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四賓主·賓主互用
《頌四賓主·賓主互用》是宋代的得道高僧釋印肅的作品之一。
在中國漢傳佛教歷史上,普庵禪師其名如日高懸,後世景仰。師乃江西宜春人,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俗姓余,字印肅,27歲禮壽隆賢法師落髮為僧,28歲受甘露大戒於宜春城北開元寺。次年入湘,訪溈山牧庵法宋禪師而省悟,紹承禪宗臨濟之法緒,為臨濟法系第13代祖師[1]。39歲時,領使貼往慈化寺,主慈化寺"自此弘誓,開化人天"。孝宗丙戌乾道二年(1166年)始營梵剎,至乾道四年十二月落成。
“ |
賓主互用,動亦非動。 佛祖機關,不妨重弄。 法共不人,十八何用。 一相無相,自知輕重。 信手拈來,得時不會。 龜毛作過,兔角受罪。 山河俱動,此義失宗。 宗非山河。俱動是夢。 動亦不動。收來無用。 這回捉敗,永不費功。 賓亦無賓,道孰可名。 今父逃逝,契悟方親。 主得真主,佛祖共舉。 認賊為子,不敢相許。 萬國來親,唯一佛身。 血脈不斷,得者忻忻。 更下註腳,盲人摸索。 見中求見,病消求藥。 和光同塵,沒量智人。 有誰相識,資深資深。 |
” |
— [宋]釋印肅 |
目錄
作者介紹
釋印肅(1115年~1169年),號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六歲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於袁州開元寺受戒。游湖湘,謁大溈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歸壽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營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肅禪師語錄》,收入《續藏經》。事見《語錄》卷上《年譜》、《悟道因緣》、《塔銘》。印肅詩,輯自《普庵印肅禪師語錄》,編為三卷。
降生靈異
普庵禪師名印肅,宋宜春袁州余氏子。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師未生時,鄰夜有望其室,祥光燭天。繼而蓮花道周,或現阡陌。師即生,五相豐潤,由是大家想起了唐朝時有一個佛門風水大師司馬頭陀曾經在此留下鈴記:"南山有個七星山嶂,亥脈宜丙向,面前峰秀似懸幡,佛祖有為難。"[2]乃知祥光瑞蓮之兆,正應驗司馬頭陀預示將有聖人降生之言。
刺血手書《加頌金剛經》
隆興癸未十月(1164年)有賢士來拜師,並出示木平亮禪師的《金剛經隨分頌》三十四首。師對此《金剛經隨分頌》評價甚高,說此註解金剛經頌字字見宗,言言見諦。在讀誦時,師發現三十四首中不見有"三十一分""三十二分"兩頌,認為這是傳抄過程中遺落,無因尋究。於是以大智慧刺血為墨,眾信士捐助金粉,歷經五載,於乾道已丑年(1169年)。
二月圓成三十二頌,題目《隨機無盡頌》世稱普庵刺血手書《加頌金剛經》此經全長1850公分,寬35公分,金剛經原文加注頌兩萬餘字,師圓寂後,此經一直在寺供奉。1641年郡國理丁聖將此經捧入家鄉巴陵縣御洞鄉供奉歷三十載,民國二十四年當時政界要人如蔣作,歐陽漸、楊廉堪、周震麟及佛門領袖如太虛等人在南京閱後題詞或作序贊之。當今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在寶峰寺觀後亦作了題詞。
普庵印肅禪師語錄
《普庵印肅禪師語錄》又名《普庵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實錄》,宋朝普庵印肅撰寫,明永樂二一年(1423年)序刊,共三卷。
又名《普庵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實錄》。宋普庵印肅撰。明永樂二一年(1423年)序刊。三卷。主要輯錄其上堂語、小參、示眾法語、文疏、歌頌、贊等。一卷首附有明成祖的實錄、年譜、悟道因緣、塔銘、御製序等。收入《續藏經》第二編第二十五套。
視頻
頌四賓主·賓主互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釋印肅,博雅文化旅遊網
- ↑ 七月廿一 普庵祖師圓寂日——普庵到此 百無禁忌,網易,202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