了嗎?答案恐怕並不樂觀。問題不但沒有緩解,在有些人那裡,反而愈演愈烈。
一種「餓死在麵包堆里」的奇觀出現了:看過了一大堆方法,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卻沒能付諸應用,見證效果。 相比於原先沒了解那麼多方法的時候,反而更加沮喪,甚至絕望。因為沒了解那麼多方法時,反而還有一點希望感。
有些時候,甚至閱讀和觀看這些內容本身,就成了一種拖延,成了消解而不是培育行動力的過程。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詞,叫做「賽博朋克」。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的生活和幸福感是不是必然能改善?答案是未必。科幻作者們使用的詞彙「賽博朋克」,現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用來形容科技先進,但普通人卻沒能從中獲利,反而備受壓榨的狀況。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多數人卻沒能在自我管理領域掌握適合自己的知識,這多少也有點賽博朋克的味道了。不是物理環境上的賽博朋克,而是心智層面的賽博朋克。
二、這不是你的錯
這種狀況帶來的挫敗感,是不言而喻的。許多人就此失去信心,放棄學習和嘗試。甚至責怪自己,怪自己沒有努力去實踐。
但我想說,這種局面未必是你的錯。至少不全是。
方法遍地走,行動力不如狗——未必是因為你不夠努力,反而在很大比例上是這個時代的必然。
許多所謂的方法,仍然局限於內容生產者的個人經驗,並沒有經受隨機對照實驗和統計分析的檢驗。
人的心理和行為,影響因素實在是太過眾多,如果沒有通過嚴格的實驗和統計,就無法分辨出那些成功人士和高效能人士們,獲得成就和行動力的真正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他們所宣稱的方法嗎?還是因為所處的環境?面臨的機會和運氣?個人的性格和習慣?甚至乾脆是遺傳基因?
這樣,就難以保證那些有效的方法也適用於你。
更有甚者,許多追求「效率」的方法傳播者,都不一定親身實踐過方法,而是人云亦云,用餐桌拼菜的方式,快速攢了一大桌。不求有持久和真實的幫助,但求有銷量,但求吸引人,但求刺激購買慾,製造獲得感。
如果你深入了解內容生產和知識付費行業,了解許多「爆款」課程的炮製過程,了解這些課程背後是怎樣的一群打工人,而資本又是怎樣用KPI考核的壓力驅使着他們,精準地算計着目標用戶群的多巴胺釋放點,你或許就知道,你涉入了一場難以取勝的戰局。
以常規手段,幾乎毫無勝算。
三、從三個角度入手,篩選情報
而要動用非常規手段,就需要一種冷峻的視角。
冷眼看到至少三樣東西:
這個方法對大多數人來說,真的能帶來不同嗎? 這個方法帶來的不同,有足夠大嗎? 這個方法帶來的不同,全是好的嗎?或者全是我們需要的嗎? 由此,才能篩選出可信度更高的方法,然後開始實踐。
許多方法都需要實踐一段時間(甚至很長時間)才能見效,但如果效果真的好,時間的投入就值得。方法已經不再是稀缺資源,真正稀缺的是時間,不是嗎?
如果你能接受這個邏輯,剩下的事情就明白多了。無非是怎樣獲得這種冷峻的視角,看到那三樣東西。
這方面最可靠的,當然是科學。這是目前人類所擁有的最講求可證偽性的知識體系,也是這種知識體系的生長過程。你會發現,「如何看到三樣東西」的問題,已經有了現成的答案:
1 「方法有沒有帶來真正的不同」,就是研究實驗結果中的統計顯著性。
這個篩選在實驗研究中已經太成熟了,成熟到如果沒有帶來真正的不同(陰性結果),論文都發表不了。這甚至讓許多想如實報告陰性結果的研究者,都覺得有些不公平,畢竟誠實的陰性結果也可以是一種值得參考的信息。
在這本書里,介紹的絕大多數方法,都是有實驗證據的,而且經受住了統計顯著性的檢驗。這就使得這些方法的可信任性大大增加。
也有些時候,單純的一項研究,針對的群體不夠全面,說服力不夠;或者不同的研究結果有差異,甚至有局部的自相矛盾。那怎麼辦呢?
