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桑壩天主堂
教堂歷史
1844年四川代牧區主教馬伯樂派法傳教士長住馬桑壩,教徒漸漸遷居至此定居。1845年洪光化來成都,開始修建馬桑壩天主堂。1861年至1891年洪光化任川西北代牧區主教時住於此,從此,馬桑壩天主教成為四川全省教務中心。
1862年至1941年馬桑壩天主堂幾經風雨,多次重修,改建和擴建,並於1941年被正式命名為「聖修堂」。
解放后土改時期教堂被用作糧倉、禮堂,後為專區所辦苗圃使用。2008年5.12地震後教堂又出重資進行維修。現每年11月2日過瞻禮日時,神父主持彌撒、付洗、付終傅等聖事活動。
彌撒
天主教對聖體聖事禮儀的稱謂。源出於拉丁文Missa,它實際只意味着「某種敬拜」。原為該儀式的主體部分開始前遣散尚未領受洗禮者,以及結束時遣散全體與禮者的用語,後衍用作為儀式的名稱。天主教認為舉行此儀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複進行耶穌在十字架上對聖父的祭獻;並認為經過祝聖的餅和酒,實質上已變成了耶穌基督的真正身體和血。主禮人(神父或主教)先領「聖體」和「聖血」,然後讓信徒輪流領聖體(一般信徒不參加領聖血)。
彌撒在教會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權主持[1]。東西派教會禮儀的形式都各有特點。西派教會(包括後來的天主教)用拉丁語,聖餐用無酵餅,神父領聖體和聖血,信徒只領聖體;東派教會[2](包括後來的東正教)因地區而異,或用希臘語,或古斯拉夫語及其他民族語言,聖餐用有酵餅,信徒則可同時領聖血。20世紀60年代天主教會進行禮儀改革,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教會都採用民族語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儀。
參考文獻
- ↑ 天主教的祭祀儀式——彌撒,新浪博客,2014-01-03
- ↑ 基督教之十一:查士丁尼一世前後的東派教會,搜狐,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