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滅鄭之戰
韓滅鄭之戰,戰國時期一次重大兼併戰爭,韓國通過多次進攻消滅了具有悠久歷史的鄭國,國力迅速上升,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1]。
但當時韓國地處黃河中游地區,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自身的國土面積十分狹小,因而發展空間極其有限。
目錄
釋名
韓滅鄭之戰,指公元前423年至前375年之間,韓國滅亡鄭國的戰爭。
經過
鄭國是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的國家,歷史悠久,占據着今天河南一帶的土地,與晉國接壤。公元前453年,晉國發生內亂,趙、魏、韓三家滅智分晉地,其中韓國成為與鄭國接壤的國家。
據《戰國策·韓策》記載:韓、趙、魏三家已經打敗智伯,準備瓜分他的土地。韓相段規對韓康子說:「分地時一定要成皋。」韓康子說:「成皋是貧瘠不長莊稼的地方,要它有什麼用。」段規說:「一里那麼大的地盤卻可以牽動方圓千里的政權,是因為地形有利的緣故。一萬人可以打敗三軍,是因為乘敵人不備的緣故。大王如果能採納我的意見,韓國一定可以消滅鄭國。」韓康子說:「好。」果然要了成皋。後來到韓國滅掉鄭國時,果然是從成皋開始的。
韓國想要吞併鄭國的野心,在消滅智氏時就已經顯露了出來。
武子、景侯伐鄭
公元前423年,鄭幽公姬己剛剛繼位,韓國君主韓武子(韓啟章)趁機攻打鄭國,鄭幽公姬己被殺,鄭國人擁護了他的弟弟鄭繻公繼位。韓武子去世後,韓景侯韓虔繼位。韓虔繼位後隨即對鄭國發動進攻,攻克雍丘。鄭國修築長城試圖阻擋韓軍繼續進攻。公元前407年,鄭國對韓國發動反攻,於負黍(在今洛州陽城縣西南三十五里)擊敗韓兵,雙方連兵不解。但不久後韓景侯跟隨魏文侯進攻齊國,重心東移,使得韓、鄭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鄭國反撲
公元前403年,韓景侯韓虔被正式承認為諸侯,韓國正式成立。但成立之後的韓國,存在着政令上的許多衝突,臣子嚴遂和韓侈還發生了矛盾,鄭國便於前400年包圍了韓國的陽翟,韓景侯也在同年去世。
但不久後鄭國自己也發生了內亂,先是在公元前398年,鄭公殺死了宰相駟子陽,但兩年後,駟子陽的黨羽又殺死了鄭公,擁護了鄭幽公的弟弟為鄭康公。公元前394年,鄭國的負黍又反叛鄭國,歸附了韓國[2]。
哀侯滅鄭
鄭國內亂給了韓國可乘之機,公元前385年,韓國攻克鄭國的陽城。韓哀侯韓屯蒙繼位後,滅亡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韓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攻克了鄭國的首都,並將都城遷到那裡。
戰國初年,鄭韓之間戰爭的主動權並沒有集中於一方,雙方勢均力敵,不相上下。《韓非子·飾邪》:「鄭恃魏而不聽韓,魏攻荊而韓滅鄭」,說明鄭國除了內亂消耗國力之外,在外交方面的失措也是其在仍有一定實力的情況下被滅亡的原因。
視頻
韓滅鄭之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韓滅鄭之戰:韓國消滅鄭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搜狐,2020-07-17
- ↑ 韓滅鄭之戰的結果,學習啦 ,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