這種情況下,這本書的作者多次使用元分析(meta-analysis)結果來判斷。
這是一種把多項研究結果匯集起來,按照規範,得出總體結果的統計技術。在心理科學的一線研究中,元分析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但在科普層面,元分析可能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畢竟,科普靠近媒體一端,而媒體的本能之一就是吸引眼球,於是抓住個別研究的結果,做極端解讀和過早結論的「越位」科普,屢見不鮮。在這一點上,作為科普讀物,這本書挺特別的。
2 「方法帶來了多大程度的不同」,就是研究實驗結果中的效應量。
就好比喝咖啡提神,假如一種咖啡只能防止你睡着,另一種咖啡則是喝了一口就能讓你從座位上跳起來,那效應量當然不同。
這方面的應用,沒有統計顯著性那麼普遍,但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新近而優質的研究,都報告了效應量。於是我們就能夠比較不同的方法,哪些效果大,哪些效果小。
在這本書里,同樣提供了許多方法在實驗檢驗中的效應量(你會經常讀到的「d值」)。對那些效應量大的方法(例如執行意圖等),作者也像是喝了神奇咖啡從座位上跳起來一樣,絕不吝惜筆墨,而是有重點地介紹,甚至詳述操作步驟。
這一點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目前在同類書中做到這一點的實在不多。
同時,有一些方法,一方面看起來很有前途,另一方面目前背後的研究還比較有限,或者質量不高。這類方法,作者也會在介紹的同時,誠實地加以提醒,邀請讀者用自己的體驗來判斷。
3 「方法帶來的,是不是全是自己想要的」,這個問題則關乎方法的副作用。
這個方面,很難像統計顯著性(例如論文中的p值),或者效應量(例如d值)那樣,僅憑數據就一目了然,而是必須具體分析。
不過,按照我在這個領域的多年關注和實踐,有一些初步規律已經可以劇透給你。
例如:許多側重於實現目標的短效方法,特別是那些藉助外部壓力、而不是挖掘內心動力的方法,的確是有風險的。
單純依賴這類方法,你可能在短期內迅速嘗到甜頭,並且把預期拉高,開始憧憬美好的未來,期待每天都這樣行動力滿滿。但終有一天,你會發現,這種狀態是無法永久持續的。如果沒有事先的心理準備,你可能會失望、沮喪、心灰意冷,然後重蹈覆轍。動力甚至還不如一開始要多。
這其實不是壞事,只是進入了新的階段。高年級的課程,與情緒、波動和無常相處的課程,才剛剛開始。
這方面,並不是這本書的重點,但答案其實已經在華章心理的其他書里給出了。無論是正念冥想,還是自我決定理論,都是適用於這一階段的良藥。而華章在這些領域出版的好書實在太多了。像是《幸福的陷阱》和《內在動機》,就很適合這個階段的你。
四、剝繭抽絲:找出這本書有趣的根本原因
科學實證的來源,可衡量的採信度,並不是這本書唯一的優點。實際上這本書也很有趣。
所以接着說一說書中各部分吸引我的點,也結合我自己的背景知識,做一些點評。其中有很多是個人觀點,你可以現在閱讀,作為開胃小菜,也可以先跳過,為本書正文留出更多的閱讀新鮮感。
而在之後,則會揭開一個謎底——本書似乎比很多同類書都有趣,根源是什麼?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了這本書的一條暗線。
走腦之前先走胃
而這本書又是什麼做法呢?第一章居然就繞開了頭腦,轉向了嘴巴和胃,討論起了如何科學地吃喝。咖啡、地中海飲食、得舒(DASH)飲食……這樣的打開方式可能讓你略感意外,但絕對不會難以理解。咖啡提神不必多說,經常吃加工食品和高碳水食物而昏昏欲睡的也不在少數。這一章立刻就吸引了我的專注力。
短短二十來天后,書里推薦的地中海和得舒飲食,已經占據了我日常餐數的一大半。意外的是,這兩種健康的吃法,原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貴,也無損口舌愉悅。沙拉拌上橄欖油醋汁,照樣可以有滋有味。一種新的飲食習慣就此養成。
