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仙鶴橋(廖春波)
作品欣賞
風雨仙鶴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每當我讀元曲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不由想起故鄉的仙鶴橋。秋冬時節,橋側的古黃桷樹也爬滿枯藤,旁邊的竹林小院緊挨着河堤;石拱橋下流水淙淙,魚蝦遊動,清澈見底;橋兩頭為石梯古道,縱穿松林稻田苕地,夕陽西斜,風卷落葉,倦鳥棲息,牛羊暮歸,行人遠眺,山高坡陡,愁腸百結。
何時建橋尚待考證,不是明朝便是清代,反正歷史比較悠久,少說也有三四百年。因不但連接兩座山、三個村,還南北貫通大埡口、李家坳,而這兩個鄉場明清時期形成。春夏雨季降臨,洪水泛濫成災,阻斷兩岸交通,僅剩此橋可走。附近的大旗村、仙鶴村、萬豐村更離不開,古橋見證各種變遷和數十代人的興衰成敗。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歷經三年自然災害和四清運動,中國又迎來嬰兒潮,可孩子們嗷嗷待哺,饑寒交迫,稍長蹣跚河溝捉螃蟹、挖野菜;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沿河開荒,築堰造塘,集體生產,熱火朝天;八十年代,公路修通,電燈電話入村,土地承包到戶,三月裡來好風光,家家戶戶耕田忙;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擴大,外出務工漸多,農村人煙減少,出現撂荒地和留守老人;千禧年後,扶貧開發,退耕還林,果樹漫山遍野,農民增收致富。
小時候,一支地質隊悄然來到這裡,自覺駐紮野外帳篷半個月。他們似乎發現了什麼,在橋下端岩洞口鑽探,特別不准圍觀者靠攏。機器轟鳴聲晝夜未停,十里八村傳得沸沸揚揚,神秘莫測的氣氛日濃。直至撤離,本地人才竊竊私語,洞內有一個金鴨兒,頭頂仙鶴橋;還隱藏一根金扁擔,挑着兩座山。尋常人看不見,要藉助穿山鏡。從此,我們倍加關注,生怕壞人偷盜,以致橋垮山崩。
初中老師彭直明曾居橋上方,與我家相隔不足半袋煙工夫。一次寒假結束,他來家訪,父母熱情相待,我則陪送。峭壁丘壑寂靜,不時飛丹頂鶴。走在鄉間小徑,師生格外愜意。我倆流連於仙鶴橋,臨別他又諄諄教誨,用鵝卵石寫下公式:「A=X+Y+Z」。這是愛因斯坦的一生治學經驗和科學探索總結,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勞動,Y代表正確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他頷首稱許,我銘記在心。
大姥住橋上游蓼葉水庫處,長年同單身獨子相依為命。自大姑爺早逝,家道中落,母子目不識丁,懦弱無能。窮在深山有遠親,娘家人常去探望。大姥生七月,我們祝壽時,十多人結伴,黎明即出發,路過仙鶴橋,順蜿蜒山道,經核桃樹灣,橫插柿子林,晌午剛抵達,下午又返回,仍徒步酷暑,渴喝山泉水,偶遇雷陣雨,渾身被淋濕,傍晚進家門,腳疼也快樂。
後來,彭老師調廣元,教書育人大半輩子,積勞成疾退休;大姥年近百歲,出門不知回家的路,痴呆臥床而終;表兄年逾六旬,錯洗農藥瓶盛菜油,不幸中毒身亡。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家鄉變化翻天覆地,唯仙鶴橋舊貌不改,在風雨中屹立不倒。或許尚存世千萬載,繼續造福子孫後代。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