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玄武禪師屋壁
《題玄武禪師屋壁》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主要是讚美玄武禪師壁畫的精美生動,從側面說明了禪師的高雅情趣,同時詩人也表達了自己學陶淵明歸隱的心愿。全詩着力表現畫中事物對觀畫者的感染力,用典貼切,藝術獨到。
《題玄武禪師屋壁》 | |
---|---|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
這首詩作於杜甫入蜀後,是詩人在觀賞了玄武禪師寺中的壁畫後,一方面再現壁畫的內容,一方面抒發觀畫後的感想。
目錄
作品原文
白話譯文
玄武廟的禪房屋壁上不知道什麼時候給顧愷之大畫師留下了精彩的壁畫,壁畫裡全是玄武山中的妙境。只見林木森森山石嶙嶙,即使赤日當空似乎也打破不了山林之氣的蓊鬱,青天白日下江水汩汩流向大海而去,寶志寺與白鶴觀隔江而立。大概高僧就是用木杯渡將來去的吧,那仙風道骨的輕盈飄忽似乎連水上嬉戲的鷗鳥也不會被驚起。
這玄武山上的玄武廟真是清幽雅致的所在,走在上山的路上渾似行走在廬山之中,連我這俗塵凡者也不禁好似有了心隨惠遠高僧超然物外的感受了。
詞句注釋
⑴玄武禪師屋:是一佛寺,故址在今四川省中江縣。玄武禪師是一位和尚的法號。
⑵顧虎頭:晉代畫家顧愷之。
⑶壁:一作"座"。滄洲:濱水的地方。古稱隱士所居之地。一作"瀛洲"。
⑷紅日;烈日。
⑸江海:一作"江水"。
⑹錫飛常近鶴:這是一個典故。梁時,僧侶寶志與白鶴道人都想隱居山中,二人皆有靈通,因此梁武帝令他們各用物記下他們要的地方。道人放出鶴,志公則揮錫杖並飛入雲中。當鶴飛至山時,錫杖已先立于山上。梁武帝以其各自停立之地讓他們築屋居住。
⑺杯渡不驚鷗:這是畫面上畫的另一個典故。昔有高僧乘木杯渡海而來,於是稱他為杯渡禪師。
⑻廬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聳立於鄱陽湖、長江之濱。又名匡山、匡廬。
⑼惠遠:東晉時高僧,住廬山。惠,應作"慧"。
作品鑑賞
此詩以發問開始,首聯借用東晉大畫家顧愷之來讚美壁畫作者的大手筆,說這滿壁幽美的山水畫,不知是顧愷之何年所繪,起得很不平常。顧愷之素以人物畫、佛教畫著稱,詩人借用他當與此有關。壁畫的內容畫的是滄州,這裡指的是神仙居住的方外境界。
頷聯兩句才以精煉的語言具體地再現出壁畫的內容。在壁畫所顯示的仙境裡,紅日當空,峰巒和樹木籠罩着一層靄靄嵐氣;藍天下,大江滾滾,入海而來。這兩句寫出了畫中的山水,完成了上面的"滄州"畫意。寥寥十字就描繪了一幅青天赤日、江海奔流、石林山嵐的雄渾圖景,概括力表現力都很高。
頸聯兩句用典,乃是就畫中的山中鶴和水邊鷗而想起的古代高行得道的人的故事。因為要切合寺院中的壁畫這一特點,所以連用《高僧傳》中兩個典故而毫不顯得堆砌。本來畫中或許只有景物鶴和鷗,可是在詩人豐富的想象之中,似乎這些飛禽是神仙高人們的伴侶,這些神仙高人雖在畫上沒有出現,而詩人卻無處不暗示着他們的仙跡往來。這裡,詩人的想象、用典達到了及其純熟自然的境界。
尾聯兩句是作者觀看壁畫時的聯想。詩人對着壁畫,想象這是在廬山,當年惠遠公在這裡紮下草廬,避開亂世而獨自修身養性,同時詩人回顧自己身處的現實境地,真想像當年的陶淵明一樣,拋開塵世而隨着惠遠公遊仙訪道去。這裡表現了一種消極出世的思想。這是因為當時杜甫因兵亂避居梓州,寄人籬下,生活窘困,前途渺茫,所以產生歸隱山林的思想。
這首詩用到了很多和宗教有關的傳說典故,將玄武廟中的顧愷之壁畫描繪得精彩紛呈,用文字將名家之作刻畫得栩栩如生。這首作品時以用典方式表現了這座廟宇的特點。這處廟宇的特點一是年代久遠,二是臨水而建,三是幽深寂靜,四是多有隱者高人居住,這些特點全憑一牆壁畫為證。光是這些素材,還不足以看不出此詩主題的最精彩處,加上一個"題玄武禪師屋壁"的題目,全詩的藝術效果就有了獨到的地方。
杜甫的題畫詩,一般不直接讚美畫的逼真,而是將花當作活生生的現實,強調畫中事物對觀畫者的感染力,這首詩與另一首《畫鷹》都是如此。
名家點評
三台文管所研究員左啟:此詩為"詩聖"到三台"藍池廟"一帶遊歷時,抒寫其見聞感受的著名詩篇。(《杜甫題壁"藍池廟"--〈題玄武禪師屋壁〉所詠景點初探》)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