有意思的是,今年下半年我也在研發嘗試「正念番茄工作法」,挑戰一千個規範的番茄(每個番茄是25分鐘的專注工作),目前已完成九百多個。番茄量的積累,加上貫穿其中的正念覺察,讓我對精力、狀態的影響,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切身體會。同樣長的時間,精力狀態不同,工作成效可以有天壤之別。
而實踐了這本書里介紹的飲食方法之後,我的精力的確有所增加。特別是在蔬菜、堅果和白肉的比例增加,碳水比例下降以後,白天的疲倦感和昏沉欲睡的次數,都變少了。
戲精們私藏的方法
第三、四章里對「儀式」和「故事」這兩類方法的介紹,也有些出乎意料。意外的倒不是這兩類方法,以及它們的效果。我在自己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上,曾經多次深有體會。意外的是,居然花了如此多的篇幅來介紹。
這兩類方法似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那麼訴諸「理性」,所以儘管很多人曾經受用,但有些時候似乎不太好意思公開說、反覆說。甚至是一些非常有用的儀式和故事,在自己眼裡也多少覺得有點「中二」,或者擔心被別人看作迷信,當做神神叨叨分子。
在這兩章里,充分的研究證據或許能打消你的疑慮,隨之而來的具體步驟則能讓你投入練習,儘快確定你的「英雄超能力」和「神秘儀式」。按我體會,這兩類方法有時會讓你覺得自己有點戲精,有點自作多情。這可能是好事,說明方向對了。你並不需要把屬於你自己的方法公開,有時候做個低調的戲精,私藏這些有效的方法也不錯。
21世紀智人必修技能
第二章里介紹的執行意圖,第五章里介紹的正念,經常閱讀華章心理圖書的人,可能已經比較熟悉了。一個速效立竿見影,一個治本減少反彈,在我看來,都是我們作為智人,立身於21世紀的必修技能。近幾年來,這兩類方法迅速普及,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使用,足以為證。
在正念方面,這本書只是做了簡單的介紹,提供了一些入門練習。不過華章心理出版了太多太多好書,特別是《幸福的陷阱》等書,從接納承諾療法(ACT)的角度,介紹了如何藉助正念,更好地投入有意義的行動。如果短短一章的正念介紹,仍然無法滿足你的困惑,那麼相信在《幸福的陷阱》讀完之後,許多問題可以得到滿意的解答。
而在執行意圖方面,本書作者的介紹的做法,把它跟提問句式結合起來。這種把許多符合心理與認知科學的做法疊加起來,形成合力的做法,也是讓人眼前一亮。疊加後的效果,或許還需每個人自己去試驗,不過這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思路——如果你喜歡吃肉,又喜歡紅燒,為什麼不直接吃紅燒肉呢?
在自我管理領域,有許多關於方法好壞的比較,甚至爭論,但人們常常忽略了,很多方法都不是互斥的,可以結合起來使用。我正在研發的「正念番茄工作法」,也是這條思路上的一個嘗試,看能否把正念跟經典的自我管理方法結合起來,讓它們更好地發揮效力。
聰明學習,懂得放棄
幾章下來,恐怕你也發現,雖然只是本薄薄的小書,作者的涉獵面卻足夠廣泛,角度多元,視野開闊。那麼,怎樣掌握這些方法,就成了一個新的挑戰。在附錄里,作者提供了實踐路徑圖,給出了練習順序上的建議,按見效速度由快到慢來排列,這本身就是有利於專注度的設計。
複雜或多元技能的學習,進階制是很好的安排。很多人都知道番茄工作法,卻不知道在方法發明者西里洛的原版設計里,其實也有六個階梯的設計。每個階段聚焦於一個目標,效果比較好。
本書中的第6章,介紹了一些休息和放棄的使用方法,這無疑非常必要。當然,很多人卡住的點,還不在於缺少休息的方法,而是心態上難以自我接納,不知道什麼時候選擇放棄或休息。這部分的介紹只是個入門,如果你需要更有效地培育自我接納的態度,可以選擇深入的正念練習。
暗線:具身認知帶來的有趣
在讀完全書之後,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這本書是怎樣吸引住我,讓一個有 ADHD (注意力缺失與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因為大腦的特點,更容易分心、走神和拖延,但許多成員在創造力和智力方面有優勢,所以 ADHD 現在越來越多地被看作一種人格特質而非疾病)的人,在忙碌當中逐字讀完預印本,甚至劃線旁批的呢?
