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香港廟街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廟街

外文名;Temple Street

位置;香港九龍油麻地

別稱;香港的平民夜總會

所屬城市;香港

廟街(Temple Street)位於中國香港九龍油麻地,是香港一條富有特色的街道,同時也是香港最負盛名的夜市。很多電影都曾以該條街道取景。廟街以售賣平價貨的夜市而聞名,被喻為香港的平民夜總會。[1]

目錄

名稱來源

清朝時期,廟街的中段建有一座天后廟,即油麻地天后廟,廟街因而得名。另一方面,由於廟街的性質與旺角的女人街相似,而到訪的人則以男性為主,故亦有「男人街」的稱號。 香港年輕一輩,多以「老廟」作為廟街的俗稱。

歷史背景

廟街早於1887年的九龍地圖上已有紀錄。當時廟街分為兩段,以油麻地天后廟為界,以北一段被稱為「廟北街」,以南一段則稱為「廟南街」。由1920年代開始,天后廟對出的廣場(俗稱「榕樹頭」),開始發展成大笪地式的休憩場地,帶動了廟街附近不少販賣雜物及小食攤檔的存在。廣場對出一帶的街道眾坊街(英文為 PUBLIC SQUARE 以前曾譯為「公眾四方街」),也是由這個廣場得名的。

1968年,香港政府擬在天后廟的廣場的附近興建梁顯利社區服務中心,引起該處經營的200多個流動小販對搬遷安排的不滿。在油麻地街坊會及香港警方協調後,政府決定在廟街及上海街近榕樹頭一帶劃出攤位作安置之用,但須經過抽籤分配。

1975年3月,當時的香港市政局在廟街劃出「小販認可區」,使廟街原有的小販得到有系統的管理。廟街的小販認可區包括文明里至眾坊街一段,以及甘肅街南京街一段,共有近600多個劃定位置供小販擺賣。攤位本來在傍晚開始營業,1998年中部分的營業時間更改由中午開始。

特色

每日的傍晚時份開始,廟街路邊的攤檔便會開始營業。那些攤檔售賣的物品相當多元化,包括男性服裝手工藝品茶具玉器古董,甚至廉價電子產品都有。而在天后廟附近亦有不少算命和睇相的攤檔,更會有粵劇表演。早年又有一些武師在此表演賣藝及賣藥。

除此之外,廟街也有很多售賣特色小食的攤檔,例如海鮮、煲仔飯及各類麵食等等。價錢不貴之餘,水準也相當不錯,亦深受當地居民甚至外地遊客的歡迎。

廟街不算長,不過假日時人擠人的,也夠你走上好一陣。走累了,不妨進一家甜品店,喝上一碗綠豆沙,驅一驅暑氣。在廟街的盡頭,有數家大排檔,可以坐下來吃海鮮,也可以嘗嘗印度風味,或者乾脆站在路邊,嚼上幾串牛丸、魚蛋什麼的。

廟街亦開設有一些麻雀館,部分已有數十年歷史,甚有傳統文化特色,光顧多屬老一輩人士。

天后廟坐落於油麻地的榕樹頭,把一條廟街生生地一分為二。靠着廟的南牆,比較寂靜,一溜兒都是看相、算命的攤子。攤主們一個個擺出一副半仙的模樣,還真有人坐下來問前程,也有青年男女來問姻緣。倘若來得早,你不妨向東邊走走,那兒有一幫粵曲迷,又彈又唱,為你奉上一首首原汁原味的粵曲。

造價達300萬港元的廟街牌坊於2010年12月18日晚上6時30分揭幕,兩座牌坊分別位於甘肅街及佐敦道交界,它們高10.5公尺、闊8.9公尺,是香港第一座地標牌坊,剪彩儀式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陳甘美華主持從佐敦道向南望入廟街的牌樓對聯:「廟宇輝煌四海昇平千業盛;街衢熙攘九州物阜萬邦通。」從廟街向北望的牌樓對聯:「廟顯中華傳統文化;街現香港創新精神。」

影響

廟街在不少香港電影和一些有香港作為場景的外地電影均會出現,通常被描寫成為一個龍蛇混雜、充滿罪案的地方。此外,無線電視的電視劇集《廟街媽兄弟》,也以該條街道作為故事場景。

香港有一些歌手在廟街特別受歡迎,其中包括尹光和夏金城。他們唱作了廟街的地道文化和庶民心聲。

交通

港鐵

荃灣線 佐敦站 (A 出口,右轉沿佐敦道前行,再右轉直行往廟街)

觀塘線/荃灣線 油麻地站 (C 出口,沿文明里步行至廟街)

相關視頻

香港最負盛名的廟街,為何稱之男人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