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殡仪
香港殡仪的习俗与宗教仪式种类繁多,这是出于来自不同地方的宗族习惯、地区文化和宗教信仰。但随著时代发展,香港的殡仪服务选择却逐渐减少。香港殡仪历史大致分成两个时期:二战前及二战后。
目录
二战前说明
香港早年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服务,于家中发丧。在殡仪馆普及之前,各家各户都是把去世的先人遗体,放在大厅中供人瞻仰[1],直至入棺送到坟地埋葬为止。初时的屋是单层的,棺木可轻易从大门出入,后来的屋演变为多层住宅,但由于当时唐楼楼梯狭窄,没有足够位置让灵柩通行,同时亦要避免滋扰邻居,因此会从地面搭建棚架,直达先人家中的窗边或阳台,丧家需要先将钢窗拆下,把棺木运入。于出殡时再经由棚架移灵至街上,其家人亦需经棚架出入,并于前往下葬沿途继续进行仪式。
二战后
二战后的1940年代中后期,因香港人口急剧增加,居住环境及街道越来越挤迫,不能再容许于家中及前往坟场的街道上进行这些繁复的仪式,湾仔近跑马地坟场一带遂逐渐开设多间殡仪馆。1950年代中期殡仪馆发丧才普及化,于义庄或家中发丧的习俗亦逐渐式微,导致大量长生店亦相继结束。及至1959年增设九龙殡仪馆,于殡仪馆发丧已经成为香港的殡仪服务主流。
1947年,香港共有6间殡仪馆,主要集中在湾仔区,分别为湾仔道216号香港殡仪馆、摩利臣山道4至8号摩礼信殡仪馆(另设九龙首间殡仪馆——弥敦道559至561号的油麻地摩礼信殡仪馆)、摩利臣山道10号李璇殡仪馆及皇后大道东189号福寿殡仪馆,晏达臣殡仪馆[2]则位于铜锣湾加路连山道2号。
1950年福寿成为香港首间结业的殡仪馆,原址现为合和中心及胡忠大厦之间的空地及车路。1951年,万国殡仪馆于湾仔洛克道41至51号开业。1952年李璇殡仪馆结业,原址其后重建为永宁街休憩处。1954年晏达臣殡仪馆迁往同区礼顿道2号,原址其后重建为礼信大厦。1957年晏达臣殡仪馆及油麻地摩礼信殡仪馆结业[3],礼顿道晏达臣馆址其后重建为唐楼,而油麻地摩礼信馆址则其后重建为唐楼及永旺行。1958年湾仔摩礼信殡仪馆迁往西营盘薄扶林道51H号,湾仔旧址首先重建为唐楼,其后再重建为经信商业大厦。1959年,九龙第二间殡仪馆——九龙殡仪馆于大角咀枫树街1A号落成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