這要歸功於這本書里既讓人耳目一新,同時又心有戚戚的切入角度。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說到增強專注力和行動力,你首先想到的會是什麼?或許是定出合理的目標與計劃;或許是列清單,使用任務管理軟件;或許是尋找行動的理由,來增強動力……
這些方法管不管用?很多時候也挺管用的,但往往起效比較慢,要學習掌握一大堆要領。而這些學習的過程,本身就需要專注力。所以能掌握它們的,多是原本專注力就不錯的人。而起點比較低的人呢,要麼是還沒學會就放棄了,要麼是經歷了足夠慘痛的代價,才終於下了足夠的決心去學會。即使是學會了,效果也常常不穩定。
歸根結底,這些我們很容易想到的辦法,還是在頭腦的內部打轉,在「軟件」層面上處理問題。而飲食、儀式和故事,以及連接身體感覺的正念,還有有效的休息,卻繞過了它們,在更加基礎的層面上用力。這種一反常規的做法,你反而容易心領神會,因為身體的感覺是相通的。
這種繞過頭腦、連接身體的做法,讓人想起近些年備受關注的「具身認知」理論。它強調生理功能對心理狀態的影響,認為人的認知不能脫離身體和環境而存在,相反,身體和環境本身就構成了認知的一部分。從這本書的章節安排來看,我看到了一條具身認知的暗線,穿插其中,於是方法令人意外卻又常常喚起了自己從前的體驗,這或許正是這本書有趣的根源。
五、假如你拖着沒讀完
最後,我們還要假設一種可能。
假如你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再次碰到拖延,怎麼辦?
有一個兜底的辦法,就是找一群人來陪你讀。在戰拖®社群里,有許多夥伴都是華章圖書的老讀者,跟你一樣喜歡閱讀。通過網絡視頻會議,你不需要出門,就可以跟大家一起,在互相陪伴中閱讀和討論。
這種「雲讀書會」,已經幫許多夥伴讀完了一本又一本書。如果你想成為下一個受益者,請添加「戰拖小管家」 15120097687 ,驗證語填寫「馴服腦中野獸」,我們就知道你是同類了。
期待社群里與你見面。
致謝
寫這篇序的過程中,我回顧了這幾年深入學習和體驗的幾個理論和流派:自我決定理論、執行意圖技術、正念和接納承諾療法、大五人格模型,還有具身認知理論。拖延問題,專注力問題,都在召喚這些知識在自我管理中的更深入應用。拖延「久治不愈」的人,更需要一種新型的自我管理系統,而新系統可以以這幾家理論和流派為基礎。
對我們戰拖®社群來說,這本書可以幫助很多人理解這些理論和流派,獲得初步體驗,節省了我們的許多工作。所以非常感謝這本書的作者,也非常感謝華章將這本書引入國內。
與此同時,我想表達對幾位師友的特別感謝:開智學堂創始人陽志平老師,資深正念教師和心理諮詢師周玥老師,接納承諾療法(ACT)在國內的領航人祝卓宏教授,還有各色科技「暫停實驗室」的主創、我的校友竇澤南師弟。在心靈特工之路上,諸位師友是我們至關重要的盟友。如果不是他們的幫助,對許多秘密的深入洞察,將成為不可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