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拉维湖

马拉维湖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马拉维湖

别 称: 尼亚萨湖

面 积: 29,604平方公里

位 置: 非洲南部

马拉维湖(Lake Malawi)亦译尼亚萨湖(Lake Nyasa)。 是东非洲东非大裂谷最南面和第三大湖泊。湖面海拔472公尺(1,550呎),靠近北端处湖水最深704公尺(2,310呎)。[1]

目录

概述

马拉维湖面积30800平方公里,南北长560公里,东西宽长24~80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处达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属非洲第三大淡水湖,世界第四深湖。在马拉维湖周围,除南部外,三面山峦迭障,风景秀丽。湖水由四周14条常年有水的河流注入,其中以鲁胡胡河水量最大,然后,向南流经希雷河同赞比西河相连。湖区大部分水域位于马拉维共和国境内,只有东部和北部一小部分属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沿湖有卡龙加、恩卡塔贝、恩科塔科塔、奇波卡等湖港,湖东面有利文斯敦山,西面有维皮亚山地,青翠挺拔的山峰相对耸立在狭长的湖面两岸,形成两道壁障,景色极为壮观。

地理位置

湖的中线、北岸和东岸形成马拉维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的边界。南北长584公里(363哩),宽16∼80公里(10∼50哩),面积29,604平方公里(11,430平方哩)。湖面海拔472公尺(1,550呎),靠近北端处湖水最深704公尺(2,310呎)。北端两岸是林木覆盖的李文斯顿(Livingstone)山脉、尼卡(Nyika)高原、维帕(Viapa)高地的陡坡。当地5∼8月盛行清新的东南风。湖中部有利科马(Likoma)岛,岛上有传教机构和一座圣公会大教堂(1911)。在人口稠密的马拉维湖岸的曼戈切(Mangochi)、恩科塔科塔(Nkhotakota)、恩卡塔贝(Nkhata Bay)和卡龙加(Karonga)有政府建的工作站。有14条常年河注入湖中,最大的是鲁胡胡(Ruhuhu)河,湖水唯一出口是尚比西河的支流希雷(Shire)河。湖中约有200种鱼类,其中80%左右是当地特有品种。湖南端有商业性渔业。马拉维铁路公司经营客、货轮运输,把棉花、橡胶、稻米、桐油和花生运到奇波卡(Chipoka)铁路起点,再经铁路运往莫桑比克的贝拉(Beira)。此湖的存在由葡萄牙人博卡罗于1616年加以报导,1859年英国探险家兼传教士利文斯通从南面来访。

旅游景区

由于整个湖区位于裂谷地段,青山绿水,云蒸雾绕,好似浮悬在半空之中的一处仙境。深入湖区,仰望绝壁险峰,瀑布奔泻,银线飞舞;遥望湖湾水域,微波细浪,茫茫无涯。马拉维湖不仅风光旖旎,而且集多种佳景于一身,有的地方高崖环绕,惊涛拍岸,有的地方又草原流水潺潺,特别是北部湖区,被誉为中南非洲最壮丽的湖光山色。加之湖区地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花草茂盛,历来就是非洲游览胜地,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光顾。


历史文化

马拉维湖由断层陷落而形成,旧称尼亚萨湖,来源于班图语,意为大水或湖泊,1965年改为现在的名称。“马拉维”在当地尼昂加语中是火焰的意思,原指金色的太阳照射在湖面上,湖水泛起了一片耀眼的火焰般光芒,用做国家和湖泊的名称,则意为美丽富饶的国土上有一个火焰般闪光的湖泊。

1984年马拉维湖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