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岩鹨西南亚种
领岩鹨西南亚种 |
中文学名:领岩鹨西南亚种 拉丁学名:Prunella collaris nipalens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岩鹨科 属:岩鹨属 种:领岩鹨种 亚 种:领岩鹨西南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Blyth,1843 |
领岩鹨西南亚种(学名:Prunella collaris nipalensis)是雀形目领岩鹨种的一个亚种。该亚种分布于西藏(中尼交界的珠穆朗玛峰邻近地区, 西南部, 昌都地区东南部), 四川(白玉, 平武, 松潘, 康定, 峨眉山, 西南部), 陕西(太白山), 甘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 锡金, 印度。 [1]
目录
领岩鹨西南亚种外形特征
领岩鹨西南亚种体长18厘米。似麻雀但稍大,头部为灰褐色,腰部栗色,尾羽为黑褐色,有较淡的淡黄褐色边缘;中央尾羽有很宽的栗色端缘,外侧尾羽的末端有白色缘斑,颏和喉灰白色,羽毛近端处有“V”字形灰色和黑色相间的横斑;上腹及两肋栗色,各羽有较宽的白色边缘;下腹淡黄褐,各羽有暗色横斑;尾下复羽的基部灰色,次端为黑粟色,末端为白色。幼鸟整个下体褐灰色,有淡黑色条坟,嘴裂为显著的橙红色。
领岩鹨西南亚种栖息环境
领岩鹨西南亚种为高山鸟,栖息于2200米到3100米左右的高山针叶林带及多岩地带或灌木丛中,冬天下降至溪谷中栖息,7-10个一小群或一对对的在灌木丛中或冬天的雪地上跳跃,常由一个岩石上飞向另一个岩石。性较羞怯,见人常藏匿在灌木丛中。鸣声除平常飞翔时发出的高声外,还有一种多变化的婉转动听的鸣声。
领岩鹨西南亚种生长繁殖
繁殖时期约在6—7月间。巢置在多岩山地的岩石下及岩隙间,以禾本科的穗、枯茎、枯叶、细草根、细技及苔藓等制成,为碗形,铺有残羽、兽毛或纤维状细茎等。卵每产3—4枚,青色,孵化大约15日而出雏、雌雄共同育雏。
领岩鹨西南亚种生活习性
迁徙:领岩鹨在我国主要为留鸟。在东北西北部额尔古纳河繁殖的种群或许为夏候鸟,但在何处越冬尚不清楚。冬季罕见于甘肃西北部武威。
食性: 主要以甲虫、蛾、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蜗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种子与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习性: 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成群。地栖性,在地上、岩石上或灌丛中活动和寻食,冬季多游荡到海拔较低的山谷、沟谷、河谷和湖岸地区
叫声:鸣声为短促的低音颤鸣;告警时作微弱的嘟声;叫声似鹀的类的颤音。
领岩鹨西南亚种人工饲养
1.饲料和喂法 岩鹨科的鸟由于外形,羽色常被养鸟者误认为是?类,统称为“眉子”,饲养方法也照搬,按食谷鸟饲养,很少能养到“大叫”。因为岩在自然界主食昆虫,而不象?类主食植物种子。 饲养领岩鹨喂鸡蛋(占20%)小米或蛋黄搓鸡料面,每隔两天喂少量昆虫幼虫和青菜叶,它能生活得很好。
2.管理和调教 领岩鹨容易饲养,管理简单。除保证常备料清洁、充足外,每隔日换一次饮水,每周清刷一次鸟笼及罐、栖杠即可。水浴视鸟的需求,如鸟自行沾水罐中水洗浴时,则供给浴水。岩耐寒,冬季无需保温。不必遛鸟,只需挂高处就能起兴。
领岩鹨西南亚种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