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蓮屬
馬蹄蓮屬(學名:Zantedeschia Spreng.):是單子葉植物綱、天南星目、天南星科的一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在有旱季的地方是落葉植物。可長到1-2.5米高。該屬植物地下具有的根狀莖,葉和花序同時抽出,雄蕊2-3個,花葯楔狀四棱形,壓扁,無柄,藥隔粗厚。心狀卵形葉子基生;初夏抽肉穗花序,外面有漏斗狀白色或乳色的佛焰苞,形狀似花冠,很美麗。[1]
自然生長在沼澤地、濕地,沿着河流和小溪,在低洼的牧場季節性潮濕的地區,在鳥類棲息的樹下,在沙丘和海岸荒野,在花園均可生長。原產於南非,從南非北部到馬拉維無有分布。已在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洲引入栽培。
物種和栽培品種的色彩鮮艷,花朵和葉子非常珍貴,通常作為觀賞植物生長。
目錄
植物學史
該屬名稱是由德國植物學家「庫爾特·斯普林格」(Kurt Sprengel 1766-1833)命名,學名取自意大利植物學家「約翰·桑特代斯基亞」(John Zantedeschia 1773-1846),以此向這位偉大的植物學家致敬。
17世紀,馬蹄蓮(Zantedeschia aethiopica)傳入歐洲,當代已經在歐洲、北美、中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澳大利亞廣泛歸化。在許多地方,馬蹄蓮被認為是一種危險的入侵物種,取代了當地植被。在西澳大利亞州西南部,馬蹄蓮被引入園藝,但已成為廣泛和明顯的水道雜草,與歐石南一道在澳大利亞西部,潮濕的牧場瘋狂生長,被當地宣布為有害生物,土地所有者必須控制它,並且必須報告出售植物的企圖。而北美的馬蹄蓮主要作為家庭花園中的觀賞品種種植。
形態特徵
馬蹄蓮屬植物是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厚,葉和花序同年抽出。葉柄通常長,海綿質,有時下部被剛毛。葉片披針形、箭形、戟形、稀心狀箭形;I、II級側脈多數,伸至邊緣。
花序柄長,與葉等長或超過葉。佛焰苞綠白色、白色、黃綠色或硫黃色、稀玫瑰紅色,有時內面基部紫紅色;部宿存,短或長,喉部張開;檐部廣展,先端後仰,驟尖。花單性,無花被。雄花:雄蕊2-3個,花葯楔狀四棱形,壓扁,無柄,藥隔粗厚,先端平截,藥室長圓形,外向下延幾達基部,頂孔開裂,花粉粉末狀。雌花:心皮1-5,雌蕊周圍大都無假雄蕊,稀有假雄蕊3枚;假雄蕊匙形,先端增厚、圍繞雌蕊;子房短卵圓形,漸狹縮為花柱或無花柱,1-5室;每室胚珠4,2列,倒生,珠柄短,着生於棱狀胎座上;柱頭半頭狀,盤狀。
漿果倒卵圓形或近球形,1-5室,每室種子l-2。種子卵圓形,倒生,珠柄短,種臍稍凸起為小的種阜,種皮縱長具稍隆起的條紋,內種皮薄,光滑。胚具軸,藏於胚乳中。
馬蹄蓮屬可以分為兩個群族,一類是耐寒的戶外群體,開大白花(海芋百合),另一個是不耐寒的群體,有白色斑點的葉子和多種顏色的花(百合馬蹄蓮),如黃色、橙色、粉色和紫色。
香水馬蹄蓮是一種稀有物種,植株類似於馬蹄蓮,但落葉,聞起來像小蒼蘭的氣味。銀星馬蹄蓮是一種變化多端的物種,顏色從白色到奶油色,從粉色到橙色不等。黃金馬蹄蓮是稀有物種,花大,黃色艷麗。紅花馬蹄蓮是一種開粉紅色花的植物,有劍形的葉子。
產地生境
馬蹄蓮屬植物均產自非洲南部至東北部,從尼日利亞到坦桑尼亞和南非,是當地的特有種。各歐洲和北美及各熱帶地區常引種栽培,中國栽培有4種。
該屬物種自然生長在沼澤地、濕地,沿着河流和小溪,在低洼的牧場季節性潮濕的地區,在鳥類棲息的樹下,在沙丘和海岸荒野,在花園均可生長。
野生的馬蹄蓮植物中生長於季節性降雨的地區。通常生長在草地、熱帶稀樹大草原和灌木生物群落中,大多數物種通常生長在岩石之間,其塊莖埋在縫隙中,以保持其涼爽並保護其免受豪豬的侵害。
生長習性
馬蹄蓮屬的植物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生長良好,很少在半蔭下生長。 定期澆水和提供養分,它會持續生長,並且可以在小霜凍下生存。馬蹄蓮是一種非常強壯的植物,能夠在多種土壤和生境中生長,根狀莖可以繁殖。它已被自然歸化並在世界許多地方被視為雜草。
馬蹄蓮屬的植物其生長習性分二種:
- 喜潮濕多水,具根狀地下莖,在冷涼的環境下生長良好,葉片常綠,耐寒性強可忍受近攝氏零度的低溫,對軟腐病及病毒的抗病性強,漿果成熟時由綠轉黃且產生黏液。
- 喜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地下莖為塊莖,生長適溫在攝氏13度以上,落葉性,對於軟腐病及病毒的抗性弱,漿果成熟時仍保持綠色亦不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