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肯森級大巡洋艦
馬肯森級大巡洋艦 |
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Grosser Kreuzer der Mackensen-Klasse,德國人稱其為大型巡洋艦Grosser Kreuzer)是德國設計建造的一種戰列巡洋艦。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在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的基礎上放大艦體,設計排水量31,000噸,最大排水量35,300噸,裝備8門全新設計的350毫米/45倍口徑主炮,為了補償主炮塔增加的重量帶來的重心上移,副炮安裝位置下移了一層甲板。動力裝置最大輸出功率85,000馬力,航速達到28節。
目錄
簡介
該級艦計劃建造四艘:馬肯森號、斯佩伯爵號、腓特烈親王號、腓特烈·卡爾代艦(建造代號)。馬肯森號與斯佩伯爵號於1917年下水,但是因為戰爭的影響,全部未能完工(協約國方面並不知情,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德國戰艦引渡名單上,馬肯森號仍然位列其上)。在1921年到1922年期間解體。在德皇對11英寸海軍炮的偏好被傳播出去之後,德國海軍意識到皇帝的這種愛好,在德國軍艦面對火炮口徑大得多的敵艦時候,成了一種致命的因素。出於這種考慮,德國海軍艦船設計局(K-RMA)在德弗林格級的基礎上放大艦體,並且換裝了全新的350毫米(13.8英寸)口徑主炮。它的競爭對手是英國的獅級和虎級戰列巡洋艦。儘管比其英國對手要重,但是其航速還是能達到28節之快。為了補償主炮塔增加的重量帶來的重心上移,其副炮下移了一層甲板。
評價
該級艦前兩艘以一戰中德國陸軍和海軍中的著名將領命名。第三艘以威廉二世次子腓特烈·馮·霍亨佐倫親王(Prinz Eitel Friedrich)的名字命名。第四艘的建造代號為「腓特烈·卡爾代艦」(Ersatz Friedrich Carl),後又改為「A艦」。據推測,最可能的命名為俾斯麥侯爵號(Fürst Bismarck)。該級艦全部未完工。馬肯森號和斯佩伯爵號在1917年下水,因為戰爭的影響,材料和工人的短缺,舾裝工作一直沒有完成。但是協約國並不知道這一點,在戰後的德國戰艦引渡名單上,馬肯森號的大名赫然列在其上。作為補償,德國不得不將其艦隊旗艦巴登號引渡給英國,替代馬肯森號的位置——巴登號和德國海軍其他軍艦一樣,在1919年的彩虹行動中自沉。為了騰出船台,腓特烈親王號在1920年下水,不久就開始了解體工作。馬肯森級本來預計建造七艘,但是最後開工的只有頭四艘。後三艘改變了設計,也就是一戰期間德意志帝國海軍設計的最後一級主力艦——約克代艦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