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傳統樂器
韓國傳統樂器 |
韓國傳統樂器,是指韓國的傳統演奏樂器,其中有一部分是由古代中國流傳過去並經演化而來,如唐笛、奚琴、伽耶琴等,現在一共有60種不同的樂器保存在國立國樂院。其中十五種已經不再使用,這或者是因為音樂的風尚發生了變化,或者是因為同宮廷有關的儀式不復存在。其餘45種樂器現在都在演奏,雖然演奏的頻繁程度不同。
目錄
樂器介紹
韓國長鼓即朝鮮族長鼓。朝鮮族長鼓,又稱杖鼓、兩杖鼓。
長鼓為古代細腰鼓的變體。隋唐時期已用於宮廷九、十部樂中。宋代《樂書》:「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沈括《夢溪筆談》:「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日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元代記載尤詳,《元史·禮樂志》:「杖鼓,制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鼓身木製,呈圓筒形,兩端粗而中空,中段細而實。全長(70—80厘米,鼓面直徑約40厘米。兩端鼓腔大小不一,蒙皮也有別。粗的一端蒙牛皮、馬皮或豬皮,細的一端蒙鹿皮、白色魚皮或狗皮,皮膜以鐵圈為框,由皮條或繩索繃緊並可調節張度。鼓身外塗紅漆。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別,可發出兩種不同音色,粗端為柔和深沉的低音,細端為清脆明亮的高音,一般為四度或五度音程關係,並可根據需要調節音高。演奏時,坐勢,置鼓於架上;立勢,將鼓掛於奏者身前,右手執鼓棰敲擊細端鼓面,鼓棰用細竹條做成,長40厘米左右,棰頭稍大;左手拇指放在粗端鼓框邊,用其餘四指拍擊。演奏技巧豐富,左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和悶鼓點四種,右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滾奏、震奏等多種。演奏者往往是不10至20歲的年輕姑娘。
玄鶴琴同歐洲齊特琴相似,有六根用絲捻成的弦。第二、三、四根弦繃在16個固定的音品子上,用圓形琴軸定音,其他弦則繃在活動琴馬上,並通過向左邊式右邊移動琴馬定音。握在右手食指和中指之間的竹棍撥動琴弦,左手則按着琴弦,以產生微音。
伽耶琴與中國琴和日本琴同屬一類,是又一種韓國齊特琴。伽耶琴有12根絲弦由12個活動琴馬支撐着。右食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撥動琴弦,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則被活動琴馬左邊的弦。音質清細。有一種又小又狹的伽 琴叫做「散調伽耶琴」,是仿照原來的伽耶琴(叫做「法琴」)製造的,這種琴用以迅速彈撥演奏民樂和散調音樂。
牙箏是一種用琴弓的七弦齊特琴。琴弓用連翹木製成,弓弦上面擦松香,拉弓的時候發出的琴聲洪亮而圓潤。這種樂器主要用於宮廷管弦樂隊,以加強低音樂器的氣勢。
奚琴
這種二弦琴沒有指板,演奏者把琴放在左膝上,用琴弓垂直地演奏。音色帶有鼻音,聲音非常尖。這種樂器一向見於韓國宮廷和民間音樂演奏中。
大笒
大笒是韓國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橫笛。這種橫笛有一個吹孔、一個貼有一層薄膜的清孔、六個平均指孔和下端的五個非指孔,一共有13個孔。薄膜的震動引起銅蓋板共鳴,使這種樂器有一種優美的、富於表現力的音色。在韓國的任何音樂演奏會上都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樂器。
螺角
這種海螺殼小號只發出一種深沉的聲音,這種樂器完全是為了在列隊進軍樂中同一種叫做「喇叭」的長小號交替使用。
喇叭
喇叭是韓國唯一的金屬小號。這種樂器沒有指孔,只是用來發出一種持續的聲音。現在這種樂器完全用於列隊行進的軍樂,同海螺殼小號交替使用,發出只有一個音的嗡嗡聲。
洞簫
朝鮮洞簫五平均指孔,一個膜孔,音色清亮。
拍子
拍是一種鍾錘形樂器,象一把摺疊的扇子。這種樂器由六塊木板組成,上端由一根鹿皮細繩鬆散地系在一起。這些木板在未系住的一端較粗。每當音樂開始的時候拍就拍擊一次;每當音樂結束的時候,拍就迅速拍擊三次。宮廷和儀式管弦樂隊使用這種樂器。
編磬
編磬是一套16塊「L」形的玉石板。同銅鐘編擊樂器對應的這種樂器自從12世紀以來在宮廷儀式中一直起一種必不可少的作用。玉石板的大小和形狀也完全一樣,但是厚度不同,因而每塊石板的音高不同。最厚的石板發出的聲音的音高最高,最薄的石板發出的聲音的音高最低。
小金
小金是最小的鑼,用木槌敲的這種樂器發出一種促人注意的尖聲。農民樂隊音樂(農樂)和薩滿教音樂用這種樂器。在農民樂隊音樂中,領隊敲這種樂器,為其他樂師定出節奏。
杖鼓
杖鼓即滴漏鼓,是韓國的幾乎所有形式的音樂中最常用的伴奏樂器。左邊的厚皮用手掌敲,發出柔和、低沉的聲音;右邊的薄皮則用竹棒敲,發出響而脆的聲音。為了增高或降低右邊的音高,可以繃緊或放鬆鼓面,辦法是把圍繞着「V」形系帶的中間皮帶向右邊或左邊移動。
座鼓
座鼓是一種懸掛在框架上的中型圓筒鼓。這種樂器的聲音加強了滴漏鼓的聲音。這種樂器主要用於宮廷音樂中,為管樂隊或者整個管弦樂隊伴奏。[1]